您的支援是我寫下去的動力,如果喜歡,請點關注,感謝您支援!
加里恩努斯出生於218年,是地地道道的羅馬貴族。他降生後的35年中,羅馬連死15個皇帝、經歷了數不清的戰爭、三次超大規模的蠻族入侵、和一場延續了十年以上的瘟疫。他的父親瓦勒良,就是253年三皇內戰中的勝利者。父親登基後,加里恩也在同年被任命為“共治皇帝”,一起管理這個風雨飄搖中的巨大帝國。
在他督管北部邊境的七年間,日耳曼人越不過萊茵河一步,阿拉曼人進攻米蘭的計劃也被粉碎。跟之前動不動就有二三十萬蠻族入境搶劫的情形相比,他的成績真不算差。
然而,在260年,勉強維持了七年的平衡,終於粉碎了。當年,波斯國王沙普爾大舉西侵,很快佔領了敘利亞首府安條克。為解決東方危機,70歲的瓦勒良親率七萬大軍東征。剛開始打的還挺順利,但在逼近敵國首都時,老頭卻不知中了沙普爾什麼計謀,竟慘遭活捉,成了羅馬歷史上第一個被生擒的皇帝。
皇帝的被俘,使帝國微弱的穩定局面瞬間崩潰,並造成了一連串災難性的連鎖反應∶
一、蠻族全面入侵∶法蘭克人越過萊茵河,入侵了高盧;阿拉曼人衝破日耳曼長城,進軍阿奎利亞;哥特人則再度越過多瑙河,往東南跑到了黑海,走水路搶劫希臘地區。
二、波斯人乘勝追擊,不僅全殲了7萬羅馬大軍,還衝破了幼發拉底河防線,打到了敘利亞本土。僅奧登納圖斯率領帕爾米拉人進行了堅決的抵抗。
三、軍官們對羅馬的忠誠與敬畏,徹底化為烏有,他們尋找機會,隨時準備瓜分地盤、自立山頭。從260年7月到261年7月,帝國一下子冒出來7個僭主,加上加里恩本人,一共有8個皇帝。
四、戰亂四起的同時,瘟疫再度降臨,到處都是受災群眾,人口急劇縮減。恐慌與絕望在百姓中蔓延。
五、國庫已經被長達四十多年的戰爭榨乾,政府無力賑災。大批群眾淪為難民,不是湧向了城市,就是投奔了軍團。
而獨立面對這一切的,就是42歲的加里恩努斯。為了給這個要死的帝國續命,他不得不像頭騾子一樣四處奔波∶在修補邊境防線、對抗蠻族、安撫受災群眾的同時,還得防備一個個圖謀不軌的將軍。然而,皇帝手上的統治資源實在是太少了。在消滅了幾個僭主後,他能做的,也只有妥協與放棄。
第一個脫離帝國的是高盧。公元260年,阿拉曼人進犯邊境,被當地守軍擊退。事後,兩位主將波斯圖慕斯和希爾瓦努斯,為如何分配戰利品發生了爭執。倆人越吵仇越大,進而刀兵相見。最後,波斯圖慕斯獲勝,將老同事及其手下殺了個乾乾淨淨。但好死不死,被殺者中,正好有一個是皇帝的長子。
人已經殺了,後悔也晚了,老波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宣佈把高盧獨立!他這一獨立可不得了,如今的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等地區,全部都被他割走了。
皇帝知道後當場急眼,他馬上派了四個軍團前去平叛。打了兩仗後,結果是一勝一負。加里恩馬上意識到,自己並沒有一舉拿下高盧的實力,一直跟老波這麼耗下去,肯定是兩敗俱傷。不如預設高盧帝國的存在,讓它成為抵擋蠻族的一道屏障。
事實證明,皇帝還是比較會算賬的。高盧帝國存在的14年間,從該地區進入羅馬的日耳曼蠻族大幅減少,雖不至於絕跡,卻也大大降低了帝國的防守壓力。
放棄高盧後,皇帝索性連日耳曼長城不要了。他把該地區讓給了經常入侵的阿拉曼人,還出錢給他們修建城池、開墾農田。條件是,他們必須為羅馬戍邊,抵抗他們的日耳曼老鄉。阿拉曼人欣然允諾,還多要了一筆“援助金”。
北方問題“解決”後,東方的變化同樣不容忽視。瓦勒良被擒後,幼發拉底河防線全面崩潰,沙普爾乘勝追擊、再度捅進了敘利亞。危難時刻,一名叫奧登納圖斯的將軍橫空出世,他在家鄉帕爾米拉擊退了波斯大軍,還收復了淪陷的東方行省。風波過後,奧登實力大增,儼然一方軍閥。
![](http://timg.juduo.cc/2021/02/c18146adb80d459db71f5ae4460b0ec7.jpg)
該如何面對這支割據力量?加里恩非常猶豫。放任其存在,勢必對君權造成威脅;消滅它,又不具備足夠的實力。一番艱難的權衡過後,皇帝決定繼續妥協、並主動結盟。他放棄了對敘利亞、巴勒斯坦、黎巴嫩、約旦、以色列等地區的統治,並授予奧登“東方總司令”和“奧古斯都”的頭銜。這一手,形同送出去了一個帕爾米拉王國。
奧登也是識相之人,他投桃報李,不僅擋住了波斯的西進,在哥特人入侵小亞細亞時,他還親自帶兵打跑了這夥蠻族。東西兩位君主默契無雙,好的跟親哥倆一下。
高盧帝國和東方行省獨立後,帝國的陸地面積和兵團數量,都減少了將近一半。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皇帝總算換來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統治局面。如今,他總算有精力搞內政改革了。
![](http://timg.juduo.cc/2021/02/cdc56ebb0a874b1285ef670bab883ad4.jpg)
一、加里恩登基之前,羅馬的政務和軍務之間是不設限的。任何一個在軍團擔任高階職務的將領,都必須有元老院議員的資格。反之,任何一個成為議員的政治家,都至少要有十年以上的服役經歷。在和平年代,軍隊和元老院都在彼此間輸送了大量人才,這套制度穩穩當當的跑了兩百多年。
但是,在三世紀危機爆發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軍隊的地位與日俱增,突擊提拔的軍官也越來越多。反觀元老院,除了“同意”一個又一個皇帝的任免、以及撰寫演講稿外,他們幾乎毫無作用。
因此,在加里恩眼中,這個歷史悠久的“最高議事機構”已經形同虛設。由君主直接下令,對軍將進行提拔和任免,遠比在元老院走流程要快的多。於是,皇帝正式下令,將元老院與軍隊徹底分離,取消了兩者之間的責任關係,之後,羅馬社會的組織形態,越來越像個軍事帝國。
二、在與蠻族龜兔賽跑般的苦戰中,加里恩意識到了步兵的短板。為此,他以蠻族軍隊為為樣板,對軍團中騎兵隊進行了擴編,從120人漲到了760人。雖然不能像哥特人一樣動不動就出動幾萬騎兵,但機動性確實有了很大的提升。之後,騎兵的數量與地位不斷提高,逐步成為了主力。軍隊的指揮權,也由軍團長過渡到了騎兵隊長。
三、為解決日益嚴峻的財政危機,加里恩不得不像前輩們一樣,大搞通貨膨脹。在屋大維時代,第納爾銀幣的含銀量是100%。到200多年後的卡拉卡拉時代,含銀量降到了50%。再到加里恩時代,取代第納爾的安敦尼貨幣,含銀量只剩區區5%了。由此可以想象,當年的物價能高到什麼地步。
遺憾的是,雖然很上心、很努力,但加里恩還是失敗了,原因也不復雜。
首先,羅馬對高盧帝國和帕爾米拉王國的預設,固然產生了防範外敵入侵的效果,但也同樣刺激了將軍們傭兵自立的野心。
其次,好心不一定能換回好報∶被放進國內的阿拉曼人並沒有瞬間被同化,他們依然忍不住南下搶劫;帕爾米拉王國也不是個善茬,267年,芝諾比婭女王掌權後,直接出兵吞掉了卡帕多西亞和埃及,掏了羅馬的後腰。
最後,皇帝的軍政分離、騎兵擴編等改革措施,確實有助於提高羅馬在惡劣環境中的競爭力。問題是,這些改革的效果來不了那麼快,短時間內根本看不出來。
在芸芸眾生眼中,他們看到的,只有國土在淪喪、蠻族在搶劫,而且,日子過得還是很艱苦。這一切,都使加里恩的威望降到了最低點。
公元268年秋天,騎兵隊長奧略盧斯起兵造反,並割據了米蘭。在討伐叛逆的戰鬥中,另一位騎兵隊長克勞狄烏斯發動政變,殺死了剛滿50歲的皇帝。
就能力與責任心而言,加里恩並不比賢君馬可.奧勒遜色,論軍事才能,甚至還略勝一籌。如果在太平盛世,他應該是個優秀的守成之君。但生在多災多難的三世紀,加里恩竭盡全力,也只能種下擺脫危機的種子,卻挽救不了自己的命運。最終,不光父親和兒子,連他自己,都被捲進了時代的絞肉機。
感謝您讀完全文,如果喜歡,請點關注,感謝支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