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華夏文明上古帝系王年斷代時,不可避免地必須研究古埃及歷史文化,因為少昊摯/左徹/嶠極(元年公元前2711年)、孺帝顓頊(元年公元前2629年)、帝嚳/夋嚳/崑崙曲阜(元年公元前2551年)分別就是所謂“古埃及法老”左塞爾、胡尼和胡夫;所謂大金字塔,就是顓頊夋嚳等華夏古帝王的大冢。
換言之,所謂古埃及文明,至少在公元前2477年(帝堯元年)以前的古埃及文明,就是華夏文明,此後的古埃及應該就是所謂“西方之帝”。
英文論著《古埃及法老年表》封面。
Egypt 這個英文單詞,是深受古埃及文明影響的古希臘人對古埃及的稱呼,來源於“古埃及語”hu-ka-ptah,稀裡糊塗的西方史學家以為這是什麼“卜塔神”,其實這就是古漢語的發音,三個漢字——敷教臺,文獻史料中提及的華夏人文始祖伏羲的“敷教之臺”。
伏羲“敷教之臺”
文獻史料中記載的顓頊帝嚳的大冢,在“濮陽東郡頓丘廣陽裡”,其建築規格可以參照顓頊帝嚳的後裔殷商在後來河南商丘修建的商人始祖“閼伯”紀念祠(火祠)來推算。宋朝皇室也是顓頊帝嚳的後裔,當時的文獻史料稱商丘火祠所在的人工大丘“高八十丈,週迴二百丈,閼伯之祠直置其上”。
按殷商時期的尺度,1尺約為16釐米,1丈等於10尺,因此80丈就是128米,200丈就是320米——這不是金字塔是什麼?
曲阜之“曲”古字,用象形會意指事造字法凸顯“帝王大冢(金字塔)”之意,兩道槓就是“老陽”,象徵帝王。
曲阜之阜古字,明明白白就是三座帝王大冢(金字塔)。
顓頊帝嚳大冢,有一個神奇的名號,叫“崑崙”。帝嚳自名“夋”,其實就是“崑崙”;帝嚳之“嚳”,實際上就是其都城的名號“曲阜”;因此,“夋嚳”之名,就是來自其都城的宏偉建築“曲阜崑崙”,大家仔細琢磨一下法老“胡夫”名字的讀音就知道了其中的奧妙:khnum khufu。
曲阜之“曲”古字,用象形會意指事造字法凸顯出“帝王大冢(金字塔)”之意,三道槓就是乾卦。
曲阜之“阜”古字,用象形會意指事造字法凸顯出“帝王大冢”之意,三道槓就是乾卦。
文獻史料記載,崑崙有神獸“陸吾”守護。“陸吾”是什麼?熟悉古漢語上古讀音的專家,熟悉潮汕、閩南、客家等方言的讀者,很容易辨別——陸吾的發音如“勒恩”,用英語來標記就是 lion(獅子),用歐洲其他族群的語言來標記就是 luv、leo,都是“獅子”。
守護“崑崙”的神獸“陸吾”是什麼?毫無疑問,是且僅是大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雕像。
那麼,所謂“古埃及”的金字塔又是如何建成的呢?長久以來,圍繞金字塔的建築之謎,世界各國的專家提出了很多理論,我集中看了幾部國外的專題片,也讀了一些英文資料,發現只有“混凝土澆築石材”才是唯一合理的推論。
其實這是一個很容易得出的推論,看看那些數噸重的大石頭,怎麼可能是天然採石再打磨加工而成,堆得整整齊齊,刀片都插不進。不要說建造那麼大的金字塔,光是用天然大石頭打磨出一塊光滑平整的長方體建築材料,恐怕就得十年數十年的工夫。
胡夫金字塔/帝嚳大冢的中心墓室,光滑平整的大石堆砌成規整的房間,這怎麼可能是天然大石打磨後的效果,這明明白白就是混凝土預製件。
在尼羅河附近,加工混凝土預製件簡直太容易了,原料遍地都是,細沙、泥土、火山灰、貝殼粉、碎石,還可以加入麵粉增加粘合度。
我不知道整個建築過程如何操作,但是很顯然,用混凝土預製件的方式,可以在每一層大平臺上隨制隨砌,根本用不了傳說中幾十萬的人工數十年的時間,也不用在塔周堆砌出龐大到愚蠢的斜坡。
真正耗費心力的,是要精確計算每一層需要用到多少塊混凝土預製大石,規格如何,然後分工協作開始澆築。
大金字塔的建築設計師"伊姆霍特普"(Imhotep)。
大金字塔的建築設計師,就是著名的"伊姆霍特普"(Imhotep),“古埃及人”將其奉為尊神,為其鑄造了雕像。有人將這個名字翻印成“印和闐”,害得我嫣然一笑腳趾頭翹了一個蘭花指。
Imhotep,什麼"伊姆霍特普" ,什麼“印和闐”,我認為,這就是文獻史料中的“伊尹”。
商湯時期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神人,輔佐商湯出奇兵幹掉了夏桀,這個人也叫“伊尹”,其實這個人姓姒,名摯,怎麼叫“伊尹”呢?實際上,就是商人認為這位“姒摯”就是少昊/左徹/嶠極/法老左塞爾時期“伊尹”再世。
(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