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755年,鎮守北方的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盛唐的代號從此中斷,不再恢復。

從制度層面來分析,此亂的發生是中央集權旁落的結果。唐太宗時,雖然充分下放財權和兵權,但他用邊將有“三不原則”,即“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經過一百多年的長治久安,到唐玄宗時竟忘了地方割據的隱患,把“三不原則”也忘記了,他最寵信的安祿山兼統三道節度使,擁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兵權,更可怕的是,節度使除了領兵外,還兼理民政與財政,儼然一方獨立的諸侯。

“安史之亂”歷時8年,最終被平叛,這場戰亂給北方中國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據《唐會要》記載,戰亂初起之時,全國在籍的人口有900多萬戶,僅僅5年後就只剩下190多萬戶。在洶洶鐵蹄下,“數百里州縣,皆為廢墟”,據當代史家趙德馨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計算,公元755年的政府在冊管轄人口為5292萬人,到公元760年,人口銳減為1699萬人。所謂“生靈塗炭”,從這冰冷的數字中可以得出。

“安史之亂”被平息後,盛唐氣象也被消耗殆盡,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描述叛亂後的景象是“州縣多為藩鎮所據,貢賦不入,朝廷府庫耗竭,中國多故,戎狄每歲犯邊,所在宿重兵,仰給縣官,所費不貲。”就是地方割據的勢力更加壯大,中央財政收入銳減,邊境的少數民族頻頻挑起事端,朝廷無力支付軍費,把費用壓力都轉給了地方,開銷更大。

而為了財政軍費,各地也多向商人徵稅以充軍用,或在交通要道及交易之處計錢收稅。從此,“商旅無利,多失業矣”,盛唐以來“天下關隘無一徵稅”、“行千里不持尺兵”的景象不復出現。

公元779年,37歲的李適即皇帝位,是為唐德宗。李適和李世民的經歷很類似,20歲被其父唐代宗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在前線和安史叛軍決一死戰。平叛之後,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並和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一起被賜鐵券、影象被畫在凌煙閣上。他登基之後,決心學習漢武帝,徹底切掉藩鎮割據這顆大毒瘤。

公元781年,壯年氣盛的唐德宗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的兵馬,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各地節度使聯合犯上對抗朝廷,中央軍屢戰不勝,甚至在兩年後被攻破長安城。唐德宗被迫出走,不得已下《罪己詔》,宣告“朕實不君”,赦免了那些叛亂的藩鎮,承諾今後“一切待之如初”。又經過幾年,叛亂的藩鎮才分崩瓦解,叛亂平息。此後,灰心喪氣的德宗再不敢輕言削藩,地方割據之勢,此後再無改觀。

由於藩鎮割據這一頑疾在中唐之後從未徹底解決,中央的集權能力日漸薄弱。據《新唐書.地理志》資料統計,中晚唐時期全國共分15道,計316州,唐皇室能夠實際控制的只有六分之一左右。

同時,中央權柄被宦官把持,各地土地兼併、官商勾結、賣官鬻爵等現象愈演愈烈。

到唐末懿宗朝時,用錢買官已經司空見慣,天下田畝被豪商兼併了三分之一,社會財富的分配極端不平衡,“富者有連阡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

公元873年,關東大旱,千里焦裂,河南、河北先後爆發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其領頭者,正是販賣私鹽出身的王仙芝和黃巢。黃巢屢敗軍官,一度攻下長安,建立大齊政權。“王黃之亂”歷時9年,中原一片狼藉,最終被鎮壓,卻也消耗掉了唐朝的最後一點精氣。

公元907年,曾經在黃巢部隊中當過大將、後投降朝廷的朱溫成了唐帝國的終結者,他篡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而在後梁建立後的短短53年間,天下分裂、戰亂不斷,先後出現了5個次第更迭的王朝以及10個地方割據政權,後世統稱為“五代十國”。

直到公元960年,後周將領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國號宋,定都汴京(今開封),天下才再度統一。(現當代史家越來越不認為北宋是中國的一個統一政權,其原因除了傳統上屬於中原的“幽雲十六州”外,當時的遼、西夏政權所佔領的土地大部分也是在中國的漢、唐時代的境內,所以也有史家稱呼北宋、遼、西夏為“三國時代”。)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2500萬人死亡,黑死病如何橫掃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