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周朝有兩大特點:即“分封制”和“周禮”治國,事實證明,周公只預見了開始,並未預料到後期的發展。

今天就來聊一聊周朝是怎麼淪落的。

1

西周立國後,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由此終結了商朝王位繼承製為“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混亂局面,避免了諸多因王位之爭而引發的王朝動亂。

在此基礎上,推行“分封制”,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

即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將宗族姻親分封到各地,廣建封國,“以藩屏周”。

並制定了“禮”來規範和約束臣民,鞏固統治地位。其精髓無非是“親親,親其親者,尊尊,尊其尊者。”

所謂“親親”,即是要求在家族範圍內,人人皆要親其親,長其長,人人都應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壓親。而且,“親親”父為首,全體親族成員都應以父家長為中心。

所謂“尊尊”即要求在社會範圍內,尊敬一切應當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貴賤都應恪守名分。一切臣民都應以君主為中心。它使國之民有所事事,安居樂業,成為王國統治者的馴服工具。

2

第一階段,首批受封的諸侯國秉持著文明民族的“禮法”,“教化”周邊的蠻荒部落,地盤的不斷擴張,而周天子通不為停地分封子弟,代表王朝去統領四方,西周直轄領地不斷縮水。

第二階段,透過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誰還記得他們的祖上是當初並肩打天下的弟兄,或是情同手足的兄弟,“親親”已經不親了,“尊尊”也就不那麼尊了,大的諸侯國暗地裡開始兼併弱小的諸侯國。

第三階段,當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壯大,羽翼已豐,對天子已經不那麼尊了,天子無可奈何,只得再分封給原來的諸侯更多的土地以使他們聽從召喚,或者再封一批“聽話”的小諸侯,以維持王朝的統治。秦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封為諸侯國,擁有了原始的資本。

天子不停地封出土地,諸侯不斷地吃進,週而復始,成為了無法解開的結,天子日漸弱小,諸侯日益強大,王權日益衰弱,周朝危機四伏,隨時都有“爆雷“的可能。

3

約公元前841年,周厲王為了解決周朝的財政問題,推行了新政,引起國都(西周國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百姓的不滿,爆發了一場平民起義,史稱“國人暴動”。

這時,“國人”不講“禮”,周厲王被迫流亡,怕國都百姓尋仇,終其一生都不敢回到國都,並在十四年後病逝。

這時,諸侯國還講“禮“,衛國國君衛武公來到國都平息戰亂,召穆公於是出面請衛武公代政,自己則與周公的後人周定公一同輔政,史稱“共和行政”。另一邊,周厲王怕國都百姓尋仇,終其一生都不敢回到國都,並在十四年後,病逝於彘。周厲王死後,衛武公、召穆公、周定公扶持太子姬靜繼位,是為周宣王,結束了短暫的共和時代。

周宣王取消周厲王時不允許百姓議論朝政的規定,並且放寬百姓採樵、漁獵的限制,讓百姓重新拾起對天子的信任,並組織新軍,征戰西夷與淮夷,保證國土的安全,樹立天子的威嚴。

周宣王征討勝利後,變得極為嗜戰,不僅多次敗北而歸,還急於推出新政,彌補戰爭損失,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更使得諸侯們不願再出兵保護國都,甚至蓄謀叛亂。

國內形勢很嚴峻,可週宣王不自知,並且帶頭不講“禮”了。

周宣王因特別喜歡諸侯國君魯武公的次子,要求魯武公“廢長立幼”。大臣們認為“廢長立幼”於禮不合,但是周宣王並不聽取。魯武公逝世後,魯武公次子即位,是為魯懿公,遭到魯國人的非議,魯武公長孫伯御藉機殺害魯懿公,以嫡長孫的名義繼承魯君之位。

周宣王得知後很生氣,就領兵討伐魯國,殺死伯御,立魯懿公的弟弟為魯孝公。這件由天子帶頭違反禮法的事件,讓諸侯百姓都對周宣王極為不服,自此不再信任周宣王,並且多次違抗天子之命。

就這樣,周宣王將親手建造的中興局勢,毀在了自己的手裡,周宣王與貴族之間的矛盾,更成為西周顛覆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不走運的人是周幽王,他接過了周朝的這個“爛攤子”,用一出好戲“烽火戲諸侯”焚燒掉了西周王朝,不管這齣戲是他自己主動要演的,還是後人給他加的戲,但總得有一個人站出來代表周王朝承擔責任。

歷史總結:

西周的消亡證明,光有道德還不足以維持社會的穩定和進步,還需要足夠強大的國家機器來懲治那些不顧道德、踐約法律之人。

當然,幾千年前的古人並不可能達到我們今天的思想高度,歷史總在不斷的興亡更替中得以發展進步,無數的先賢替我們走過了歷史上那些坎坷,才擁有了我們今天的社會制度和幸福生活,所以我們不要只做歷史的看客,而是要吸取經驗教訓,避免開歷史的倒車。

古人的“禮”雖然偏向於統治階級,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中不乏許多的優良的道德和文化,仍然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傳承,因為這是中華民族的根,我們更應該為此而驕傲和自豪。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佩特拉之圍: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波斯的拉奇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