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關於雲南籍烈士周建屏的故事。
周建屏將軍,1892年出生於今天雲南宣威。他早年曾入雲南講武堂學習,後來積極投身革命,成為紅軍的重要軍事將領之一。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周建屏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副旅長。對日作戰後,他曾參加過舉世聞名的平型關大捷。
周建屏將軍戎馬半生,在長期的對敵鬥爭中曾7次負傷。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四分割槽在山西盂縣成立,由周建屏出任司令員,劉道生(1955年中將軍銜)出任政委。當時的四分割槽轄區包括了正太路以北,平漢路石家莊至新樂以西的廣大地區。周建屏領導這裡的八路軍、民兵武裝開展對日作戰,並建立基層民主政權。
四分割槽的成立,讓敵人非常恐慌,他們對根據地展開掃蕩,周建屏帶領八路軍戰士在平山等縣打擊敵人,取得了不小的勝利。四分割槽成立後不久,分割槽機關前往石家莊平山縣洪子店。
長期的鬥爭、工作過程中,夙興夜寐兢兢業業的周建屏不幸染上了疾病。當時的八路軍藥品奇缺,加上工作繁重,周建屏將軍不願休養,就這樣他的病情越來越重。
1938年6月,積勞成疾的周建屏不幸在平山縣小覺鎮去世,時年46歲。
平山縣的周建屏烈士墓
為了紀念週建屏,第二年,晉察冀邊區曾將小覺鎮改稱為“建屏鎮”。後來,1945年10月,又以小覺鎮為中心,建立了“建屏縣”。建屏縣也是石家莊地區第一個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縣。
周建屏去世後,當時的平山軍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將他安葬。後來在艱苦的對日作戰中,敵人曾三次將周將軍的墓毀壞,但是抗日軍民又三次進行了重修。
1958年,當年的建屏縣和平山縣合併,建屏縣建制取消。周建屏烈士的忠骨也在後來歸葬於今天石家莊橋西區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本來周建屏能為中國革命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在共和國的將星譜上,也本該有他的一席之地。
太行悲風、滹沱嗚咽,烈士臨終前“抗戰到底”的遺言依然響徹平山大地。今天的平山縣依然有周建屏烈士的紀念墓留存。2014年9月,周建屏烈士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山河改變了容顏,但是烈士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