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這個起源於白山黑水的強大政權一路南下,最終取代明朝成為華夏新主,自此,從西南邊陲到西北戈壁,從東南沿海到東北邊關,九州悉數服從於清政府。

上圖——清朝疆域

受制於古代落後的交通條件和通訊技術,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從實際事實來看,政治中心集中在我國東北方向的清朝對西南地區的約束力相對薄弱,尤其是雲南地區,由於吳三桂死後這一地區基本再無作亂隱患,所以清政府並沒有在此地部署大量兵力,當地仍然是土司和清朝派遣官吏共治的社會形式。

然而,當外敵入侵時,這兩股不同的勢力卻能同仇敵愾,牢記華夏兒女的身份,為守衛家國進行了殊死搏鬥。

一、英國侵佔緬甸後,目標直指雲南

十九世紀,歐美列強已經不滿足於對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將目光投向了亞洲,強大的日不落帝國借工業革命的巨大優勢,在佔領了印度後,以此為跳板,透過三次規模不大的戰爭變佔領了國土面積和綜合國力相對較弱的緬甸。

這時的緬甸還是清朝的藩屬國,只不過當時中原地區亂成了一鍋粥,清廷受困於內憂外患,實在無心管理西南邊境的問題,只能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緬甸條約》,承認英國對緬甸的殖民權:

1886年1月1日,英國宣佈上緬甸併入英屬印度,又進而逼迫清政府承認其吞併緬甸,簽訂該條款。

上圖——《中英緬甸條約》

然而,英國人的野心當然不僅僅是緬甸,他們希望開闢一條不同於海上航線的陸上通道,進入我國大西南,接下來只需要鞏固印度為戰略後方,就可以沿著這條西南線繼續向前擴張,在快速進入我國腹地的同時避免和其他列強出現衝突。

上圖——雲南地區美景

在我國沿海一線從北至南基本被列強瓜分之際,內陸尤其是西南三省雲貴川,暫時還沒有受到從來自於海上的打擊,因此這些地區的百姓對歐美列強的瞭解相對有限,態度也沒有過於仇視,如果英國從此入侵,或許不會遭到猛烈的抵抗,這就是英國瞄準西南線的重要原因。

二、英軍越境騷擾,雲南軍民同心抗敵

果不其然,當英軍有效控制緬甸後,便迫不及待地向中緬邊境集結,顯然是要進行軍事行為。1900年2月,一支英國軍隊闖入騰越廳(今雲南騰衝縣),在滾馬、茨竹、派賴等村寨進行搶劫掠奪。

當時,派賴寨駐紮著一支由當地人民為主體建立的守備民團,阿昌族守備左孝臣和漢族千總楊體榮共同率領。入侵後的英軍發現了這支部隊,趁對方不備對這支民團發起突然襲擊。左孝臣、楊體榮等人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在戰鬥中,左孝臣中彈身亡,為國捐軀:

英軍實施襲擊,左率眾與敵拼搏血戰,英軍死傷無數,狼狽逃竄。此役我方陣亡兵弩手137人,左氏身中八彈壯烈犧牲。

上圖——左孝臣墓

訊息傳來,騰衝鎮總兵張松林立刻派遣大量軍隊前來支援,並將訊息上報給清政府,清政府在此次事件中表現出了罕見的強硬姿態,不僅在輿論上據理力爭,還硬是擠出一支軍隊支援雲南,這種強力的應對措施逼迫英軍退回了緬甸境內。

毫不誇張地說,在這次騷擾行為中,雖然我方軍民有一定損失,但是卻極大提振了百姓計程車氣,讓飽受列強侵略的國民們再一次意識到侵略者並非是不可戰勝的。

除此之外,多線作戰的英軍開始重新反思這種小規模騷擾是否能幫助他們達到戰略目的,這也為後來的片馬之戰埋下了伏筆。

三、片馬之戰中雲南軍民表現優異

1910年12月底,也就是距離上一次邊境衝突十年後,英國一支2000餘人的遠征軍跨過中緬邊境,再次入侵中國雲南片馬地區。

片馬鎮位於高黎貢山南部西坡,地層以變質花崗岩為主,地表山峰林立,溝壑縱橫,地勢崎嶇,顯然,這種地區並不適合開展農耕,這也導致了此地人丁不旺,清政府在這裡也沒有駐軍。

上圖——英國軍人形象

此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南方諸省小規模的起義活動此起彼伏,再加上外部列強咄咄逼人,清政府已經應接不暇了,根本沒有能力也沒有計劃去管雲南省的事情。

然而,當地軍民對侵略者悍然入侵他們生活了千百年的和平家園這件事極度不滿,於是在片馬管事勒墨杜的帶領下,多個少數民族團結一致,和敵人展開了頑強搏鬥。

上圖——今日的片馬古鎮

十年前的邊境衝突已然讓英國人意識到雲南的多族同胞雖然生活方式不同,但是卻具有高度一致的家國情懷,於是在審視了對方的戰鬥力後,英國打算用人數和裝備優勢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是,英國人還是輕視了我國軍民抵抗外來侵略者的決心和能力,不僅無法憑藉設想的優勢取得快速勝利,反而因為不熟悉當地的地形地貌而陷入了長期鏖戰的泥潭,士兵體力和意志力大打折扣,後勤補養在山區也難以為繼,最終不得不改變思路,主動讓步,這也代表了雲南軍民在片馬之戰中取得了初步勝利。

上圖——今日片馬

四、結語

片馬之戰發生之際,雖然清政府已經無力干涉,但仍然在外交層面提出了嚴正抗議。不過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行將就木,而片馬地區的戰事仍然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片馬之戰已經是清朝最後一場外戰了,其結果對評價整個清朝的功過是非或有蓋棺定論的意義。

可惜的是,片馬之戰一直持續到1927年,在還沒有得到最終結果時,清朝便已經滅亡了。然而,政體的更迭卻不能否認國民的努力,雲南軍民英勇抗擊外敵的偉大行為值得我們牢記。

注:

本文中關於《中英緬甸條約》的相關內容來自於《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

本文中片馬軍民抗擊外來侵略者的相關描述,參考自《左孝臣的家國情懷》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那些並立的“同名”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