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西歐的英國、法國、荷蘭為了奪取歐洲以及世界霸權,開始你死我活的爭鬥。在此期間,一個名叫奧蘭治·威廉的人開啟了一個嶄新的局面,他既是荷蘭的首席執政,又是英國的英王。
一個人能同時當上兩個國家而且是互相爭鬥的兩個國家的元首,不可謂不是一件奇事。而造就了這一奇特局面的,正是17世紀三強爭霸的背景。
一、西歐三強爭霸及其背景17世紀是西歐資本主義逐漸崛起代替封建主義的時期。而資本主義之資本,主要就是來自於對海外的掠奪,以建立霸權。而建立霸權後又能更好地攫取資本。因而在西歐這片土地上,列強為了爭奪資本與霸權而鬥得頭破血流,也就不奇怪了。
1.荷蘭
很多人一提到資本主義國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英國,作者本人也不例外。工業革命的名頭實在太響,同時大英帝國的影響力不由得人不記住這個國家。但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並非英國,而是荷蘭。
荷蘭,原本是屬於尼德蘭北部的一個省,後來因為不滿西班牙的統治而獨立。在軍事方面取得決定性優勢後,它與周邊的獨立省份組成了荷蘭共和國。荷蘭的資本主義發展非常迅速,而且又是首個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競爭對手,初期發育得是相當地快。它大力發展貿易,巔峰時期的荷蘭商船噸數佔全歐洲的3/4,被譽為“海上馬車伕”。
同時在利益攫取方面荷蘭也是不遺餘力,殖民活動的頻繁讓荷蘭取代了“殖民兩牙”即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地位。因此它積累的資本也是相當驚人的,馬克思曾這樣評價荷蘭:“這個共和國也許比歐洲所有其他國家的資本總和還要多。”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氣勢。
工業革命是18世紀興起的,確定了英國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的地位。但在此之前,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並沒有低多少。17世紀英國的資本主義就已經取得相當的成功。因為島國資源匱乏的緣故,英國必須向外拓展海外殖民地以此來掠奪資源。
不過荷蘭早已佔了先機,已經在海外擁有了相當規模的力量。因此英國在向外擴張的途中屢屢受到荷蘭的打壓,對立已經不可避免。同時法國的加入也讓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路易十四是法國乃至世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至其76歲去世時,他已經在法國國王的寶座上坐了整整72年110天之久。在其統治期間,建立了高度集權的中央封建國家,取得了法國民眾的信任與擁戴。內部統一的法國開始向外尋求歐洲霸權。
有意思的是,法國作為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國家卻參與到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爭鬥之中。雖說國家利益不分主義,但在當時的歐洲,封建主義國家的國力普遍不如資本主義國家,法國的特別就特別在這裡:在制度落後的情況下仍然能向外爭鋒。而戰爭與掠奪就是法國向外爭鋒的措施與目的。西歐“三強爭霸”的序幕也就此拉開。
二、英荷的“愛恨史”1.英荷戰爭
1651年,英國為了對付荷蘭對其的打壓行為,頒佈了《航海條例》。它的內容我們不必細知,反正一定是有利於英國而有害於荷蘭就對了。荷蘭自然不能答應,那就手底下見真章,兩國很自然地打了起來。
因為《航海條例》的針對性太強,荷蘭死活不能忍,頒佈的當年就動手了,即第一次英荷戰爭。這場戰爭中荷蘭人被打得滿地找牙,不得不承認了《航海條例》中的內容,英國的實力增長,而荷蘭的海上貿易就被限制了。
第二次英荷戰爭很快就爆發了,在1665年,英國再次對荷蘭宣戰。俗話說無利不起早,這次英國盯上了荷蘭在海外的殖民地。然而這次戰爭卻沒有像上次那樣成功。想必是上次吃了敗仗荷蘭痛定思痛發展了軍隊,英國再沒能取得大的優勢。戰爭草草收尾,兩國罷兵和談,互相交換了幾塊殖民地後就敲定了盟約。
2.背盟與再盟
盯上荷蘭利益的可不止英國一個,法國也對荷蘭持有的貿易與殖民地垂涎欲滴。在法國的唆使下,英國背棄盟約與法國一同進攻荷蘭,即第三次英荷戰爭。雖然是叫“英荷”戰爭,英國的表現卻著實不能說好。法國陸軍在荷蘭人的地盤上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英國海軍卻遲遲不能擊敗荷蘭海軍佔領荷蘭沿海地區,所以雙方又坐下和談簽訂了盟約。
其實也不僅是軍事上的問題,英國自己內部也亂得不行。1650年,原本被資產階級推翻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國陷入了資本封建並立的尷尬境地。而且隨著第二與第三次英荷戰爭中英軍的平淡表現,自家內政反倒被捲入了國際政治鬥爭之中。
為了鞏固盟約,英荷兩國締結了政治婚姻:1677年,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娶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侄女瑪麗為妻。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1985年,威廉三世宣佈成為英國國王,與瑪麗實行“雙王統治”,威廉正式入主英國。
三、威廉入主英國目的與結果1.威廉三世
威廉三世的頭銜繁雜且非常拗口:荷蘭的威廉三世、蘇格蘭的威廉二世、奧蘭治的威廉親王、奧蘭治親王、荷蘭執政、英國國王。這麼多繁雜的頭銜光是念上一遍我都覺得頭疼了,所以來歷什麼的就不多介紹了,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了解。
2.目的與結果
威廉成為英國國王后,立刻推動英國加入《奧格斯堡同盟》對法作戰。所謂《奧格斯堡同盟》,就是西歐各國為了對抗日益崛起的法國而建立的,其名稱來自於簽訂同盟的德意志城市奧格斯堡。同年5月,英國對法宣戰,派出軍隊參加作戰。
威廉作為荷蘭執政,其目的當然在於維護荷蘭的霸權。英國作為之前法國的盟友被挖走,此消彼長,的確有助於荷蘭。而法國對英國霸權也構成威脅,打壓法國也符合英國利益。
為了對抗法國,威廉推動了一系列法案。對法戰爭期間,他透過《權利法案》確定了英王權力受議會制約。在1689年與1701年,他還分別通過了議會提出的《叛亂法案》與《嗣位法》,將軍權與立法行政司法權都交給議會。此外他還成立了多數黨內閣用以推進戰爭命令與組建英格蘭銀行籌集戰爭所需款項。威廉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作用:1694年,同盟軍攻佔了軍事重鎮那慕爾,重創法軍。路易十四不得不與同盟議和,歸還了之前侵佔的部分土地,法國霸權喪失。
單從目的上講,威廉入主英國是成功的。他推進同盟擊敗法軍,維護了荷蘭的霸權,有益於荷蘭的利益。只是更有趣的是,英國才是最大的贏家:他使英國國王成為了一個名義上的國主,統而不治,為英國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奠定了基礎。此外威廉還建立了完善的內閣政府,使先進的資本階級掌握了政權,從而能更好地對外擴張。
除以上的政治方面外,威廉當時為了提供對法戰爭而改善的經濟舉措也有力地提振了英國經濟:議會推行了圈地改革,自耕農作為一個落後的階級不復存在。採礦、冶金、紡織等行業也同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規模進一步增大。
金融方面,在政府的推進與支援下,年貿易額從1700年的5900萬美元躍升至1789年的3.9億美元。同時英國的一系列奴隸貿易、拓展殖民地等措施使其不僅成為西歐霸主,更確立了英國在世界內的霸權地位。從目的上來說,威廉無疑完成了他的目標。而就長遠來看,反而使英國在爭霸中勝出。打敗了一個對手,卻成就了另一個對手,不得不讓人感嘆世事之善變。
總結:17世紀的三強爭霸是威廉三世入主英國的背景板。荷蘭作為最早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受到了來自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強大的封建國家法國的挑戰。為了應對強大法國的壓力,威廉三世將英國拉進對抗法國的陣營中。為了維護荷蘭利益,威廉改革英國國內各個方面將其打造成便於對抗法國的體制。
當然,從當時的目的來說,威廉三世無疑是成功的。他成功聯合英國擊敗了法國,維護了荷蘭的霸權。但從長遠來說,他的一系列改革相對荷蘭更有利於英國。最後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英國超過了荷蘭成為資本主義強國。打壓了法國卻成就了英國,不知威廉三世作何感想。
參考文獻:
《歐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