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群臣的擁護下,於靈武即位稱帝,改元至德,大唐開始對安祿山叛軍進行了有組織的反擊。

“(天寶十五載)七月甲子,(肅宗)即皇帝位於靈武。敬崇徽號,上尊聖皇曰上皇天帝……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舊唐書》

那麼在這裡,汪郎丟擲了一個關乎靈魂的問題,李亨稱帝改元,並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是不是政變?

汪郎以為,這就是政變,而且是一場有預謀的政變。

而這場政變,其實早在馬嵬驛就已經有苗頭了,或者說馬嵬驛兵變也許就是李亨稱帝的前奏。

因為馬嵬驛兵變後,李隆基之所以同意李亨留下,只是為了收復大唐河山,並不是退位。

馬嵬驛兵變誅殺楊國忠,賜死楊貴妃後,按照原定計劃,李隆基還是要繼續逃亡蜀中避難的,根本沒有想過要組織兵力對安祿山叛軍進行反擊。

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逃亡車架準備出發的時候,竟然出現了百姓成群哭泣,並挽留太子李亨以期收復國都長安的場景。

“(天寶十五載六月)丁酉,至馬嵬頓,六軍不進,請誅楊氏。於是誅國忠,賜貴妃自盡。車駕將發,留上(肅宗)在後宣諭百姓。眾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於聖代,世為唐民,願戮力一心,為國討賊,請從太子收復長安。]”---《舊唐書》

馬嵬驛,楊貴妃被賜死

沒有人知道這些百姓是不是李亨找來的群演,但這些已經不重要了。

反正結果就是,李亨抓住了李隆基內心深處始終無法拋卻的“聖人”驕傲,依靠這群百姓的哭泣挽留,得以和李隆基分道揚鑣,從此徹底脫離了既是君又是父的李隆基帶給他的人生陰影,跑到自己的行宮靈武后,召集了天下忠於大唐的臣民,扛起了收復江山的大旗,並坐上了皇帝寶座。

李亨雖然稱帝了,但我們需要認識到一點的是,李隆基雖然同意李亨便宜行事,只是讓李亨盡到太子之職,但沒有退位的意思。

"汝好去!百姓屬望,慎勿違之。莫以吾為意。且西戎北狄,吾嘗厚之,今國步艱難,必得其用,汝其勉之!”---《舊唐書》

也就是說,就算反擊安祿山叛軍是李亨組織的,就算李隆基躲到蜀中避難,但依然無法改變李隆基是大唐皇帝的事實。

玄宗幸蜀圖

那麼太子李亨又如何敢在靈武繼位,改元稱帝?這期間,自然少不了群臣的從龍之心,李隆基遠在蜀中,現在擁護太子登基,自然少不了自己的一份功勞。

“裴冕、杜鴻漸等從容進曰:[今寇逆亂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江山阻險,奏請路絕,宗社神器,須有所歸。萬姓顒顒,思崇明聖,天意人事,不可固違。伏願殿下順其樂推,以安社稷,王者之大孝也。]”---《舊唐書》

李亨一開始當然是拒絕的,樣子還是要做的。

“俟平寇逆,奉迎鑾輿,從容儲闈,侍膳左右,豈不樂哉!”---《舊唐書》

但在群臣的六次恭請登基後,李亨才安心坐上了早已垂涎的皇帝寶座。

“冕等凡六上箋,辭情激切,上不獲已,乃從。”---《舊唐書》

李亨稱帝已經鐵板釘釘了,那麼問題來了。

李亨稱帝

裴冕、杜鴻漸之輩如何肯定李隆基逃到蜀中,就一定是對皇位厭倦了?就一定是對權力缺乏興趣了?就因為天寶十五年來,老皇帝相繼寵幸奸相李林甫、楊國忠之流,以致朝綱糜爛,安祿山反?那也太主觀了。

汪郎以為,裴冕、杜鴻漸之輩敢以李隆基厭倦做皇帝,所以才逃到蜀中的理由來勸進李亨稱帝,這其中不能忽視一個人的存在,他就是壽王李瑁!

汪郎以為,正是壽王李瑁給予裴冕、杜鴻漸之輩的信心,才使得他們敢拋棄李隆基,擁護李亨稱帝。

為什麼是壽王李瑁?

因為馬嵬驛兵變後,李瑁是傳達李隆基聖旨,要求李亨留下收拾殘局的當事人之一。

“令高力士與壽王瑁送太子內人及服御等物,留後軍廄馬從上。”---《舊唐書》

這就是說,壽王李瑁傳旨,裡面大有文章可做。

載歌載舞的安祿山

如果李瑁一口咬定,大唐皇帝李隆基在馬嵬驛之所以要留下太子李亨,其實就是因為自己年邁,已無力管理朝政,收復長安,所以他傳位於太子,就是希望太子能夠早日平定安祿山,還天下一個太平,那麼還有誰敢質疑?

就算李瑁假傳聖旨,但此時的高力士遠在蜀中,誰又能跑到蜀中去求證?

而且李亨登基當天,詔令天下時有這麼一句,“聖皇久厭大位,思傳眇身”,只是這句話由李亨說出來,誰信?

但這句話由李瑁說出來,就有信服力了。

畢竟自天寶以來,李隆基只顧享樂,對朝政不聞不問,任由李林甫、楊國忠之流把控朝政,對太子李亨卻是打壓、提防。

李亨雖為太子,但在奸相的操縱下,身家性命岌岌可危,多次險遭前太子李瑛之禍,李隆基又如何會“久厭大位,思傳眇身”?

而李瑁不一樣。

他是馬嵬驛兵變後,百姓哭泣挽留太子李亨收復長安之時,奉命傳旨的人。他說李隆基“久厭大位”,想要傳給太子,那麼李亨改元稱帝就名正言順了,如果有人不信,那你去蜀中求證去唄,反正這是太上皇當初的“口諭”。

唐肅宗迎接唐玄宗回長安

唐玄宗畫像

有人要問,李瑁為什麼要背叛自己的父親,去支援李亨稱帝?汪郎認為,這正是他對李隆基的怨恨,怒而伺機報復!

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個兒子,其母武惠妃,女皇武則天的侄孫女。

說實話,李瑁是個蠻可憐的皇子。

為什麼呢?

他是其母武惠妃爭權奪利的一枚棋子,然而,即使當時的太子李瑛遭武惠妃汙衊後被賜死,但最終登上太子之位的是李亨,也就是說,武惠妃為他人作嫁衣裳。

而且李瑁出生後就被寄養在伯父寧王李憲家中,雖然是皇子,但對外卻是以元己子稱呼(寧王妃姓元),十餘年都生活在寧王府。故而,當時的大明宮中雖然知道有他這位十八郎的存在,但實際上沒什麼用。

所以就算其母武惠妃深得李隆基寵愛,就算期間有李林甫力挺其母為他爭奪太子之位,但並不佔據其他優勢,而關鍵的一點就在於,他和父親李隆基之間的關係並不親密。

唐玄宗見張果老,區域性

生了很多兒子的李隆基,真的不差李瑁這一個兒子。

而最可憐的是,其母武惠妃死後,李瑁在李隆基眼前的存在感再一次降低,以至於自己的妃子楊玉環被父親李隆基奪走了,這深刻向世人展示了沒孃的孩子像根草(儘管他死去的母親被敕為皇后,葬於敬陵)。

這好比什麼?這好比在大唐億兆百姓面前,李隆基扒光了李瑁的衣服,拉到長安的大街上游行了一樣,這若是發生在民間的普通百姓家,恐怕早已被唾棄千萬遍了。

奪妻之恨不共戴天,何況這奪妻之人是皇帝,是自己的父親。

只是李瑁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太子李瑛說廢就廢,說殺就殺了,就更別說自己一個從小寄養在伯父家中不受待見的皇子,即使母親受寵,那也是過去式了。

在這樣的強勢皇權、父權下掙扎生存的李瑁,能做的,就只能是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由壽王妃晉級為貴妃,離自己越來越遠,遙不可及,高不可攀。

深受唐玄宗寵愛的楊貴妃

唐明皇和楊貴妃

恨,也就在此刻埋下了。

憑什麼,你李隆基可以決人生死,斷人貴賤,奪人之妻?就憑你是皇帝?好,我就要讓你失去皇權,失去操控大唐的一切。

是故,安祿山反,馬嵬驛兵變,百姓哭泣挽留,傳旨太子李亨,這一切都給了李瑁絕佳的復仇機會,“送太子內人及服御等物,留後軍廄馬從上”,偷偷說上幾句掏心窩的話,鼓勵自己的哥哥勇敢地追求權力的高峰,沒有什麼不可操作的。

李瑁帶來的“皇帝口諭”,使得李亨的野心和太子一系文臣武將的從龍之心夾雜在一起發酵,改元稱帝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而李亨的改元稱帝,也使得李瑁完成了對李隆基奪妻之恨的復仇,最後壽終正寢,遠比楊玉環死於非命,李隆基死於思念,李亨死於病痛,幸福得多了。

最新評論
  • 1 #

    按照這個思路可以拍個電影了

  • 2 #

    高!設想得條條是道

  • 3 #

    君不君,父不父,子不子,臣不臣,倫理顛倒,綱常混沌,這才是李隆基一手造成安史之亂,並一手斷送大唐的強盛真正禍因!可憐天下無辜百姓!

  • 4 #

    楊貴妃五六年間沒有給李瑁生出一兒半女,李瑁續娶的妻子給李瑁生了一大堆兒女,李瑁賺大了!哈哈

  • 5 #

    玄宗不可能立一個有大臣支援的太子的。他入蜀了還在任命李麟等宰相,知道木已成舟了再把自己任命的宰相們送給肅宗,造成了宰相不是在位皇帝所任的奇觀

  • 6 #

    李瑁和哥哥李亨說的悄悄話都被作者聽到了!

  • 7 #

    李亨這傢伙能力實在是差的令人無語,他如果有李隆基一般的能力也不至於要花八年才平叛

  • 8 #

    或許楊貴妃也恨唐玄宗,所以各種讓玄宗墮落

  • 9 #

    江郎之材如江河滔滔,有才

  • 10 #

    汪郎之才,不做編劇,實在可惜!

  • 11 #

    你是為史而學史,析不可求之猜,與史無益,與學無益,增茶前飯後之談。

  • 12 #

    光看配圖就值十個贊。

  • 13 #

    古代男人對女性就如衣服,只不過是換件衣服而已,會那麼認真嗎?

  • 14 #

    這麼推測也未嘗不可!

  • 15 #

    推理的觀點都是你關門想出來的吧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什麼美國人崇拜富蘭克林,把他印在美元上?美國夢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