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後,北洋政府執政,開始重新整備軍隊。在清朝覆亡之前,清政府向英國訂購了兩艘肇和級練習巡洋艦,而革命發生時,英國很擔心中國新政府能否繼續付款接收。為此,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兼海軍司令、曾在甲午海戰中擔任濟遠艦槍炮三副的黃鐘瑛為首的海軍高官用盡一切關係門路,說動新政府繳足錢款確保兩艘新艦回航祖國。但遺憾的是,原本在美國訂造的三號艦飛鴻因無法補款被轉賣給了希臘。
肇和號練習巡洋艦
1912年南北議和,劉冠雄接任海軍總長一職。當年底黃鐘瑛因病去世後,李鼎新接任海軍總司令一職。劉冠雄和李鼎新都是北洋海軍的“老人”,劉曾任靖遠號幫帶大副、飛鷹號管帶與海天號管帶,李曾任定遠號副管駕及海圻號管帶。作為老海軍人,劉冠雄和李鼎新都希望為民國海軍添艦增兵,因此在遊說國會撥款的同時多次派人前往歐洲訪察。
民國初年的三位海軍高官——黃鐘瑛、劉冠雄、李鼎新
在清末和民國初期,受困於甲午、庚子兩筆戰爭賠款,國庫空虛財力貧弱,很難撥出款項購置大型軍艦,因此購買目標以小型魚雷艦艇為主。1909年清廷籌辦海軍大臣載洵前往歐洲考察,在義大利安薩爾多造船廠和奧匈帝國STT造船廠分別訂購了400噸左右的小型驅逐艦鯨波號和龍湍號。民國成立後,透過向瑞記洋行貸款,北洋政府計劃添置一批同規格的小型驅逐艦。根據計劃,該型驅逐艦排水量約為400噸,安裝一門斯柯達76毫米炮,配7門斯柯達47毫米機關炮及2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這批被稱為STT驅逐艦的小型艦艇共訂購了12艘,計劃於1914年-1916年交付。
奧匈帝國海軍瓦拉斯迪納號(原龍湍號)驅逐艦
除12艘小型驅逐艦外,海軍部還計劃向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6艘1000噸左右的大型驅逐艦。伏爾鏗船廠曾為北洋艦隊建造過定遠級鐵甲艦,而德國另一家希肖船廠曾為清末海軍建造了3艘長風級驅逐艦,因此當時的中國海軍官員對德國船廠相當信任。這6艘驅逐艦以德國V-25級驅逐艦為設計母體,採用了重火炮輕魚雷的“魚雷獵艦”設計,計劃排水量985噸,安裝2門105毫米炮、4門75毫米副炮及2門37毫米機關炮,輔以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最大航速32節。
德國V-25級的V-43號驅逐艦
然而,這兩筆購艦合同墨跡未乾就被迫取消,其主要原因是德國的首要敵人英國從中作梗。為了在列強之間達成平衡,海軍部最終計劃將18艘驅逐艦方案改為向奧匈帝國CNT船廠訂購3艘穹甲巡洋艦和1艘裝甲巡洋艦。3艘穹甲巡洋艦基本就是奧匈帝國斯邦上將號輕巡洋艦的縮小版,計劃排水量1800噸,搭載4門150毫米斯柯達主炮、8門66毫米副炮以及4門47毫米機關炮,輔以4挺機槍和2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最大航速24.5節(一說32節)。
CNT穹甲巡洋艦的設計母體——斯邦上將號輕巡洋艦
CNT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母體為奧匈帝國諾瓦拉級輕巡洋艦,但其尺寸和排水量均大為擴增。CNT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排水量接近5000噸,安裝2座雙聯裝203毫米炮,輔以10門47毫米機關炮、4門37毫米炮以及8挺機槍,加上2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最大航速28節。
CNT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母體——諾瓦拉級輕巡洋艦
海軍部訂購的這4艘巡洋艦其實是仿照了當時中國海軍已有的海圻號以及3艘海容級構成的巡洋艦隊,打造一支一大三小的第二巡洋艦隊,其主武器均與已有的4艘巡洋艦為同口徑。然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4艘已經開工建造的巡洋艦被奧匈帝國徵用。三艘穹甲巡洋艦的建造進度較慢,迫於物資壓力全部取消;那艘裝甲巡洋艦由於噸位大、完成度高而極受重視,甚至出現過多個改造計劃,卻由於奧匈帝國的逐步潰敗而並未完成。民國初年的第一次購艦計劃也就此流產。
描繪CNT裝甲巡洋艦美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