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古代影視劇的時候,士兵在打仗的時候,如果要是有什麼比較緊急的時候,總會說“八百里加急”。在古代只有馬車,並不像現在有汽車、飛機,可以快到達,那麼,在古代的加急到底有多快呢?需要多久才能到達?
唐代時期
唐代時期,最著名的就是唐朝末期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吃荔枝事件反應唐朝官方加急檔案有多快。
《唐國史補》:“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為了讓楊貴妃吃到一口新鮮的荔枝,唐玄宗對其喜愛,命人從當時盛產荔枝的嶺南快馬加鞭運送到長安。路程約在2100公里以上。
用現在的方法計算,坐飛機只需要2個小時。但是用火車運輸也需要30個鐘頭,如果做得是硬臥,想想其中的滋味就讓人難受。
回到唐朝時期,只有靠驛站快馬加鞭,如果是一個人運送,騎馬一路馳騁,一路顛簸,恐怕屁股血流不止。
那麼計算下唐朝這段路程,需要多久才能到呢?
唐朝規定,最低時速要送出一百八十里,最高時速三百里。當然還有一個更高的時速那就是皇帝的加急檔案,那就是日行五百里。按照這個計算大約九天才能送到。
那麼為了讓楊貴妃能夠吃到百果之王的荔枝,需要換多少人、馬?
根據史料記載,唐朝的驛站每隔20裡便有一個,全國約1600多個。那麼按一人兩馬換算,最多需要210人,420只馬匹。才能做到如此快速。
宋朝時期
宋朝的快遞稱為“急腳遞”,雖然稱呼上是腳遞,實際上是一種用馬匹傳遞資訊和物品的速遞業務,要求日行400裡以上。岳飛被12道金牌急召回京,用的便是“急腳遞”。
明朝時期
雖然明朝時期已經有了火炮,但是汽車和鐵路業還早,這要等到清朝末年。此時的驛站在明朝發展的更加四通八達,逐漸形成了遍佈全國的龐大體系。
據史料記載,明代比唐朝驛站間距多設40裡,還比其多近400個驛站。
明代馬匹有多快?明代詩人於慎寫道:“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里路到長安”,說明在運送途中用上了冷藏技術,長途運至目的地時,鰣魚尚“帶雪寒”。說明明代的運輸也是飛快的,不比唐朝時期楊貴妃吃荔枝運送慢。
到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因為戰亂導致內外國庫空虛,大量裁撤驛站人員,使得民間的快遞業發展,鏢局出現。
清朝時期
明朝末年歸於沉寂的官辦快遞業,在清朝再次火起來。
清代的驛站歸兵部車駕司管理,驛站也是遍佈全國。就連偏遠地區也出現了驛站,其遍佈範圍超過明朝。
作為更加完善的清朝,速度也是超過以外朝代。
唐朝時日行五百里的極限,被清朝人輕鬆打破,日行六百里甚至日行八百里的記錄,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清代的文獻中。
康熙年間,三藩叛亂的訊息九天便送到了京城。這份高效的背後,是清代對於快遞時效的高標準嚴要求。
清代政府規定,如果文書上標註了“馬上飛遞”的字樣,就需要用日行三百里的速度送出,如果是緊急情況,還可以寫上“六百里加急”或者“飛折八百里驛遞”等字樣,以表示這封緊急公文需要用日行600裡或是日行800裡的速度送達。
隨著1837年莫爾斯發明了電報,改變了傳統的通訊。並在1871年,怕違反清政府不得登陸規定,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出面,祕密在上海登入,從此逐漸取代了驛站之間派送。代表著驛站從此拉開了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