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在抗戰時期關於河北地道戰的故事。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河北的地道戰是極為出名的,在當時環境中,地道戰成了打擊敵人的經典方式。後來的軍教片《地道戰》也是風靡大江南北。但是河北的地道戰最早的發端地不在出名的保定清苑縣,而是蠡縣,這是咋回事呢?
先來說用地道開展作戰這種提法的發端。
話說當年的冀中地區,在呂正操、孟慶山等將領的帶領下,對日鬥爭開展的有聲有色。但是八路軍多數是遊擊作戰,而冀中地區多數是平原無險可憑,所以敵人如果來騷擾,我方人員的躲藏隱蔽都是大問題。
當時有一個清苑縣的區長,在外出工作時遭遇敵人,情急之下他躲進一個被沖塌的墳坑中脫險。受到啟發的他後來在縣內會議上提議大家用挖淺坑的方式躲藏。因為這些坑多數較淺,只能容許幾個人在裡面蹲藏,大家還給它們起了個很有意思的別稱叫“蛤蟆蹲”。
隨著鬥爭形勢的愈加殘酷,一個兩個洞口的蛤蟆蹲的弊端暴露出來。因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這些坑洞一旦被敵人發現,我方幹部無處躲藏。後來在蠡縣,本地幹部將坑洞從野外轉移到了村內,並形成了地下坑洞相連的形式,形成了最早的地道雛形。
而很快,蠡縣的這種經驗被高陽、任丘等附近縣份也得到了推廣。
1941年,冀中軍區政委程子華,帶著工作組來到蠡縣、清苑縣、高陽等地進行了實地調查。回去後,程子華撰寫了長篇報告,肯定了地道作戰的意義。在第二年的三月,冀中軍區釋出了《關於開展地道鬥爭的指示信》,對地道作戰進行大規模推廣,這才有了後來的地道戰。
最初的地道作戰開展並不順利。1942年5月,還因為很多群眾擠在地道中被敵人發現而釀成了定縣北疃慘案。後來地道作戰在鬥爭經驗中得到了積累提煉,形成了“四好”(好打、好鑽、好藏、好跑)、“五防”(防水、防毒、防煙、防破壞、防封鎖)、“三通”(高房、院落、地道相通)、“三交叉”(明暗火力、高房與地堡火力、牆壁與地平堡火力交叉)的整體地道戰陣地。
到了1943年,冀中地區的地道總長度已經達到了5000多公里,地道內的功能和設施也愈加完善。到抗戰結束前,河北的地道總長度接近一萬公里,創造了抗戰史上的奇蹟。
而這其中,清苑縣冉莊地道戰和正定縣高平村地道戰非常典型,成為了後來《地道戰》電影的拍攝地和故事背景參考地。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地道戰是人民戰爭智慧的充分體現,它理應受到後世子孫的重視和珍視。
-
1 #
-
2 #
滿城區石井村地道最開始的
-
3 #
我們村在定州城西,我們村的地道全村貫通,還通往三裡外的鄰村 ,我們村的地道在保護村民性命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通往鄰村的地道岔口在我家前院地下,我母親說,那設定成一個”翻口”,說在地道里大人可以把腰彎得很低走動,那”翻口”挺窄,只能通過一個人爬過去,翻口的另一邊寬敞 ,平時預備好了柴草,木板和被子,想想就可知道設定這”翻口”的目的了。看各種地道介紹,好像沒有人說到這種地道”翻口”。
-
4 #
看了冉莊地道,哪的也看不上,都是小兒科
-
5 #
我們村也有地道,抗日戰爭時期的,保定有冉莊,,順義有焦莊戶,,
-
6 #
沒有起源之說,遍地開花,
-
7 #
好多人不認識這個字,跟我念,裡縣
-
8 #
看來北京順義更不是地道戰初址了
邯鄲市峰峰礦區也有地道戰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