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編輯搜圖

▲抗日戰爭油畫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寇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裡,就先後佔領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滄州、邯鄲、太原、臨汾等華北重鎮及津浦、平漢等重要鐵路線,由於發展速度過快,使得日寇高層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正面戰線的進攻上,對後方防禦及蓬勃發展的八路軍部隊則暫時無暇顧及。

編輯搜圖

▲日寇修築的碉堡

多田駿研究創造“囚籠政策”

但隨著1938年武漢會戰的結束,“確保佔領地區的安全”立即成為日寇的作戰重點,但此時八路軍在華北大地的廣闊村鎮區域已經站穩了腳跟,還佔領了相當一部分縣城,日寇的勢力範圍則僅限於“重要城市周邊及狹窄的鐵路沿線地區”,這種情況直到第3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走馬上任時,依然沒有多大改觀。

但多田駿在日本和我國陸軍大學那麼多年的教官畢竟不是白當的,他分析當時的形勢後判斷:如果要擴大佔領區,不能僅僅簡單地將兵力分散配置,而是要先建立堅固的防守陣地和密集的鐵路、公路交通網,一方面長時間堅守,另一方面快速增援,否則,這裡駐幾百人,那裡放幾十人,兵力本就處於劣勢的日軍很快就會被消滅殆盡。

編輯搜圖

▲百團大戰形勢圖

20萬八路軍打破“囚籠”

為此,多田駿提出了一種新的戰術——“囚籠政策”。具體操作是:先派兵搶佔若干戰術要點(如縣城、重要村鎮及交通樞紐),在那裡修建據點。每個據點的外圍,再按一定的距離(500米或1000米),修建多個呈衛星狀分佈的炮樓,然後在各個據點、炮樓之間修築密如蛛網的公路,形成若干條環狀線路,一旦某個炮樓遭到攻擊,相鄰的炮樓和據點立即趕來增援。

為了推行這一“囚籠政策”,日寇在1年內修復、新建2347公里鐵路和15600公里公路,又修築了2479個炮樓和據點,從而將晉察冀等敵後抗日根據地逐漸分割成互不相連的小塊兒,妄圖令八路軍因迴旋餘地減小而喪失機動性,直至被消滅或撤走。為了打破這座“囚籠”,八路軍集中20餘萬部隊在華北大地上發起百團大戰,將正太鐵路等交通線及沿線炮樓、據點一一拔除,殲滅日偽軍25000餘人。

編輯搜圖

▲日寇封鎖線

岡村寧次又修7000餘碉堡

日寇遭到如此慘重的損失,必須有人承擔責任。多田駿因此黯然回國,將司令官的位置讓給了繼任的岡村寧次。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剛剛在國內坐了1年冷板凳的岡村寧次大將,竟然比多田駿還要老辣狠毒,上任伊始就發明了“鐵壁合圍”等新戰術,同時也沒有放棄其前任的既定方針,反而提出要修更多的公路、建更多的炮樓,繼續一點一點蠶食八路軍各大根據地。

與手頭僅有兩個師團和19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多田駿不同,岡村寧次到任時,日寇高層已經充分了解八路軍的厲害,緊急從南線戰場和關東軍中抽調了多個精銳師團增援華北,因此“華北方面軍”要兵有兵、要裝備有裝備,1年時間內竟然又新修了7700餘碉堡。八路軍費勁千辛萬苦發展壯大的抗日根據地遭到嚴重削弱,到1942年夏,已經僅剩6座縣城。

編輯搜圖

▲抗日軍民破襲鐵路

其中,晉察冀根據地已經僅剩阜平,太行山區僅剩涉縣、平順,冀魯豫軍區僅剩範縣、觀城,另外在山東也僅剩1個縣,其餘都被日寇全部或部分佔領。整個華北大地變成了“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見效,處處是狼煙”的人間地獄。

編輯搜圖

▲抗日軍民拆除據點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淚痕春雨漫評明朝歷史(十二) 大元丞相脫脫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