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眾多帝王之中,劉邦平民出身,實現了草根的逆襲;而且還是逆襲得最徹底的——成為漢朝的開國之君,奠定東西兩漢四百多年的基業。
在他南征北戰的生涯之中,面臨過許多危急時刻。劉邦在這些危急關頭的應對之道,有許多都可以被運用在職場和生活之中,值得我們後人反覆揣摩。
今天就聊一聊劉邦和韓信之間的一則故事。
《資治通鑑》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內容:
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請為假王以鎮之。”漢王發書,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春,二月,遣張良操印立韓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這段話說的是韓信在擊破齊國之後,以齊國反覆多變,且齊國南部和楚國相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為理由,向劉邦請求讓自己做代理齊王。
韓信覺得自己功勞很大,理應獲得封賞,同時他也心存試探劉邦的心思,因此故意說請封自己為代理齊王。
那劉邦聽到韓信這番話會作何反應呢?
當時劉邦和項羽剛剛在河南滎陽打了一戰,劉邦打了敗仗,雙方正在對峙。劉邦自己正在焦頭爛額,迫切期望韓信平定齊地之後迅速帶兵來支援自己,雙方合兵一處後,楚漢相爭的天平便會發生根本性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麼劉邦說“旦暮望若來佐我”。
結果韓信在這個時候要求封王,這讓劉邦更不爽,對於劉邦而言,這不是要挾是什麼?說得好聽一點是韓信求封,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威脅了。所以劉邦聽到韓信要求的第一反應是暴怒,破口大罵“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老闆我正在左右為難之際,盼著你趕緊來支援,結果你倒趁火打劫,要這個要那個!劉邦的這個反應是人之常情,換成誰心裡都會不爽。
不爽歸不爽,那要怎麼處理呢?
這個時候就看出劉邦3個異於常人的能力了,一是從諫如流,二是抓核心矛盾,三是深諳人性。
劉邦發了一通火,旁邊張良急忙踩了他一腳,附耳說道“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意思是說,我們現在正處在和項羽PK的關鍵時刻,韓信遠在齊地,我們鞭長莫及,怎麼能禁止得了他自立為王呢?不如順著他,答應他的要求,否則恐怕韓信會心存二心。
劉邦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從諫如流,一聽馬上就醒悟過來。眼前最重要最核心的事情是打敗項羽,自己沒有精力去收拾韓信,而且自己要徹底打垮項羽,韓信是很重要的力量。必須將韓信牢牢地綁在自己的戰車之上,倘若讓韓信不高興了,刺激他投向項羽,那就不是一個韓信要挾自己的問題了,自己的小命都可能沒有了。
劉邦馬上就同意了張良的意見,但是他的處理之法比張良又高了一個段位。
劉邦怎麼做的?
劉邦說“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要做就做真的齊王,做什麼假王?直接封韓信為齊王,一步到位。劉邦很快就派重臣張良帶著齊王印信去冊封韓信了,並且要韓信發兵去攻打楚軍。
劉邦這一步到位又高明在何處呢?
張良他們的想法就是,我現在阻止不了韓信,那就順從他。
這個方法沒錯,滿足韓信,也能解決當下問題。
但是並不是最優解,因為這對於韓信一方而言,會認為這是我自己要求來的,是我自己實力和功績換來的,是應得的。既然是應得的,韓信就不會過多感激劉邦,畢竟這就是老闆和打工仔之間的僱傭關係嘛,我出力你給錢(好處),天經地義。這樣一來韓信的心未必能被徹底收服。
其次,只封韓信為代理齊王,還有一個潛在的風險——那就是給項羽留下了拉攏韓信的機會。
既然你劉邦只封韓信為代理齊王,那麼我項羽直接承認韓信是正牌齊王。韓信是不是有被拉攏過去的可能?那麼這個時候劉邦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雞飛蛋打了。
所以,劉邦乾脆一步到位,你韓信要求做代理齊王,我直接給你扶正。這就是劉邦施恩給韓信,性質就變了。
同時,劉邦直接封韓信為正式齊王,也提高了項羽拉攏的難度。項羽要拉攏韓信,就必然要付出比齊王更高的籌碼或者說成本了。
這樣一來,韓信就和劉邦的戰車綁得更為緊密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當項羽派人拉攏韓信的時候,韓信的回答是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當手下人勸韓信自立門戶的時候,韓信的回答則是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韓信這兩段話意思差不多,核心要點就是劉邦對我太好了,我無以回報,只有效死了。
張良只是解決問題,劉邦不僅要解決問題,還要俘獲人心。所以不得不說劉邦在這個事情上比張良高明。
其實並不是劉邦更聰明,只是因為劉邦從底層起家,相比貴族出身的張良,更懂得人性的弱點在哪裡。
劉邦的應對之道也給了我們後人在職場和為人處世有所啟發:
很多事情不可能會完全按照我們希望的來展開,甚至有些事情會和我們想要的南轅北轍;更重要的是,往往我們還無能為力。
面對這種情況,有兩種反應:
這個時候,大部分人就消極應對,我阻止不了,那就不阻止吧,躺平放棄抵抗。
然而還有一部分人,則更積極:既然阻止不了,能不能從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操作空間呢?(當然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上)
不阻止對方,未必別人會感念你的好,反而會覺得是自己理所應當;
是不是可以多幫一點,讓這個事情有自己一份功勞,體現你的價值,別人可能會記你一個人情?
是不是可以適當地多給一點,超出對方預期,變被動給予為主動施恩?
真正的高手,不單單是順著有利自己的勢,更能夠順著不利自己的勢,尋找機會將不利轉變為有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