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美國女權運動的興起,與獨立戰爭有著密切關係。由於戰爭的需要,婦女的社會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激發了她們對平等權利的要求。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婦女與男人們一起投入了和平建設以及諸如西進運動這類重大的經濟活動中。婦女的地位總體來說並沒有太大變化,但獨立戰爭對她們的影響卻久久存在。而且客觀上來說,有些方面,特別是美國對兒童教育的重視,也有利於婦女贏得社會的信任和敬重。

美國女權運動

美國在建國後出現了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家庭是美國文明的基礎,兩者的健康與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婦女的道德水平和行為舉止,因此婦女應該擁有“共和國的母德”。強調“共和國的母德”在當時雖未與男女平等聯絡起來,但與女子教育聯絡起來了,成為提高婦女素質的重要契機。19世紀,越來越多的女子接受了教育,女子高等教育也普及起來。

女權運動興起的最重要的促進因素可能還是工業化過程。19世紀初,美國開始了工業革命。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門,可以自己賺錢,自己養活自己。因此,越來越多的婦女開始關心社會進步和自身的權利。

19世紀中期,女權運動正式興起。1848年7月19日,美國第一屆婦女權利大會在紐約召開。大會的組織者是柳克麗霞·莫特(1793-1880)、伊麗莎白·卡迪·斯坦頓——(1815-1902)和蘇珊·安東尼(1802-1873)。大會通過了《美國婦女獨立宣言》(也叫《苦情宣言》)。這標誌著美國以爭取選舉權為主的女權運動正式開始。

美國內戰結束後,經濟進入突飛猛進的時代,女權運動進入了第一次高潮。婦女取得了選舉權。19世紀後期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僅使更多的婦女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和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到19世紀末,由於新技術開始進入家庭,大大減輕了婦女的家務負擔。照相機、留聲機、汽車、電影等的發明和應用則逐步豐富,改善了婦女們的生活,為“新女性”的出現提供了可能性。新女性指的是受過中高等教育,有興趣參加婦女組織的中上層婦女。總的來說就是女子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收入增加,空閒時間也增加了,讓更多的婦女有可能走出家門,從事各項社會和政治活動。在以上因素的促進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出現了第一次婦女運動的高潮,核心就是要求取得選舉權。

但在1920年以後,一直到50年代,女權運動一直持續走向低潮。原因很多:一方面,婦女取得選舉權之後,一段時間裡提不出有吸引力的或既能鼓舞廣大婦女、又可以爭取到的目標;另一方面,從20年代到50年代,美國婦女經歷了一個回到家庭然後又重新走出家庭的過程。當然這一時期的女權運動並不是沒有完全發展,只是在量變上的發展,這種量變的積累,是為了之後新的高潮質變的到來做準備條件。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婦女又重新走出家庭,從而又燃起了對政治的興趣。她們重新走出家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戰後的高消費和超前消費熱潮使許多家庭入不敷出,債臺高築,另一方面,戰後生育高峰期生下的孩子已到上學年齡需要一筆客觀的教育費用。這促使婦女走出家庭,找工作增加家庭收入。進而使得他們重新對政治或平等問題產生興趣。

女權運動浪潮

她們很快發現,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們的權利情況卻沒有改善。由於缺乏女權運動的強大壓力,她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地位沒有多大變化。在工作機會、待遇都受到性別歧視,與男子同工不同酬,晉升機會很少。這種社會上的性別歧視使得婦女們感到需要一場新的女權運動。此時正經歷波瀾壯闊的黑人民權運動以及改革思潮對女權主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時美國曆史上的改革年代,政府改革、民權運動、學生運動、新左派運動等社會運動層出不窮、風起雲湧,核心都是追求平等。這些平等本質上都是一致的,雖然理解上各有不同,如黑人民權運動追求的是種族平等,而種族平等與性別平等一樣,也是基於人類自然權利的平等。新一輪的女權主義運動就此展開。這一輪的女權運動的領導人是貝蒂·弗裡丹。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奧秘》,揭開了女權運動的新篇章。1966年,弗裡丹建立了全國婦女組織,標誌著女權主義運動的復興。弗裡丹的書以及組織主要反映的是中產階級婦女的生活和要求。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激進的婦女組織,這些人也是民權運動、學生運動以及反越戰的和平運動的參加者,主張實行革命性的變化來結束男女不平等的現狀。

第二波女權運動

70年代,女權運動日趨激進。1970年黑人女律師艾林·赫爾南德茲繼任全國婦女組織主席,吸引了一大批黑人婦女加入,而且工作重心轉移到爭取墮胎權和建立託兒所之上。同時出現了一大批理論性的書籍,如《性政治學》、《性辯證法》、《姐妹的聯合是有力的》,這些都被統稱為“新女性文學”。

女權運動的另一個重要組織是美國婦女解放運動。這個組織尋求的是婦女的解放。原來是屬於全國婦女組織,但認為全國婦女組織的鬥爭目標過於低、鬥爭方式過於溫和,所以“另立爐灶、自立門戶"。由於該組織的思想觀念和鬥爭方式遠遠比全國婦女組織激進,因此又被稱為激進女權主義運動。

女權運動在美國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成千上萬的婦女關心和介入到女權運動中來。1977年在休斯敦召開的國際婦女年大會上,來自美國50個州以及5個管轄區的婦女代表們通過了25條決議,其內容涉及婦女利益的各個方面,教育、就業、生育、同性戀、福利、嬰兒撫養和權力分配等,無所不包。休斯敦會議顯示了美國女權運動已日趨成熟,它所追求的是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平等和自由。

婦女參政運動

美國女權運動第二次浪潮的幾個主要目標並沒有實現。但這不是說。第二次浪潮收效甚微。1964年透過的《公民權利法》雖著重解決黑人問題,但也規定禁止基於性別僱傭的不平等,緩和了未能透過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所造成的不滿全情緒;1972年美國國會透過同工同酬修正法案;1974年,平等就業機會法和平等信貸機會法相繼透過;1978年,懷孕婦女沒能力工作法生效;1984年,兒童撫養實施修正法透過,退休金平等法透過。而在州一級的地方政府,婦女們提出並通過了許多保護婦女權利和權益的法案,大至人工流產、福利保障,小到家庭暴力、育兒義務。

法律的改變只是第一步,還需要透過習慣的改變才能得到真正承認,所以習慣上的變化才是關鍵性的。婦女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許多人改變了以前對婦女的看法。婦女就業、受教育的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她們還進入了許多以前由男人壟斷的職業,如司機、警察、電工等。還有一些數字可說明婦女地位的變化。婦女在就業大軍種的比例在1976年達到48%,在校女大學生的比例超過了50%。同時,婦女的工資待遇和就業性質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在政治領域,越來越多的婦女有了參政的要求,美國婦女已逐漸從政治邊緣走向政治中心,成為美國政治舞臺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軍事領域,婦女大規模進入軍隊成了美國乃至當今世界的又一個新潮流,但女軍人在軍中所佔比例並不多以及面臨性騷擾問題,都意味著婦女在軍隊種的地位還有待提高。

美國女權運動影響了社會觀念的方方面面,使婦女問題成為人人皆知的社會問題,任何帶有性別歧視的話語都受到了整個社會的鄙視。這反映了人們思維方式的改變。當然,女權運動以及”性解放“運動,對美國人的婚姻觀念、家庭結構、同性戀、離婚率等也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這種衝擊既反映了美國婦女自主能力和追求個性、尋求解放額意識的提高,同樣也折射出美國社會倫理道德的嚴重失範。

美國婦女仍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男性的話語霸權仍然支配著美國社會。一些婦女潛意識仍認為自己不如男性。總之,美國婦女自身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女權運動還面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希臘史59——古希臘的“大秦國”:馬其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