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史,基本上就是朝代更迭和資本和王權鬥爭的歷史。先秦時代,但凡改朝換代都會平衡利益,裂土封疆。天子或者聖人建立禮樂制度,諸侯按照公侯伯子男分封土地,上古聖賢后代和王室成員分封在天子周圍拱衛京師,軍功集團分封在外圍控制四夷。
天子制定禮法制度,公侯伯子男顯示爵位大小,《孟子》有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天子之國,是萬乘之國,諸侯國最多千乘之國,以保證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子王畿權利四層結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諸侯國權利三層結構,諸侯王,卿大夫,士。諸侯王除了管理自己的封地還要協助天子管理天子王畿。如果天子尊道貴德,能力突出,諸侯基本一呼百應,上下同心,跟隨天子開疆拓土。《道德經》裡描述了天子管理諸侯國的最高境界是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當分封諸侯越來越多,能力強天子還能開疆拓土滿足分封,能力弱的天子只能分割王畿弱化政權,當諸侯權利做大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地方大於中央,形成國中之國。各諸侯王為了爭取人口和土地開動戰爭機器,結果就是小國消亡,大國做大,天子成為提線木偶,需要的時候尊王攘夷,不需要的時候棄之不顧。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尊王攘夷再到運回九鼎,諸侯勢力越做越大,天子權利可有可無,天下又到了改朝換代的十字路口,倒黴的永遠是底層人民。
先秦制度管理模式是裂土封疆,好處是論功行賞,雨露均霑,壞處是國中之國,尾大不掉。在先秦,這套制度是適應歷史發展的,為中國歷史上有為天子開疆拓土提供了歷史推動力,如果諸侯王各自為戰,就會互相掣肘,當中原力量消失殆盡,就是四夷來犯,以夷制夏。
商鞅變法讓秦國從積貧積弱到一統天下,變相說明郡縣制的制度模式是適應哪個時代要求的,如果不是制度失衡,趙高獨大,秦不可能忘的那麼快,始皇帝的子孫們是有時間修補制度漏洞的。
漢高祖建立西漢分封異性和同性諸侯王,導致諸侯王叛亂和七國之亂,司馬氏代曹不進行制度改革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西晉很快就亡了。
秦以後,基本上以郡縣制為主,只要一切換回封建制就很容易出亂子,再回到郡縣制就是為封建制刮骨療傷,清理餘毒,傷口清理好了基本又是一個王朝中興。
郡縣制好處有:1:地方主官中央認命,可以監督可以撤換,最大程度避免了國中之國。2:從上到下一嗓子喊到底,更能集中力量辦大事。3:行施權利一步到位,避免層層分包。4:上下同欲一致對外,避免資源消耗。
歷史發展一再表明,郡縣制比封建制更合理更高效,郡縣制更利於為人民服務,封建制會過多的浪費資源,總之一句話:公轉私,人心不古,私心氾濫;私轉公,人心向好,社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