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年5月,諸葛亮率軍從邛都到達味縣,孟獲出城迎戰。兩軍在濰縣以北展開激戰,蜀軍大獲全勝,孟獲被生擒。當月李恢也從昆明趕到,中西路大軍勝利會師,建寧郡宣告收復。
諸葛亮讓將士們列好陣勢,將孟獲帶到營前觀看並問他:
“這支軍隊怎麼樣?”
孟獲卻回答:
“以前不知道您的虛實,現在看來想戰勝您並不難。”
諸葛亮笑了,於是將孟獲及其被俘虜的部曲全部釋放,讓他整軍再戰。
結果孟獲再次被生擒,諸葛亮又放了他,就這樣經歷了七擒七縱之後,孟獲終於心服口服。他對諸葛亮說:
“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隨後,諸葛亮又帶兵進至滇池,分兵平定了多個不願意歸附的小部落。直到同年秋,整個南中之亂才完全宣告平定。
此次南征三路大軍的總兵力只有兩萬人,諸葛亮身邊只帶了一個參軍楊儀,蜀中的名將如魏延、趙雲、吳懿、吳班、李嚴、高翔、陳式等人一個也沒參加。叛軍們雖聲勢浩大,但多是以部族為單位分別作戰,裝備落後,缺乏統一的指揮。因此,在諸葛亮、李恢和馬忠等人指揮的正規軍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其次就是諸葛亮戰術運用得當,比如在北水刻意等待高定集結,一戰將其擊潰。這也證明了此次叛亂確實是個別豪強大族,為了達到割據的目的而刻意挑起的分裂戰爭,並未在普通百姓中得到廣泛的支援。否則,以南中那種山高林密的地形,叛軍們如果消極避戰或躲起來打游擊。恐怕諸葛亮再有十萬大軍,也難以將其全部殲滅。
戰後,諸葛亮將建寧、永昌、牂牁、越巂四郡拆分為六個郡,增加了雲南郡和興谷郡。有人勸諸葛亮留下部分兵力駐守,但被諸葛亮拒絕。他認為南中歷來貧瘠,沒有足夠的軍糧為守軍提供給養,兵士們容易遭到蠻夷的報復,也難以得到當地百姓的信任。
因此諸葛亮最終決定不在南中留一兵一卒,官員也全部由益州本地人來擔任。比如建寧人李恢繼續擔任都督,並加官為安漢將軍,封漢興亭侯。閬中人馬忠為牂牁太守,安漢人龔祿為越巂太守,廣漢人王士為建寧太守,保衛永昌有功的呂凱被任命為雲南太守,府丞王伉升任永昌太守。
南中的人才也有很多被諸葛亮帶去了成都做官,比如拜孟獲為御史中丞,孟獲的族人孟琰為輔漢將軍。對於那些喜歡好勇鬥恨、強壯剽悍的青羌人,諸葛亮則直接將他們分為五部,單獨編成了一支軍隊,被稱作“無當飛軍”。
剩下的身體較為瘦弱的就配給當地的漢族豪強做部曲,設定五部隊專門管轄。諸葛亮還派人修建水利設施,在蠻夷部落中傳授製鹽、冶鐵、種茶等技術,自此南中地區的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裡出產的金銀、耕牛、戰馬等物品,在之後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在南中的舉措與之前兩漢對匈奴和南越的策略非常相似,都是先用武力征服,再軟硬兼施加以籠絡。對比孫權平山越,單純靠武力鎮壓的方式,諸葛亮的繳撫並用無疑是成功的。《資治通鑑》上說:“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意思就是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南中的蠻夷再也沒有反叛。
這種說法明顯是誇張了,之後的南中地區其實仍舊叛亂不斷。戰事尚未結束,建寧太守王士便在赴任的路上被蠻族兵截殺。年底諸葛亮剛一離開,雲南太守呂凱和越巂太守龔祿便雙雙被叛軍殺害。
但這些叛亂最終都在沒有形成規模的情況下,便被李恢和馬忠等人迅速撲滅了。南中尖銳的民族矛盾,終究要靠年復一年的沉澱來慢慢化解,但諸葛亮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等待,他那剩餘的生命將只為興復漢室而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