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9月30日是中國烈士紀念日。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近代以來,在湖北這片紅色土地上,革命浪潮風起雲湧,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開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

192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爆發,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

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根據地之一,湖北不僅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而且湧現了林彪、李先念、徐海東、王樹聲4位軍事家(其中1位元帥、2位大將)和王平、王新亭等14位上將、31位中將、187位少將,將帥總數235人(文末附具體名錄),為中國第二大將軍省。

他們曾是出生貧苦家庭的農家子弟,在動亂的年代,他們敢為天下先,走上革命與救國圖存的歷史征程。

他們滿腔豪情獻青春,赴湯蹈火灑熱血,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重大貢獻,他們被人們稱之為“革命先烈”、“開國元勳”、“開國將帥”。

在烈士紀念日和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以崇敬的敬意,回顧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追憶革命年代的英雄和光耀中華的湖北先輩。不忘先烈遺志,攜手砥礪前行。

董必武 (1886年-1975年)

湖北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他1911年參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8年參加護法運動,1919年在上海蔘加五四運動,1920年建立武漢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擔任過中共中央黨校校長,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和抗戰勝利後,是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區參加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會議。建國後,歷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張 浩 (1897年-1942年)

又名林育英,湖北團風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優秀工人黨員和著名工人運動領袖之一,中共黃石地區黨組織主要創始人,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長征時期彌閤中央紅軍和張國燾之間的分歧,堅定站在中共中央這邊,最終促成主力紅軍會師,是長征最終勝利的關鍵人物。1942年英年早逝,毛澤東、朱德等人為其抬棺材。毛主席贊其曰:忠心為國,雖死猶榮。

項 英 (1898年-1941年)

湖北武漢人,被斯諾譽為“從墳墓中爬出來的鐵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建立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抗日名將。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三大、六大上分別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在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皖南事變中,被叛徒殺害。

徐海東 (1900年-1970年)

湖北大悟人,是中國工農紅軍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著名軍事家,開國大將。他驍勇善戰,人稱“徐老虎”、“虎將軍”、“中國的夏伯陽”。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與黃麻起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獨立第四師師長、紅二十五軍軍長、紅十五軍團軍團長等職務,成功保衛了陝北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位。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屆中央委員。

王樹聲 (1905年-1974年)

湖北麻城人,開國大將。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建立了麻城縣第一支農民武裝,1927年參與領導麻城暴動和黃麻起義。1928年後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副師長兼團長、師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31軍軍長、西路軍副總指揮兼第9軍軍長等職。他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建立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

周純全(1905年-1985年)

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人,開國上將。1923年參加工人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士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第4方面軍10師政委,紅4軍、紅31軍政委,紅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校長,濱海行署副主任兼祕書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東線戰勤部司令員,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第4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後勤部政委,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第一副部長兼副政委,武裝力量監察部第一副部長。

郭天民(1905年—1970年)

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人,開國上將。1926年入黃埔軍校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排長、副連長、大隊長、支隊長、師參謀長、師長、軍區參謀長、軍團參謀長、教育科長、軍參謀長、軍委局長、軍分割槽司令員、軍區司令員、縱隊司令員、野戰軍副參謀長、兵團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廣州起義、長征、百團大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雲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高階系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軍事出版部部長、院校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70年5月26日在廣州病逝,享年65歲。

陳昌浩 (1906年-1967年)

湖北武漢人,早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蘇聯成為中共預備黨員,是中共在蘇聯的“二十八宿”之一。1930年11月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月增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年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他是鄂豫皖蘇區和川陝蘇區黨政軍“三駕馬車”(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之一;曾任紅四方面軍的總政委、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參加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獲“衛國戰爭獎章”;1951年回國,擔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等職務;1967年含冤辭世,1980年恢復名譽。

林 彪(1907年-1971年)

湖北黃岡人,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蓉、育榮。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55),軍事家。曾在武昌共進中學讀書,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王 平 (1907年-1998年)

湖北陽新人,開國上將。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長征、百團大戰、平津戰役和抗美援朝,戰功顯赫。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央軍委常委、副祕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

詹才芳 (1907年-1992年)

湖北紅安人,開國中將,在董必武教誨下走上革命道路。先後參加了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 、建立川陝蘇區鬥爭、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強渡嘉陵江、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湘贛戰役、衡寶戰役等戰役戰鬥。李先念稱之為“老班長”,陳錫聯、陳再道、秦基偉等將軍稱之為“老領導”。他為人簡樸,號稱吃素“齋公”。新中國成立後,詹才芳任湖南軍區副司令員,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顧問。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八大代表,中共十三、十四大特邀代表,中共第十二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王建安(1908年——1980年)

原名王見安,湖北黃安(今紅安)人,開國上將。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黃麻起義,參與建立鄂豫邊蘇區,歷經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參與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參與指揮濟南戰役、淮海戰役;1952年9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6年1月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曾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王新亭(1908年—1984年)

湖北孝感縣(今孝感市)王家崗村人,開國上將。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軍連教習、連指導員、團部書記、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大學政治部主任、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旅政委、縱隊政治部主任、軍區司令員、縱隊司令員、軍長、兵團副司令員等職。先後參加了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 、開闢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紅軍長征, 參與指揮長生口、神頭嶺和響堂鋪戰鬥,參與指揮漳南戰役,參加了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扶郿戰役、蘭州戰役、秦嶺戰役、成都戰役等,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功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軍區副政委、濟南軍區代理司令員兼第二政委、軍事科學院副政委、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祕書長、軍事科學院政委等職。

李先念 (1909年-1992年)

湖北紅安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1927年11月率領家鄉農民參加黃(安)麻(城)起義,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後,他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33團政委、第十一師政委、紅三十軍政委等職,是中共鄂豫皖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高階領導人。建國後,他先後擔任湖北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成為繼毛澤東、劉少奇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任國家主席。

陳再道 (1909年-1993年)

湖北麻城人,開國上將。1926年4月起先後參加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1927年9月在大別山南麓參加秋收暴動後,同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隨農民自衛軍編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排長、連長,第4軍11師32團3營營長,紅11師第31團團長、師長,紅4軍副軍長、軍長,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冀南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冀南軍區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南軍區司令員,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兼武漢軍區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鐵道兵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王巨集坤(1909年——1993年)

原名王巨集春,湖北麻城乘馬崗石槽沖人,為王樹聲之堂弟,開國上將,建立人民海軍的領導人之一。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任紅四軍軍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旅長兼隴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冀南軍區副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兼第六縱隊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兼桐柏軍區司令員,湖北軍區副司令員。參加了挺進大別山、淮海、渡江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海軍副司令員。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

陳士榘(1909年-1995年)

湖北荊門人,開國上將。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軍排長、縱隊副大隊長、縱隊司令部參謀、縱隊參謀處處長、師參謀長、科長、營長、軍參謀長、代理軍長、隨營學校校長、八路軍旅參謀長、支隊司令員、軍區司令員、野戰軍參謀長、兵團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等職。先後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長征、直羅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廣陽戰鬥、山東抗日根據地歷次戰鬥、攻克贛榆縣城戰鬥、宿北戰役、魯南戰役、孟良崮戰役、轉戰魯西南、挺進中原、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戰役戰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教育長、工程兵司令員兼軍事建築部部長和特種工程指揮部司令員等職。參與領導國防工程和導彈、原子彈試驗基地的建設工作,圓滿完成兩彈基地工程任務,為中國導彈、原子彈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賀炳炎 (1913年-1960年)

湖北鬆滋人,開國上將。自小赴武當學習玄虛刀法,驍勇善戰,一生傳奇。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軍連長、大隊長、團長、師長,八路軍120師716團團長、第120師獨立第3支隊司令員、358旅副旅長,江漢軍區司令員,晉北野戰軍副司令員,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第1軍軍長。參加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經過長征,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先後11次負傷,身上留下16處傷疤,失去右臂,被稱為“獨臂將軍”。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軍長兼青海軍區司令員、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四川省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

韓先楚(1913年2月 - 1986年10月)

湖北紅安縣(原黃安縣)人,開國上將。1930年10月,他參加了孝感地方游擊隊,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 、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49年4月,韓先楚出任12兵團副司令員,率部解放武漢。湘贛戰役後,他又率部解放了長沙,建立湖南軍區並任副司令員。1950年4月,參與指揮海南島戰役。1952年7月-1953年4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志願軍黨委常委兼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兵團黨委書記。曾任“炮擊金門”最高指揮員、福建省委書記處書記、蘭州軍區司令員。1983年6月,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秦基偉(1914年—1997年)

湖北紅安縣人,開國中將。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歷任雲南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等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至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陳錫聯(1915年-1999年)

原名陳錫廉,字廉甫,湖北省紅安縣人,開國上將。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旅長、軍分割槽司令員;解放戰爭中,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重慶市委第一書記、軍委炮兵司令員、瀋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常委,一度主持過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

劉震(1915年—1992年)

原名劉幼安,湖北孝感孝昌縣人,開國上將。1930年參加赤衛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志願軍空軍司令員。後任中央軍委委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奠基人之一。

劉華清 (1916年-2011年)

湖北大悟人,開國少將(1955年),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3歲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31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入黨,紅軍紀律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改編人。建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1985年、1987年相繼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為中國海軍的現代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稱為中國的“現代海軍之父”和“中國航母之父”。

王誠漢(1917年—2009年)

湖北黃安縣(今紅安縣)人,開國少將。1930年12月參加紅軍,193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任志願軍第61軍181師師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元帥(1人)

林彪(黃岡)

大將(2人)

徐海東(黃陂今屬大悟)、王樹聲(麻城)

上將(14人)

韓先楚(黃安今紅安)、郭天民(黃安今紅安)、周純全(黃安今紅安)、陳錫聯(黃安今紅安)、謝富治(黃安今紅安)、王建安(黃安今紅安)(1956年授上將)、陳再道(麻城)、王巨集坤(麻城)、劉震(孝感)、王新亭(孝感)、黃永勝(咸寧)、賀炳炎(鬆滋)、王平(陽新)、陳士榘(荊門)

中將(32人)

王必成(麻城)、鮑先志(麻城)、周希漢(麻城)、張才千(麻城)、李成芳(麻城)、王尚榮(石首)、頓星雲(石首)、成鈞(石首)、陳慶先(黃陂)、杜義德(黃陂)、韓偉(黃陂)、周志堅(禮山今大悟)、聶鳳智(禮山今大悟)、程世才(大悟)、劉飛(黃安今紅安)、劉昌毅(黃安今紅安)、李天煥(黃安今紅安)、吳先恩(黃安今紅安)、張天雲(黃安今紅安)、張仁初(黃安今紅安)、胡奇才(黃安今紅安)、秦基偉(黃安今紅安)、徐深吉(黃安今紅安)、徐斌洲(黃安今紅安)、王近山(黃安今紅安)、詹才芳(黃安今紅安)、田維揚(棗陽)、楊秀山(沔陽今仙桃)、黃新廷(沔陽今洪湖)、餘立金(大冶)、陳康(廣濟今武洞)、饒正錫(鍾祥)

少將(187人)

1.1955年授銜(124人)

丁先國(麻城)、李慶柳(麻城)、張漢丞(麻城)、喻新華(麻城)、祝世鳳(麻城)、周純麟(麻城)、徐其孝(麻城)、朱火華(麻城)、張培榮(麻城)、王政柱(麻城)、鄧嶽(麻城)、蕭永正(麻城)、高志榮(麻城)、萬振西(漢川)、唐金龍(漢川)、劉清明(漢川)、陳文彪(漢川)、馬龍(大冶)、喬信明(大冶)、汪克明(陽新)、吳嘉民(陽新)、王義勳(陽新)、王全國(沔陽今仙桃)、張秀龍(沔陽今仙桃)、羅坤山(沔陽今仙桃)、李書茂(沔陽今仙桃)、何濟林(沔陽今仙桃)、王紹南(天門)、李人林(天門)、宋慶生(天門)、黃忠學(天門)、史可全(天門)、魏天祿(天門)、陳華堂(天門)、範忠祥(天門)、顏東山(大悟)、鄧少東(大悟)、石志本(大悟)、葉建民(大悟)、嚴光(大悟)、金紹山(大悟)、劉華清(大悟)、田厚義(大悟)、張國傳(大悟)、張宗勝(大悟)、吳林煥(大悟)、趙文進(大悟)、周明國(大悟)、雷紹康(大悟)、張潮夫(大悟)、謝甫生(大悟)、姚運良(大悟)、孫光(大悟)、黃立清(大悟)、韓東山(大悟)、伍瑞卿(大悟)、劉何(大悟)、何光宇(大悟)、何輝燕(大悟)、鄧家泰(荊門)、李國良(荊門)、帥榮(黃梅)、胡大榮(黃梅)、趙正洪(黃梅)、周學義(黃梅)、石忠漢(孝感)、盧南樵(孝感)、劉振國(孝感)、胡定千(孝感)、楊煥民(孝感)、童陸生(黃陂)、張廣才(黃陂)、陳福初(黃陂)、雷震(黃陂)、曾祥煌(潛江)、朱聲達(江陵)、譚友林(江陵)、樊哲祥(公安)、薛少卿(監利)、劉少卿(黃岡)、阮賢榜(通山)、黎化南(長陽)、杜國平(廣濟今武洞)、張春森(廣濟今武洞)、陳金鈺(廣濟今武洞)、藍僑(廣濟今武洞)、李文清(鬆滋)、查國楨(蘄春)、趙國泰(崇陽)、李少元(英山)、汪洪清(漢陽今蔡甸)、周長庚(石首)、廖述雲(石首)、傅傳作(石首)、胥治中(石首)、夏耀堂(石首)、賀健(黃安今紅安)、袁克服(黃安今紅安)、袁學凱(黃陂)、徐紹華(黃安今紅安)、韓衛民(黃安今紅安)、程悅長(黃安今紅安)、謝正榮(黃安今紅安)、熊應堂(黃安今紅安)、黎錫福(黃安今紅安)、江騰蛟(黃安今紅安)、王誠漢(黃安今紅安)、劉福勝(黃安今紅安)、李世焱(黃安今紅安)、甘思和(黃安今紅安)、何德慶(黃安今紅安)、鄒國厚(黃安今紅安)、閔學勝(黃安今紅安)、況玉純(黃安今紅安)、陳美藻(黃安今紅安)、羅應懷(黃安今紅安)、金世柏(黃安今紅安)、張竭誠(黃安今紅安)、周世忠(黃安今紅安)、鄭國仲(黃安今紅安)、胡正平(黃安今紅安)、程儒珍(黃安今紅安)

2.1960~1965年授銜(63人)

王萬金(沔陽今仙桃)、趙復興(沔陽今仙桃)、劉林(沔陽今仙桃)、方明勝(黃陂)、葉超(黃陂)、唐凱(黃陂)、李大清(黃陂)、方毅華(大悟)、寧賢文(大悟)、吳永光(大悟)、吳傑(大悟)、李長如(大悟)、席舒民(大悟)、鄭本炎(大悟)、董志常(大悟)、高林(大悟)、鄧可運(大悟)、馮仁恩(麻城)、趙炳倫(麻城)、江鴻海(麻城)、朱玉學(麻城)、朱玉庭(巴東)、呂作鬆(陽新)、梅盛偉(陽新)、朱直光(陽新)、賀俊偵(陽新)、彭方復(陽新)、祁開仁(武昌今江夏)、阮漢清(通山)、殷承禎(崇陽)、魏國運(監利)、蘇巨集道(江陵)、顏青雲(漢川)、別祖後(天門)、吳子傑(天門)、李國良(天門)、楊虎臣(天門)、範保順(天門)、張賢良(公安)、張樹才(黃岡)、周家美(潛江)、鄭友生(孝感)、龔興業(荊門)、董家龍(荊門)、程啟文(黃安今紅安)、詹少聯(黃安今紅安)、戴克明(黃安今紅安)、戴克林(黃安今紅安)、殷國洪(黃安今紅安)、張天恕(黃安今紅安)、張志勇(黃安今紅安)、盧燕秋(黃安今紅安)、汪運祖(黃安今紅安)、李定灼(黃安今紅安)、江波(黃安今紅安)、吳振挺(黃安今紅安)、趙鶴亭(黃安今紅安)、秦光遠(黃安今紅安)、耿錫祥(黃安今紅安)、袁彬(麻城)、塗錫道(黃安今紅安)、陳炎清(黃安今紅安)、羅厚福(黃安今紅安)

崇尚英雄,緬懷先烈

讓我們向先烈致敬!向英雄致敬!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建文帝為什麼會輸給燕王,如果建文帝不削藩,燕王還會造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