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美]羅友枝著,周衛平譯《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清代皇室是如何培養皇位繼承人的?他們的責任和使命又是什麼?
按:繼承人的選擇,可謂是中國曆代封建帝王所做出的最重要的選擇之一。康熙末年九子奪嫡的故事廣為流傳,即便在當代,仍有眾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以此衝突為背景生髮演繹。康熙皇帝與其繼承人之間的經歷極具代表性地體現了漢族繼承製度(幼時定立太子)與非漢族傳統(任用皇室參與政治管理)結合的危險。也因此,奪嫡勝出的雍正皇帝,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把寫有繼承人的詔書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那麼在清代,阿哥們是怎樣長大成人的呢?身為“繼承者們”,他們又肩負著哪些使命與責任?
透過追溯一個阿哥(皇子)的生活經歷,我們可以體會一下王公在清代意味著什麼。雖然皇子通常可與生母一起生活到6歲,但從他出生開始就有了僕人。年幼的皇子至少有一個奶媽(滿語稱嬤嬤,memeniye)和多名保姆(滿語稱瑪瑪裡,mamari)負責照料。不過,與百姓一樣,皇子的社會存在也始於出生一個月舉辦過“滿月”慶典並在廣儲司登記之後。內務府為每個皇子定量供應日常所需的肉、蔬菜、米麵、取暖和做飯用的煤炭,還有蠟燭。每個皇子每月可得10兩銀子、一定數量的茶葉,每年可得金、銀、綢緞布料和毛皮等賞賜品。
許多滿族人和蒙古人對天花沒有免疫力,他們認為住在漢城會增加感染這種可怕疾病的可能性。天花是嬰兒的重要殺手。1681年康熙皇帝(其父死於天花)採用漢人的方法為他的皇子皇孫們種痘之後,這種擔憂有所緩解。此後,種痘似乎成為宮中的通行做法,1747年,太醫院還特設了一位天花專家。我們知道,成功的太醫可獲得金錢、紅色綢緞和一束金花(漢語種痘的意思是“種花”)等賞賜。
皇子生活中的第一個重大變化是進學校讀書。滿族人沒有很快採用漢人的習俗:在孩子6歲時正式送到學校讀書。康熙皇帝直到1670年16歲時才正式開始學習儒學課程,但他從很小就開始讀書了。例如,他的第一個滿語老師是他祖母孝莊皇太后的婢女蘇麻喇姑。太子允礽是在他父親康熙的指導下開始讀書寫字的,直到12歲才跟著官派的老師學習。皇子、皇孫和皇侄一起學習的學校是雍正朝建立起來的。
皇子皇孫們在上書房(宗學)上課。上書房位於皇帝處理日常國務的乾清宮的東側。西苑和圓明園也有教室,這樣皇帝全家移住園中時課業就不會中斷。一年四季由翰林授課,每天從凌晨5時到下午4時,課程包括滿文、蒙古文和漢文,以及騎馬射箭和其他軍事科目。
在宗學中,皇子們與堂兄弟及挑選進來的八旗高官之子(即伴讀,滿語稱哈哈珠塞,haha juse)混雜相處。經皇帝批准,已經遷出紫禁城的王公之子亦可到宗學學習。在教室裡,宮廷禮節較為寬鬆,但衣著和考勤有嚴格的規定。宗學的學期不定,許多學生似乎不得不一直學到成年。嘉慶皇帝回憶說他和兄弟永璘在宗學裡學習了“二十餘年”。道光皇帝寫道,他在教室裡度過了“三十餘年”。咸豐皇帝奕一直學到登上皇位。他的兄弟奕過繼給了惇親王綿愷,但一直在宗學學習。
在儀式典禮中承擔職責的皇子皇孫完成任務後必須回宗學上課,無故缺席或早退將被彙報給皇帝。上宗學也是一種罰戒方式:1855年恭親王奕訢完成生母葬禮後,諭旨命他放棄所有職位,重回宗學學習。令人略感驚訝的是,確實有人違反紀律:1770年乾隆皇帝派人到宗學去叫四子永珹,結果被告知他因參加祭禮而不在學校。但皇帝注意到,祭祀時間是在黎明,永珹應該到校上課,不應該以參加祭禮為藉口不上課。當時永珹已經31歲。
皇子皇孫進入宗學後就離開女性住宿區,搬到“童子房”。他們有時共居一室,有時與僕從單獨住在一起。清朝初年,內廷有若干庭院供這些皇子皇孫居住。最初用於居住的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從父親的角度看)有利於很好地控制孩子們的活動,因為這些居所背靠著紫禁城的北圍牆,只能從一個小巷深處的東門和西門進出。
皇子皇孫十四五歲的時候,要由皇帝為他們在符合條件的女孩中挑選新娘,從此時起,他們就開始了下一個階段的生活。婚姻意味著他們能得到更多的賞賜。進宗學後他們每月的津貼由10兩銀子增加到50兩,婚後會再度增加。他們的妻子會得到婢女、食物和單獨的津貼。1826年的條例規定,皇子婚後每月可領津貼500兩銀子,皇孫可領200兩,曾孫可領100兩。然而,檔案材料顯示,19世紀初只有一小部分津貼發放到皇子皇孫們手中:19世紀五六十年代,已婚皇子每月似乎只領到100兩銀子。道光回憶說:“朕居阿哥所時,自奉極約,每晚只置燒餅五個,朕與孝穆皇后各食二個,餘其一給大阿哥食之,盛飯不過用三桃碗耳,安用此盛設為耶!”
(道光帝)
皇子皇孫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或御園中,直到皇帝賜給他們府第另立門戶。單獨的宅院是一個重大的難題,賞賜日期經常被拖延。尤其是在19世紀,有爵位的已婚皇子仍與妻子兒女一起住在皇宮達數年之久。弘曆、顒琰、旻寧和奕四位皇帝登基之前從未搬出過皇宮。在搬到分配給自己的私宅之時,永璇已婚達18年,永璘已婚達14年。乾隆十一子永瑆得到屬於自己的宅院時已43歲。另外一些皇子,如已婚的永璜和永璋,在獲得恩封之前就死了。所以,永璜的兒子綿德和綿恩是在宮裡長大的。綿德於1765年結婚,在宮裡一直住到1779年。綿德的兒子奕純在獲得自己的私宅後,仍住在壽康宮。綿恩在宮裡也一直住到1779年。
居住在紫禁城的皇室家庭只有一個首領,那就是皇帝。皇帝是同輩男子中唯一一個住在宮裡的成年人。新皇帝登基以後,他的已婚兄弟都要遷出皇宮(未婚兄弟不被當作成年人)。試舉一例:1821年道光皇帝登基後收到一份奏摺,內務府大臣在奏摺中建議賞給旻寧的兄弟綿愷(惇親王,1795—1839年)和綿忻(睿親王,1805—1828年)府第,讓他們搬出阿哥所——他們和家人住在那裡。大臣說:“讓兩位親王長期居於皇帝寢宮附近,殊與國家體制不合。”
清朝皇帝還在熱河和北京西北郊的御園中為皇子提供居所。康熙皇帝及其繼任者們在暢春院、圓明園和避暑山莊裡給已婚皇子分配了住處,讓他們能夠隨他遷居。檔案和史料表明,皇孫及妻子、從特別親近的兄弟處收養的養女,以及關係更遠一些的堂兄弟也住在皇宮。因而,皇子可以朝夕相處,還能與父親親密接觸。共同居住不但能培養親情,還能使皇帝掌握兒子的活動情況,評估他們的個性、才能和道德品質。
儀式參加者
宗室王公也被委以宮廷職任,像大臣一樣六天一輪班。皇帝在宮中時,他們天天陪伴皇帝左右。皇帝出巡或到社稷壇祭祀時,他們伴駕隨行。這些職任都要嚴肅對待,免於當班的例子極其少見。有這樣一個例子:1801年9月9日,皇帝的兄弟永璇、永瑆和侄子綿恩沒有出席奉先殿每月舉行一次的祭祖儀式,因為他們“太忙”了——忙著清算和珅。
(影視劇中的和珅)
皇子也被委任為社稷壇的巡視員。宗室王公要輪流看守兩處皇陵,在三年當班期內居住於皇陵所在地。在盛京當班的王公有六人,負責祭祀該處的三座祖先陵墓。在先祖的忌日和一年中的另外四個重要日子,皇帝會另派王公前往祭陵。每逢陰曆初一和十五,王公也被派往太廟行祭禮。事實上,王公常常被委派在各種各樣的禮儀活動中任職。他們協調皇帝大婚的準備工作,籌備皇家葬禮,護送棺槨前往陵墓。他們和薩滿一起在“堂子”舉辦薩滿教儀式。他們代皇帝出席各個級別的國家祭禮,包括最重要的祭天儀式。
皇權的保衛者
有清一代,皇子和其他宗室王公一直積極參與軍務。例如順承郡王錫保,他率領清軍參加了平定厄魯特叛亂之役(1731年),並在此役中“一舉成名”。他還擔任過滿洲鑲藍旗都統,也在宗人府任過職。另一位宗室平郡王福彭也曾一度擔任征討厄魯特的清軍主帥(1733年)。他也先後在宗人府、八旗任職,並曾一度擔任軍機大臣。
到了18世紀,宗室的官宦生涯有了定製。年輕的時候,王公貴族在侍衛的宗室隊任職:皇室直系後代中有90人按照慣例被派到宗室衛隊。在19世紀,皇族成員如盧康、耆英、奕經和第五代定親王載銓等,都擔任過步軍(京城的憲兵)統領。
愛新覺羅氏經常出任八旗都統和副都統之職。康熙二十一子允禧(1711—1758年)和二十四子允秘(1716—1773年)在雍正和乾隆朝歷任八旗各種要職。允禧先後出任滿洲鑲紅旗都統(1733年)、漢軍正黃旗都統(1735年)和滿洲正白旗都統;允秘則擔任過蒙古鑲白旗都統(1740年)和滿洲正白旗都統(1752年)。這項傳統在先後兩種版本的《八旗通志》中都有記載,而且一直持續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禮親王世鐸歷任多旗都統。睿親王、順承郡王和其他宗室在清王朝的最後五十年中佔據著許多旗的都統之位。
在戰爭的緊要關頭,王公也扮演軍隊統帥的角色。1813年紫禁城遭反叛者圍攻時,未來的道光皇帝旻寧,還有他的兄弟、叔伯、堂兄弟都參加了戰鬥。宗室也是19世紀中葉抗擊英國、美國和其他歐洲列強的重要力量。1842 年,朝廷選派奕經統率清軍反擊英軍對長江下游地區的侵略,這是一個非常不幸的選擇。他是經過考試進入官場的,在被任命為盛京將軍(1835年)之前歷任內務府各種官職和吏部尚書(1836年)。奕經在浙江的災難性失敗導致他被監禁於宗人府(1842年)。1843 年獲赦免後,他被派到清帝國的內亞邊疆任職。他曾擔任駐紮於伊犁的各支軍隊的統帥(1846年),後被流放到黑龍江。1852年他應召回內地任職,奉旨前往徐州領兵抗擊太平軍的進攻,並死於該城。而1853年,保衛天津和北京免受太平軍進攻的清軍統帥則是嘉慶皇帝的五子惠親王。
朝廷重臣
在清代,王公貴胄也會參加國家的最高決策。他們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從1615年到(至少)1673年,該會議是國家的重要決策機構。雖然它後來被軍機處超越,到19世紀名存實亡,但是,與王公商量國事的傳統仍在延續。登基後的前三年,雍正皇帝有四個總理事務王大臣,其中兩個是他的兄弟允禩和允祥。奉旨監管戶部後,允祥曾發現國庫裡少了大約300萬兩銀子。允祥還為平定厄魯特出謀劃策(1726年)。直到1730年他去世之前,皇帝幾乎一直在與他商量重要國事。
允祥聲名遠播的官場生涯與他和胤禛的親密關係直接相關。曾在八旗為官的允祹,在其漫長的一生中也擔任過許多行政官職。他在不同時間擔任過內務府、宗人府、禮部、工部的要職。在政治危機期間,兄弟們的支援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嘉慶皇帝清除和珅時,得到了兩個兄弟的支援:儀親王永璇(1746—1832年)掌管吏部,成親王永瑆(1752—1832年)掌管戶部並一度出掌軍機處。兩位親王接替了原來由和珅擔任的這些要職,負責整頓吏治,清除和珅的黨羽。永璇還曾同時兼任宗人府宗令、領侍衛內大臣和滿洲正紅旗都統。
嘉慶皇帝的這兩個兄弟為19世紀下半葉恭親王奕訢(1833—1898年)的官場生涯提供了先例。恭親王在同治朝(1862—1874年)“為中興名臣的各種想法提供了得到批准和實施的渠道”。他的官場生涯實際上是從1853 年他的兄長咸豐在位時開始的,起步於重要決策機構軍機處。
(恭親王奕訢)
皇子沒有獨佔官場。1724年,朝廷為皇族成員開辦了專門學校;1744—1752年,皇族成員被允許在沒有透過低級別考試的情況下直接參加會試;1799年以後,皇族成員可以優勢比例報考舉人,成功者可參加會試爭取進士功名。除了這個進入官場的“正式”渠道,六部有許多筆帖式職位是專門為愛新覺羅氏準備的。
(本文選自《最後的皇族》,註釋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