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二篇 盛世歡筵:權杖的遊戲(86)

裴行儉雖然去世,西突厥的麻煩還要有人解決。幸好他三年前平定都支叛亂後,曾安排副手王方翼留下,在中亞重要的據點碎葉(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市)修築城堡。沒多久,唐朝更是以碎葉取代焉耆,與龜茲、疏勒、于闐構成‘新四鎮’。

三年後的永淳元年(682年),阿史那車薄再次發動叛亂,已升任安西軍區司令(安西都護)的王方翼成為力挽狂瀾的關鍵。

當時車薄攻打弓月(新疆霍城縣),中央調集的軍隊還沒來得及出發,王方翼第一時間率軍救援,一戰伊麗水(伊犁河),二戰熱海(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大破車薄。中央大軍未動,叛亂已經平定。

王方翼後來被召回長安,當面向李治報告戰鬥經過。熱海戰役中,一支流箭射穿王方翼手臂,為避免軍心動搖,他用佩刀砍斷箭桿繼續戰鬥。這有點象誰呢?象前面提到的凌煙閣功臣段志玄,眼看部隊要打敗仗,他帶突擊隊反衝鋒,腳被射中,‘忍而不言,更入賊陣’,最終擊潰敵軍。

李治看了王方翼箭傷,嘖嘖嘆息。本來唐朝這時候還保留出將入相的用人傳統:打仗有功可以提拔到中央做部長,甚至做宰相。象早先的李靖、李勣,最近的劉仁軌。但王方翼情況特殊,他是廢掉那個王皇后的堂兄,不方便重用,只好讓他又返回前線。其實只要武則天在,王方翼提不提拔,結果都是一樣的。果然,李治死後沒兩年,他就被關押流放,死在了海南島。

柏楊《白話資治通鑑》

李治生命最後幾年,心情一直比較糾結:一方面他依賴武則天,因為她是自己唯一真正能夠信任的幫手;另一方面,隨著身體每況愈下,他對武則天的猜疑也在加深。

糾結有幾次明顯的表現,一是上元二年(675年)的‘攝政事件’:

上苦風眩甚,議使天后攝知國政。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曰:‘天子理外,後理內,天之道也。昔魏文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耐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李義琰曰:‘處俊之言至忠,陛下宜聽之!’上乃止。

李治的小中風病症漸漸嚴重,於是他做了一件事:放出口風,說準備叫武則天攝政。攝政就是代理最高權力。武則天原來在家裡批奏摺、上朝垂簾聽政,只有建議權,這一攝政,就有了拍板權,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歷來皇上除非是小孩,或者實在病得起不了床,是不會搞什麼攝政的。

那為什麼李治要搞?

無非猜疑和試探。

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阿斗能扶就扶一下,實在扶不起來,你就自己幹。對這件事康熙有個批示:“以譎詐相尚,鄙哉!”——老劉搞這些假把式,鄙視你!

李治跟他們乾的同一個行當——帝王,猜疑的心思也是一樣的:皇后勢力大,我身體又不行,會不會哪天她甩開我自己幹?

放出這麼個空氣,第一可以敲山震虎,提醒武則天,別看我狀態不好,可一直盯著你吶。第二試探各方面反應,看看武則天到底有沒有作奪權的準備。

這個時候,只要有一個人跳出來,說‘可以讓皇后試試’,那就坐實了李治的猜疑。接下來,很可能掀起一場血雨腥風。

好在宰相們都是老油條,武則天作為五十多歲的老政治家、老運動員,更不會輕易被抓到把柄。李治耳中聽到的,全是讓他放心的話,這才有最後的‘上乃止’——形勢安全,不必擔心和折騰。

‘攝政事件’發生在三月,四月發生的一件事,從另一個側面透露了李治的想法。

這件事,就是太子李弘暴卒。李弘之死前面介紹過,有人說是武則天下毒殺害,此說缺少證據。但不管怎樣,李弘之死對李治是個打擊,因為失掉最中意的接班人,同時等於失掉對武則天的一個制約。悲痛之餘,他作出一個前無古人的決定:

五月,下詔:朕方欲禪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諡為‘孝敬皇帝’。

皇上給兒子加‘皇帝’諡號,這是開天闢地頭一遭。請注意他詔書第一句話,說我(身體不好)正打算把皇位傳給太子。前面說要把權交給皇后,這裡又說要交班給太子,到底哪個是真的?交給皇后,只不過拿出來討論;交班太子,可是寫在正式詔書裡,那是要記錄在案、長久儲存的(不然我們現在也看不到),我想,有正式檔案的應該更靠譜吧?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呂后和馬皇后幫丈夫建立帝國,為何一個受嫌棄,一個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