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通俗演義》是清末蔡東藩所著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中的一部,也是第一部。蔡東藩先生生於光緒初年,那個時候的大清朝雖然內憂外患大廈將傾,但在一幫中興之臣的支撐下處於將死未死的狀態,一副對子“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還是官民們每逢過年必貼的春聯,但也就二三十年後,各地起義風起雨湧,宣統帝被迫退位,大清亡了,沒人再念叨什麼帝德皇恩,反統統說起大清朝的不是,說它殘虐百姓,好像政策沒一個好的,皇帝全是昏庸的,而後來張勳復辟,帝德皇恩又回來了。
蔡先生認為清朝有好的也有壞的,若真如時人所講的那般壞,它也撐不了二百多年,若真如前清遺老所說的那般好,也不可能武昌起義全國響應。而社會現實是清朝沒亡時,帝德乾坤大,都說它好,清朝一旦亡了,豺狼虎豹心,都說它壞。有感於這種亂象,蔡先生認為有必要將清朝的歷史好好捋一捋,於是《清史通俗演義》誕生了。
這部書從清朝開基至於宣統退位,故事的大體脈絡很清楚。總體而言,前期的皇帝可以,後期的皇帝不行,這是所有封建王朝的通病,但清朝的皇帝與前代相比又有所不同,從順治到宣統,很難說哪一代皇帝太殘暴太無能。康雍乾自不待言,而從嘉慶開始,整個清朝的內亂和外患就沒有消停過,嘉慶帝一繼位,白蓮教就開始起義,接著又有天理教、天地會,到了道光帝,內亂還沒完,又有了鴉片戰爭,到了咸豐,開始了太平天國運動,而同治和光緒,一生都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
慈禧即孝欽太后,人們常拿她與孝莊太后做對比,兩人確有不少相似點,孝莊太后拉扯幼子福臨、玄燁,開創了大清盛世,孝欽太后拉扯幼子載淳、載湉,扶大廈於將傾,但兩人也有極大不同,孝莊不戀權,孝欽不撒權。孝欽固然是女中豪傑,但當清朝末年,社會的變化是前所未有的,她只有舊方法而沒有新思想,完全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節奏,內亂一除就自以為高枕無憂,漢人又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縱觀整個清史,漢人不過是滿人萬不得已時才啟用的工具,功成以後若不知進退斷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滅前明用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收臺灣用姚啟聖、施琅,平青海用年羹堯、嶽鍾琪,剿海寇用李長庚,平太平天國用曾國藩、李鴻章等等,這些人幹活最多,得善終最少,總之,急難險重的活漢人來幹,論功行賞的事滿人先上。對此蔡先生的有句話分析說:
蓋滿員漸成無用,內而政務,外而邊事,多仗漢人贊助,相形之下,未免見絀,由愧生妒,由妒生忌,於是漢員立功,往往為滿員所側目,不加殘害不止。
對於漢人,有清一朝是想用又不敢用又不得不用。孝欽為什麼厲害?光是敢用漢人一條就甩那些滿清貴族幾條街。但對於漢人來講,這樣的待遇他們自然是極不滿意的,所以他們把滅亡清朝叫做光復運動,他們的社團叫做光復會。不過如此這般說清朝一無是處又失了蔡先生的本意。這部《清史通俗演義》概述了清朝幾百年歷史,其中的內容不一定可靠,甚至不乏講書人的個人偏見,但與宮廷劇比起來要好很多,對清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