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後,清朝曾想重建海軍,張之洞提出一條策略,遭群臣大罵
首先,張之洞認為中國海防形勢危急,重建海軍不可延緩。他對甲午戰後的海防嚴峻形勢有深刻的認識,將海軍建設提高到“立國”的高度,他說:“中國無海不能立國,無海軍則無海”,甲午戰後,“中國各海口幾盡為外國所佔,江海之咽喉已塞,南北海運之氣脈已梗”,中國已成“坐困之勢”。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能破罐子破摔,重建海軍,購置艦船、添機造械,“萬難猶豫延緩”。這裡,張之洞對海軍與海防的關係,認識很深刻,將海軍與海洋相提並論,有海軍就有海洋,無海軍就無海,這是一種開放的海洋觀念。
其次,張之洞提出了重建海軍的具體計劃。1895年8月8日,張之洞在復奏《呈請修備儲才折》中提出了重建海軍的全盤計劃。他認為,今日御敵大端,惟以海軍為第一要務。所以,今日無論如何艱難,總宜復設海軍。今日大勢,自以南洋、北洋、閩洋、粵洋各設海軍一枝為正辦,如果建設四洋海軍,花費物力太巨,財政不能承受,則南北洋兩枝斷不可少,這是最低的要求了。
每枝軍配大鐵艦二、三艘,鐵甲快船四、五艘,魚雷、炮船七、八艘。若分向英德各大廠訂造,則一年內外,海軍數枝之船皆可齊備應用。船費可按前與德廠商定的墊付辦法,分20年歸還。張之洞的這個思想對以前的海防思想是有發展的。甲午戰爭的實踐證明,清政府以前只練北洋一軍的海軍建設思想是失誤的,致使南北洋發展不平衡,戰爭時期,不能互相配合。張之洞建四洋海軍的思想實際上在第二次海防議中就己經提出,只是沒被採納,現在他重提這個建議,是建立在對甲午海戰一枝海軍無力抗敵教訓上,所以很有針對性。
第三,依靠外國幫助,籌措經費,訓練海軍。張之洞認為每枝海軍配大鐵艦二、三艘,鐵甲快船四、五艘,魚雷、炮船七、八艘,照這樣計算,大約每建一枝海軍,船炮、魚雷各費共需銀約一千數百萬兩至二千萬兩以內。而中國當時疲於應付賠款,重建海軍的錢從哪裡來呢?
張之洞寄希望於國外的幫助。他建議總署,借英國之力重建海軍,他說:“水師惟英國最精,英若借鉅款造戰艦雷霆數十艘,船向英造,將向英借,亦派將棄學生數百人赴英學習,船造成,將棄亦練成矣。募英將如琅威理者統之,管帶用中國人,船上執事參用英人,即與英船在東方者合隊操練”。在英國的幫助下,列強“見我大舉經營海軍,氣象頓為一振,自可息其狡謀”。
張之洞的這必思想有這樣幾點值得關注:一、甲午之敗,張之洞明顯對中國人自己訓練海軍失去信心,明確表示海軍建設要向英國學習,這表明張之洞對西方海洋文化持積極學習的態度;二、海軍的強盛是中國預防列強凱靚我海疆野心的法寶,只要大練海軍,就能令列強不生狡心;三、張之洞的關於與英國海軍共同操練想法,表明張之洞思想深處有將中國海軍融入世界體系的觀念。但這個主張有些一相情願。英國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利益是他的最原始的驅動力,貧窮落後中國憑什麼要英國給予幫助?如果沒有極大的利益驅使,英國是不會幫助中國的。張之洞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建議出賣一些中國的利益來換取英國的幫助,他的建議是“以後藏讓英”,這實際上是出賣中國的領土了。中國練海軍的本意是保衛領土,而為了練海軍又出賣領土,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張之洞此主張一提出,就遭到激烈的反對,同時也遭到總署的否定。
參考資料
【1】《張文襄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