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言】1979年2月17日開始的中越戰爭,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卻因種種原因,這場戰爭並未像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一樣廣泛宣揚。本人認為,無論國家關係如何變化,我們都應銘記這段歷史,銘記在這場戰爭中為國獻身的勇士們。

1、邊界戰役:有如神助的越軍

抗法戰爭爆發:成立不久的北越還十分弱小,無力對抗大舉進入的法軍。為爭取發展空間和時間,遂向法國提出談判要求。1946年3月和9月,法越分別簽訂《初步協定》和《臨時協定》,其核心內容:一是雙方停止敵對行動;二是法國同意北越“在法蘭西聯邦內實行自治”。這與胡志明和越共所追求的“越南完全獨立和統一”的目標相差甚遠。

越南傀儡皇帝巡視各地,法國殖民地官員全程監控

二戰結束後,法國殖民軍再次侵佔越南

但即使這樣,法國認為:如果承認越南享有自治地位,勢必為法國的殖民統治開創危險的先例。為此,法國直接撕毀已經簽訂的協定。《臨時協定》簽訂才過2個月,11月20日,法軍就故意攻擊北越海關警察,北越衛國軍被迫還擊。法國即以此為藉口,下令法軍侵佔了海防、諒山、峴港以及北越的交通部和財政部。12月18日,法軍司令莫里哀向北越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立即解除北越首都自衛團和自衛隊的武裝,被北越拒絕。次日,法軍開始炮擊河內,隨即發動了對北越的全面進攻,越南抗法戰爭正式爆發。

越南抗法戰爭

邊界戰役:抗法戰爭初期,法國投入近10萬陸海空兵力。而北越的越南衛國軍(1951年2月11日正式定名為越南人民軍)總兵力為8.5萬人,且武器原始,用胡志明的話說“當時我們只能用棍棒對抗敵人的飛機大炮”。由於沒有國際社會承認,得不到任何外援,北越的處境艱難,被迫轉移到農村開展游擊戰。1950年1月18日,新中國第一個承認北越,並正式建立關係,蘇聯等其他紅色陣營國家隨後也與北越建立關係。後來,北越將1月18日定為“外交勝利日”,其抗法戰爭從此也獲得了極為有利的國際條件。

1950年1月底,胡志明秘密訪華,請求援助。主席根據胡志明的請求,作出了全面援越的重大決策。雙方商定首先發動邊界戰役,掃清邊界敵人,以便中國把物資送到北越。9月16日,北越軍隊按預定計劃向東溪發動進攻,邊界戰役正式打響。經過近1個月的連續作戰,全殲和重創法軍9個營、8000餘人。此戰一舉掃清了中越邊界法軍,解放了邊界5省,使越共北部根據地與中國連成一片,為中國大規模援助北越的抗法戰爭創造了條件。邊界戰役是抗法戰爭爆發以來,北越方面取得的一次空前大勝,也是北越軍隊首次師級規模的進攻戰役。

有如神助:此前的越軍(指北越軍隊,下同)主要開展游擊戰,經常被法軍追的到處亂跑,被圍困在狹小的北部山區。而在上述的邊界戰役中,越軍有如神助,大敗法軍,舉世震驚。應當說,越軍確有“神”助,這個“神”就是中國。在邊界戰役之前和過程中,中國幫助越共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訓練和裝備軍隊。根據中越商定,1950年2月底,越共派遣5個主力團(308師3個團及174、209團)共2萬多人,到中國接受全套裝備和訓練。例如,越軍308師在雲南硯山縣營地的訓練,由我軍13軍38師及其他各師抽調的得力幹部,組成由師到排的訓練班子,負責對308師進行對口訓練和示範演習。中國為這5個團配備了全部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第13軍38師還將師屬山炮營全套裝備贈給了越軍308師。北越的邊界戰役主要就是這5個團打的。順便說明一下:越軍308師至今仍是其戰備機動師和頭等主力,越戰後一直用於拱衛河內。

第二件是派遣軍事顧問團參與指揮。1950年7月,陳賡將軍作為中方代表入越,協助越方組織邊界戰役;8月,又派以韋國清為團長的中國軍事顧問團入越,協助指揮作戰和開展軍隊建設。邊界戰役前,陳賡、韋國清等根據當時的軍事態勢和雙方實力,提出了“首攻東溪、圍點打援、運動殲敵”作戰方案,得到越方和胡志明、武元甲的讚賞並採納。在邊界戰役進行過程中,陳賡、韋國清和中國各級顧問多次“干預”越軍指揮,是戰役最終取得大勝的關鍵因素。戰後,胡志明給北京發報予以高度讚揚。

2、軍事顧問:從協助指揮到幫助建軍

軍事顧問團:胡志明1950年1月底秘密訪華時,毛、周等正在蘇聯訪問,胡志明隨即趕到莫斯科。斯大林在與毛、胡商討有關越南的重大問題時,明確表示:援助越南抗法戰爭,由中國負責更為合適。

2月17日,胡志明與毛、周同車離開莫斯科返回北京。在列車上,胡志明說:看來蘇聯是不打算援助我們了,抗法戰爭只能依靠中國援助了。胡志明提出,越軍除裝備、訓練落後外,更缺乏真正懂得戰略戰術的指揮員,懇請中國能派出軍、師、團、營各級顧問,幫助訓練部隊和指揮作戰。

1955年授銜時,羅貴波已到地方工作,未授軍銜

3月9日,中方聯絡代表羅貴波(後改為援越政治顧問團團長、首任駐越大使)秘密抵達越共所在地,與胡志明、武元甲等人會商後,認為目前急需打通中越邊境的陸路交通,以保證援越物資迅速順利過境。3月19日,羅貴波電告北京:“越方擬在邊界地區組織戰鬥,要求選調中國軍、師、團、營幹部若干,充任越軍顧問”。接報後,主席隨即組織研究,決定在提供軍事裝備和物資援助的同時,向越南派遣軍事顧問團,協助越軍組織、指揮作戰和幫助開展軍隊建設。

經研究,決定派廣西壯族人且熟悉越南風土人情的第10兵團政委韋國清任赴越軍事顧問團團長,梅嘉生、鄧逸凡為副團長。針對越軍當時有3個師的實際情況,從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各一個師中抽調從師到營的全套顧問79名,連同250名工作人員,組成軍事顧問團。7月,軍事顧問團在南寧正式成立,為便於保密,以“華南工作團”為代號。我方對援越軍事顧問團非常重視,6月27日,毛、劉、朱等在頤年堂接見了在京的40多位團級以上顧問團幹部。

胡志明和陳賡在一起

你做就行”:1950年8月11日,軍事顧問團從廣西靖西進入越南,於次日抵達位於越南高平省的越軍總部。赴越軍事顧問團在與越軍總部對接後,明確了組織分工:下設軍事、政治和後勤三個顧問組;韋國清任越共和越軍總司令顧問,梅嘉生任軍事顧問組組長,鄧逸凡任政治顧問組組長,馬西夫任後勤顧問組組長,並分別擔任越軍總參、總政和總供給局顧問;同時向越軍的3個主力師派出了顧問組。

中國軍事顧問團具體參與了邊界戰役方案的制定和戰役、戰鬥指揮,是此戰取得大勝的重要因素。在抗法戰爭中,赴越軍事顧問團的意見始終處於至關重要的地位,越共和越軍甚至完全依賴對越軍事顧問團。例如,陳賡在邊界戰役發起前(9月11日)的日記中寫到:“胡(志明)、武(元甲)來訪,胡要我包下這一仗勝利,並還要包下下一戰役的勝利。與之談下一戰役計劃,胡謂‘我非軍事專家,你做就行’”。中國軍事顧問團對提升越軍的組織、指揮、後勤保障能力和政治、戰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逐漸把一支弱旅打造成了精兵。1954年5月,在中國軍事顧問團的直接幫助下,越軍取得奠邊府戰役大捷,法軍被徹底打敗,被迫於當年7月在《印度支那停戰協議》上簽字並從越南撤出全部軍隊,越南北方全部獲得解放。中國軍事顧問團是越南抗法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1956年3月,中國軍事顧問團勝利完成援越使命,韋國清率最後一批顧問人員離開河內回國,軍事顧問團機構撤銷。

韋國清上將

2014年,越南防長馮光青大將會見韋國清上將夫人許其倩

3、關係微妙:大規模援助埋下的怨恨

援助與矛盾:越南是新中國成立後對外援助的第一個國家,面對越共的求援,主席等的態度是“凡可能者均應允之”。越共在1949年底至1950年初,第一次向中國提出的援助清單,可以說是“獅子大開口”,包括3個師的全部裝備和物資、1000萬美元的財政援助、3000噸糧食以及派軍事幹部協助指揮作戰等,甚至要求援助作戰飛機。

當時新中國建立才3個月,自身財力也十分困難,加之中越邊界地區的運輸條件困難,除了3個師的裝備物資外,沒有立即答應越共的其他要求,並立即派軍辦主任羅貴波前往越南實地瞭解情況,協調援助事項。1950年4月,中國第一批援助物資運達越南,開啟了對越南的大規模援助。但在整個援助過程中,雙方也是有矛盾的,主要是越共經常提出超過中方能力的“過度索求”。羅貴波曾報告說“越方提出的援助計劃太大,要求過高”,雙方經常由此產生不愉快。

即便這樣,至抗法戰爭結束(1954年7月)的4年多時間內,中國向越南提供了規模巨大的援助,僅軍事物資援助,就有槍支15.5萬支、槍彈5787萬發、火炮3692門、炮彈108萬發、手榴彈84萬枚、汽車1231輛、軍服140萬套、油料2.6萬噸、糧食1.4萬噸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資。由於援助的物資規模巨大,造成了相當大的浪費。當時解放戰爭剛結束不久,經濟正在恢復之中,又值抗美援朝期間,中國自己也很困難,物資十分匱乏。中方援助人員對越方的浪費十分心痛,也為此與越方產生了一些矛盾。

中國援助越南大米

顧問與猜疑:主席1950年6月27日在接見赴越顧問部分幹部時,提出了“積極援助、決不包辦”的工作原則,並告誡顧問團成員要“要搞好團結、不要看不起人家、不能表現出勝利者的驕傲自滿”。主席的告誡效果顯著,以至於胡志明曾向主席抱怨說中國顧問們“太謙虛了”。隨著邊界戰役和之後歷次戰役的節節勝利,中國軍事顧問團的意見往往成為決定性意見,在越軍中具有極高的威信。

但雙方仍不免發生摩擦:一是軍事顧問對越共軍官的指揮能力常有不滿,這種不滿的長期積累,肯定或多或少地會影響雙方關係。二是越共軍官常常猜疑中方設計作戰計劃的動機,例如中方建議發動邊界戰役的目的是基於戰略考量,是為了打通中國對越援助的交通線;而越方一些軍官甚至高階軍官,竟說是“為了剿滅那裡的蔣軍殘匪,鞏固中國的邊境地區安全,是對中國有利”。三是中方在1954年力主停戰,中國一度是支援越共統一整個越南的,但朝戰結束後,出於國際格局和國內建設的需要,態度發生轉變,再三主張在越南採取類似朝方的劃界停戰,引起越方的強烈不滿。這些猜疑的產生,有的是正常的工作矛盾,有的是各自利益不一致所導致,更深層的是雙方歷史恩怨的現實反映,即便同是紅色陣營也不例外。

法越戰爭態勢:中國出手支援北越後,越南抗法戰爭(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逐漸向有利於越共的方向發展。進入1954年,越南抗法戰爭的形勢和利益關係雖十分複雜,但抽絲剝繭,當時的戰爭態勢可以歸納為:一是法國已經深陷戰爭泥潭,尤其是奠邊府戰役大敗後,意欲脫身;二是越共雖已佔領越南四分之三的地區,但已經筋疲力盡,無力再打,胡志明在日內瓦會議期間曾向蘇聯通報說“越南人民軍的力量業已窮盡,無法繼續戰鬥”;三是美國基於其全球利益,為“防止共產主義在亞洲的進一步擴張”,視越南為“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和要塞”,正在籌建亞洲版“北約”的東南亞公約組織,急欲把印度支那三國(南越、寮國和柬埔寨)拉入公約組織並在三國建立軍事基地。

中國作為利益攸關方,密切關注著法越戰爭態勢的發展及演變,其中最為關注是美國籌建東南亞條約組織計劃及在越、柬、老三國建立軍事基地問題。新中國剛剛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抽身,需要和平穩定的環境,以展開經濟建設。而美國的計劃一旦成功,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將構成巨大威脅。戰場形勢和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致使各方走到了談判桌前。

日內瓦恩仇:1954年4月至7月,在蘇聯的倡議下,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了旨在解決討論朝國問題和越、柬、老問題的國際會議,參加者有中、蘇、英、法、美、北越、南越以及寮國、柬埔寨。1954年7月3日,中越雙方在廣西柳州商討抗法戰爭及日內瓦談判策略等問題,當總理問及“如果美國不干涉,多久才能取得勝利”時,武元甲回答:打得好,兩三年可打下,並認為“現在法國的計劃不是停戰,主要在收縮。如收縮成功,則法軍機動性增大,繼續打下去,對敵是有利的”。胡志明則估計:如果美國不干涉,要打敗法國,時間至少是三五年。

基於越軍在短時間內無法打敗法國這個基本事實,中國在日內瓦會議上的核心目標,是全力阻止美國把印度支那三國拉入軍事同盟及在三國建立軍事基地。為此,中國代表團全力從中斡旋,說服對立各方接受中方的建議,一方面極力為越共爭取利益,一方面也勸說越共做出必要的讓步。1954年7月21日,《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及三個停戰協定得以透過和簽訂,各方停戰,法軍撤出,越南以北緯17度線為界南、北分治,寮國、柬埔寨獲得獨立。

客觀地說,日內瓦會議使北越獲得了完全的獨立與解放,也為越共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爭取了時間。胡志明在會後發表文告說:“在日內瓦會議上,由於我國代表團的鬥爭,由於蘇聯和中國兩國代表團的幫助,我們取得了一個偉大的勝利。”越南還致電中方,對中國在“抗(法)戰中以及日內瓦的鬥爭中給予越南方面的全面幫助,表示誠摯的感謝”。

但在日內瓦會議上,越共有兩大遺恨:一是局面佔優的情況下沒能實現統一,二是印支聯邦計劃首次落空。日內瓦會議後,一來南越在停戰不久就破壞停戰協定,鎮壓和迫害留在南方的抵抗戰士和主張統一的各界人士;二來越共按停戰協定不得不放棄在中、南部的許多根據地。因此,劃界停戰在越共內部、尤其是負責南方事務的高層中引起強烈不滿,其內心對沒能建立聯邦更為不滿。後來,越共把這筆賬算到中國頭上,認為是中國在日內瓦會議上壓著越共讓步,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併成為日後中越交惡的一個重要藉口。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解密:抗美援朝的“華川”戰役!打得很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