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孫子曰:“興師百萬,日費千金。”王子曰:“四人用虛,國家無儲。”故曰:“運糧百里,無一年之食;二百里,無二年之食;三百里,無三年之食。是謂虛國。國虛則人貧,人貧則上下不相親。上無以樹其恩,下無以活其身,則離叛之心生。此為戰勝而自敗。”故雖破敵於外,立功於內,然而戰勝者,以喪禮處之。將軍縞素,請罪於君。君曰:“兵之所加,無道國也。擒敵致勝,將無咎殃。”——《反經》

從以上節選的段落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被認為是完全勝利的班師回朝階段,居然被《反經》作者定義為最危險的時間。《反經》作者為何會提出如此與眾不同的觀點?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理性分析:

封建王朝有一個特點,即“君權神授”,換句話說,君主的權威完全不能被侵犯,否則的話,必然會引起君臣之間的猜忌,更有甚者會演化為相互屠戮。古人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語出處來源於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與大臣之間的故事。西漢王朝的建立,有賴於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鼎力支援。然而驕兵悍將可以打天下,卻難以坐天下,他們功高震主、自恃功高,熱忱期盼著享受與自己功勞匹配的待遇,其中尤屬韓信最過分。

韓信在西漢開國之後,一直擁兵自重,甚至不把劉邦放在眼裡。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在蕭何、呂雉的計謀下,韓信被一群宮女殺死於大殿之內,譜寫了一曲英雄末路的悲歌。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被後世稱為是“位面之子”,他與眾臣擊敗王莽,最終延續了漢朝的國祚。開國功臣都是能臣,對於這一點,劉秀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採用的方式很明智,即“又用又打”。劉秀對功臣的處置政策為“退功臣而進文吏”,即不讓功臣擔任朝廷要職,而任用文官參政。自隴、蜀平定後,若不是遇到緊急之事,劉秀從不主動談論兵事。開國功臣高密侯鄧禹於公元37年時被免除右將軍職務,以特進奉朝請。膠東侯賈覆被免除左將軍職務,以列侯歸第,加位特進。建威大將軍耿於公元37年交出大將軍印綬,被罷官,以列侯奉朝請。劉秀雖擱置了他們的軍權,卻為其保證了富貴,因此,功臣們也都毫無怨言,君臣之間並未上演權力爭奪。

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正是源於部下的鼎力支援。即便是在玄武門事變中,其屬下將領也都敢冒著誅九族的風險劫殺太子李建成,因此李世民對待手下將臣的方式較為柔和。李世民手下的大臣魏徵與尉遲敬德,都是渾身帶刺的特殊人物,他們甚至敢公開頂撞君上,令諸多大臣對其頗為不滿。然而李世民卻不以為然,他心胸豁達,深知二人的忠心,甚至當眾人誣陷二人意欲謀反時,李世民也能淡然處之,凌煙閣上的二十四功臣像,是李世民稱帝之後豁達心態的最好體現。

帝王心術各有不同,以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在登上大位之後,卻展現出極為反人格的特徵。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便將屠刀伸向了功臣,以至於手下將領們盡數被屠戮。朱元璋此舉的確為政權的交接提供了保障,卻也親手毀掉了明朝國防的長城,致使“靖難之役”過程中朝廷無將可用,讓燕王朱棣鑽了空子,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走向。

對於君主來說,功臣就是一把“雙刃劍”,如何使用“雙刃劍”需要較高的情商,更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必須要明白“剃刀”理論,這才能在事業與人生中游刃有餘,最終取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參考資料:《明史》中華書局出版 張廷玉著

《史記》中華書局出版 司馬遷著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蒙古趣史 157.斬首行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