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下半年,中朝聯軍與聯合國軍在38線附近對峙,此時停戰談判己經開始,先在開城後在板門店。為了獲得談判籌碼,聯合國軍發動了夏秋攻勢,中朝聯軍英勇作戰,頑強阻擊,抵擋住了進攻。1952年春,為了配合談判,中朝聯軍也發動了春季攻勢,對聯合軍發動反擊。
從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雙方士兵在38線附近的高地上進行了殘酷地高地爭奪戰,為了一個小小的山包,雙方投入成千上萬的部隊,反覆爭奪,直到有一方無法承受巨大的傷亡才罷手。
在這一系列高地爭奪戰中,有一個小高地雙方爭奪了200多天,先後七次易手,雙方傷亡巨大,戰後都將戰爭過程中的某些片段拍成了電影,廣為宣傳,這個地方就是石峴洞北山,海拔281.2米,由於形似豬排,美國人將其稱為豬排山。
1952年6月,美45師師長戴維·L·魯弗勒少將在驛谷川谷地精心選擇了11個戰術要點,其中豬排山(石峴洞北山)就是10號目標,6月6日美軍搶佔豬排山後,迅速構築工事,設定鐵絲網,形成環形防卸陣地,企圖固守。
美軍這一行動給我39軍117師出了個難題,石峴洞北山南靠敵346.6高地,東接敵334高地,距我前沿陣地1.5公里,地勢略高,美軍可直接窺視我前沿陣地,嚴重威脅我陣地的安全。有人會說,那有什麼難的,打下來不就是了,問題就出在這兒。豬排山易攻難守,又夾在敵人兩個高地之間,人少了守不住,人多了在敵人炮火之下,很可能成了炮灰。打下來很難守住,不打又對我構成威脅,117師該怎麼辦呢?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117師制定了一個作戰方針:戰而不佔,攻而不守,速勝速離;連續作戰,反覆爭奪;尋找戰機,輪流參戰,以達到儲存自己,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39軍軍長吳信泉,對這個作戰方案很滿意。
這就是有名的“放血戰術”,具體來說,就是逼迫美軍放棄其摩托化機械化裝備,在我軍選擇的山地戰場上和我們打步兵山地攻防作戰。
按照美軍特點,當其丟失排一級陣地時,一般會發動連或者營一級的反撲 ,而當其丟失連一級陣地時,則會發動營甚至團級別的反撲,我軍的主要目標,就是這些反撲的美軍,在敵人離開他們鋼筋混凝土工事向我軍反衝鋒時,用步兵武器和炮火支援殲滅他們,之後視戰場情況堅守或者主動撤離陣地。
放血戰術的意義不在於奪取對方一兩個陣地,更重要的是殲滅敵軍用於反撲的有生力量。
6月9日19時,117師359團3營營長陸子清、教導員鄭紹華率攻擊部隊300餘人分兩路隱蔽向北山接近,開始一打北山。23時53分,戰鬥勝利結束,志願軍傷亡107人,全殲美180團1個加強連,斃敵220餘名,天一亮,3營按計劃撤離石峴洞北山。
6月10日,美180團復佔石峴洞北山,我349團命令1連連長李國卿率1個加強排前往偵察。21時,李國卿抵近偵察發現,高地上至少有1個加強排(其實是一個連)的敵人正在搶修工事,據此判斷敵人很可能是要固守,隨決定二打北山。
10日零時30分,我偵察分隊突然向美軍陣地發起猛攻,僅8分鐘即佔領陣地前沿。2時30分,李國卿率偵察分隊全殲守敵140餘人,我軍傷亡41人。小分隊旋即撤離北山,返回陣地。
6月11日,美軍又重佔石峴洞北山,並以聲東擊西之計,猛攻我軍190.8高地。117師遂集中主要炮火和兵力在該高地與美180團展開激烈爭奪戰。美軍趁我軍無暇顧及北山之機,晝夜搶修工事,使整個北山陣地防禦體系完整,工事堅固,並可得到334和346.6高地主陣地曲射炮火的直接支援,這樣大大增加了志願軍進攻的難度(有不少人認為美國人打仗不行,事實並非如此,美國人也是狡猾狡猾的)。
6月20日23時,117師經過4天準備,集中16個炮兵連,共55門火炮,開始第三次攻打北山。戰至21日1時,全殲守敵,我軍當晚主動撤離北山。此戰共殲美45師179團、180團共500餘人,我傷亡近300人。
7月13日,39軍將陣地移交給38軍,38軍113師進至石峴洞北山一線。美45師趁我軍換防,企圖先下手為強,對113師陣地連續發起幾次進攻,均被打退。
9月18日16時,38軍開始四打北山,113師數十門火炮突然向北山實施了20分鐘火力準備。16時20分,步兵開始衝擊,經過激烈戰鬥,全殲美軍1個加強連259人,我軍傷亡74人,38軍學習39軍的戰術,也主動撤離北山。
1953年1月1日,23軍接過38軍防務。3月6日21時52分,23軍67師201團5連利用夜晚悄悄接敵,越過鐵絲網後,在距離美守軍壕溝30米處突然發起進攻,開始五打北山,此時,防守北山的是美7師。此戰殲敵53人,俘虜3人,我軍也傷亡57人。
23軍初戰不是很理想,3月23日20時,吸取經驗教訓的201團5連,開始第六次攻打北山,此戰全殲守敵100餘人,俘虜7人,我軍傷亡50人,5連的作戰能力提高明顯。
4月16日22時,還是210團5連,第七次攻打北山,在我步坦炮協同攻擊下,僅用9分鐘我步兵就衝上了主峰,這次23軍改變了打法,留下1個排固守,待美軍反攻時,使用炮兵火力大量殺傷美軍的步兵。1排堅守陣地兩天一夜,在我炮兵支援下,殺傷美軍近千人,我軍傷亡238人。
1953年7月6日,停戰談判進入尾聲,朝鮮戰爭即將結束,23軍軍長鍾國楚決定佔領北山,為此決心動用67師全部力量,以200團6連攻擊石峴洞北山,得手後,再以199團6個連、200團4個連、201團3個連共13個步兵連,配屬67師全部炮兵和坦克反擊美軍,這是勢在必得。
美7師也大大加強了“豬排山”的防禦力量,一共部署了2個步兵連和1個火器連,決心在停戰前死死守住這個高地,美7師師長阿瑟·特魯多少將是勢在必保。
7月6日深夜,志願軍的火炮開始急襲,以每平方米一發的密度落在了美軍陣地上。志願軍坦克2師4團2連16輛坦克奉命出動,任務是擊毀豬排山後美軍346高地的支援坦克,並掩護步兵攻佔石峴洞北山。200團6連隨即在大雨中從坑道發起突然襲擊,在坦克直瞄火力準確射擊的協助下,迅速突破美軍陣地,經過1個多小時激戰,全殲“豬排山”美軍。
7日,美7師發起反攻,迎接他們的首先是我軍強大的炮火,在7月10日的一次戰鬥中,志願軍火箭炮一次齊射就擊毀美軍滿載步兵的卡車20多輛,其次是我步兵的手榴彈和子彈。
正面強攻、側後迂迴……美軍想盡辦法,用盡力氣,始終無法得手,戰鬥從7月6日持續到7月12日,23軍殲敵3500餘人,自己傷亡1800餘人。特魯多師長被迫向美一軍軍長布魯斯·克拉克報告,美7師傷亡慘重,已無力奪回豬排山,美第8集團軍司令泰勒與克拉克、特魯多商議後,決定退出戰鬥。
一個小小的石峴洞北山,在200多天的時間裡,我軍先後七次攻打,戰而不佔,大量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讓石峴洞北山成了美軍身上的傷口,流血不止,這就是著名的“放血戰術”,最終美軍因無力承受巨大的傷亡而不得不放棄,“放血戰術”取得勝利。
1953年,在停戰協議上簽字的馬克·克拉克說了這樣一段話:“一些所謂的軍事專家說,在我任職期間,只用有限的武力,無需擴大戰爭的規模,在任何時候,勝利都是我們的,我非常不贊成這種說法。我們從來就沒有足夠的兵力,而敵人卻享有雄厚的力量,他們不僅可以阻止我們的進攻,而且還可以奪取小規模的勝利。”
不少人認為,美國人至所以在停戰書上簽字,主要是因為美國國內民眾反戰情緒高漲,白宮承受不了巨大壓力,再加上美國戰略重心在歐洲,不想在朝鮮與中國打下去。其實,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打怕打疼美國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豬排山戰役足以說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