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男女授受不親”是古代禮教對男女兩性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的一種規定,出自《孟子·離婁上》。

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這種男女之防只是孔孟之道的一種提倡,並未佔據思想的主流。但到後來,這一思想像一張大網一樣罩在了男女之間的自由交往上;而宋代理學的興起,讓這一狀況如同火借風勢一般瀰漫開來,甚至發展到荒唐的地步;到了元明清三朝,則更是變本加厲。

當時,女子絕不能和男性有身體接觸,哪怕給對方遞東西也被禁止。遇到緊急情況時怎麼做呢?女子要把東西放下,讓男性自己去拿。如果是未婚女子,與男性發生身體接觸,那她就會被認為被“玷汙”了,“不潔”了,這樣的女子沒人願意娶她,只能嫁給觸碰她的那個人。歷史上曾有女子因被逼無奈選擇自殺。

比如,宋朝時曾經有一個女子,因為看到男性裸著的上半身竟然羞憤自殺;一位王姓女子,因為風吹門簾,懷疑有人偷窺,自盡而亡。而司馬光在《家範》中曾記載,當時有一女子的丈夫死了,她帶著孩子,揹著丈夫的遺體,投宿某客店。但男店主不准她住,還把女子硬拉了出去。這個女子認為自己被汙身,後來竟然用斧子砍掉了自己被拉過的手臂……

既然男女不能直接接觸,那如果女子生病需要就醫,該怎麼辦?

女子要砍掉被觸碰的手臂

平民百姓家的女兒通常沒有太多的約束,而富貴人家的女兒要求就比較嚴格了,生病後通常是讓下人去抓藥,醫生只能透過聽下人的描述來判斷病人的病情,然後再開出藥方。

當然,也有醫生比較聰明,會想一些巧妙的辦法,以使病情診斷更為準確。唐朝有個名叫昝殷的名醫,精通婦科。他在為女性患者診病時,常會帶著一具女體器具,透過讓病人自己指出不舒服的位置來對症下藥。

《人鏡陽秋》對司馬光在《家範》中的記載進行了繪畫展示:只因為手臂被男性拉扯過,畫中女子就要砍掉被觸碰的手臂。

到明朝時,給女子看病就比較嚴格了。明太祖朱元璋為此特別規定:“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入宮,以證取藥。”嬪妃生了病,只能敘述病情後,讓醫生開藥方。有位分的人尚且如此,一般的宮女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是普通小病還好說,大病真的只能聽天由命了。

民間雖然相對好一些,但女性得病看醫生,也有嚴格的講究。明朝的《習醫規格》中記載了以下規定:“隔帷診之亦必以薄紗罩手。”女病人不能直接讓醫生看病,需要用東西“隔”一下,常見的是用帷幔把醫生與女患者隔開,再用紗把手罩起來,讓醫生診治。醫生透過紗帳觀察女病人的氣色、舌象等,完成“望診”程式。至於診斷的準確度就很難說了。如果病人家庭困難,醫生通常要“自袖薄紗”——自己袖子裡帶一塊薄紗。女性如果要去醫生的診所看病,則必須用紗巾或扇子“蔽面”。如果是寡婦,更要小心謹慎。

不過,如果得的是婦科病,通常女性是羞於說出口的,甚至因為封建禮教的束縛而選擇避不就醫。元朝有一位寡婦得了乳疾,不去看醫生,說:“寧死,此疾不可男子見。”於是自己忍受病痛的折磨,後來最終喪命。而她得到的是什麼呢?一座冰冷的貞節牌坊而已。

傳男不傳女

我國古代絕大多數醫生都是男性,說得上名字的女醫生屈指可數,史書上記載的僅有義姁、淳于衍、鮑菇、趙婆、彭氏、陸氏、王恆其、談允賢、曾懿等幾位。古代女醫生如此少,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女性地位太低,沒有機會進入當時的“太醫署”或“太醫院”接受正規的醫學教育。即便自己的長輩是醫生,也多抱著“傳男不傳女”的封建思想。哪怕兒子愚笨,女兒再聰明也不行。另外,即便有些女性有機會從醫,她們接受的文化素養教育和醫學素養教育,也遠不如男性。

不過,女性想從醫總歸還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西漢時期曾專門設立過“女醫”職位,當時叫“視產乳之疾者”,“產乳之疾”大概跟現代的乳腺炎類似。這裡的“女醫”的服務物件只是皇宮裡的皇后、公主等皇族裡的女性。她們的主要任務是接生和診治產後病。民間以醫為業的女性人數雖然比皇宮裡的多,但她們的身份較複雜,醫術很難得到認可,比如“三婆”——師婆、藥婆和穩婆,通常是不太受信任的。南宋大儒袁採在家訓《袁氏世範》中告誡子孫:“……牙婆及婦人以買賣、針灸為名者,皆不可令入人家。”在當時的士人心中,依靠醫療服務謀生的女性就是“壞女人”。元代的官員徐元瑞在《吏學指南》中也警告,“三姑六婆”都是壞女人。

古代關於宮廷女醫生的選擇標準以及相應的教育內容有如下記載:“諸女醫,取官戶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無夫及無男女,性識慧了者五十人……醫博士教以安胎產難及瘡腫,傷折,針灸之法,皆按文口授……”“官戶婢”是什麼人?很可能是官戶和官奴婢兩個階層的女性。在唐代,民眾被分成良人和賤人,屬於官府的賤人被稱為官賤人。前面提到,醫生在古代的地位是比較低的,屬於“雜伎”,自然選擇從醫女性也是從官婢中找。

從上面的話中還可以得到一些重要資訊,選官戶婢當女醫生有幾個標準:一是年齡有限制,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二三十歲之間,其實比太醫署的學生年齡要偏大。二是不能結婚嫁娶,或者婚嫁但沒有生過孩子。為什麼?據說是因為這些女醫生以後專屬後宮,可以說是簽了終身之約,死也得死在宮裡;也有人認為,生過孩子的女性不吉利,所以不選。三是選擇天資好、聰明、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好的,這樣學習起來更容易一些。

女效能跟男性一起上課嗎?當然不能。她們不能和太醫署的男醫學生在一起學習,而是被安置在其他地方。可能是“內藥司側,造別院安置也”,比如尚藥局旁邊。此外,女性在學醫時,周圍會由四位宦官嚴格看守,像監考老師一樣。

女醫生所要學習的科目主要包括瘡腫、傷折、針灸等,由太醫署的博士來口授。但由於這些女子文化水平不高,不可能讀懂醫學方面的專業書籍,可以想象,學習五年之後,她們的醫學水平和造詣並不如太醫署的醫學生。

1907年《日新畫報》上的《不開通》提到:當時女校的學生放學,很多人都感到稀奇無比,聚在門口圍觀。由此可見,雖然已到清末,女性地位開始有所提升,但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並沒有什麼改變。

女醫也有宮鬥戲

古代有這麼一位女醫生,不珍惜自己的醫術,結果被人利用,牽扯進宮廷鬥爭中,自食惡果,沒得善終。這個人就是漢朝的“毒醫”淳于衍。

淳于衍是乳醫,是專門接生的婦產科醫生。當時她跟權臣霍光的老婆很熟,就想給自己的丈夫謀個官噹噹。巧的是,霍光的老婆想把女兒送進皇宮當皇后,但要想事成,得先將許皇后弄下來。許皇后當時剛生完孩子,染上了疾病。霍光的老婆就利誘淳于衍,讓她投毒殺死皇后,還答應她事成之後,跟她共享榮華富貴。

淳于衍後來真的向許皇后下毒。許皇后命薄,很快就死了,這件事暫時沒被追究。但壞事總有暴露的一天。後來,霍光的兒子因為謀反事發,淳于衍下毒的事被揭露,最終被處死。

古時候在“男女授受不親”等狹隘的思想影響下,很多女性因得病不敢或不方便就醫,繼而只能遭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會因一點小病而喪命。又因為性別歧視以及社會風俗等原因,女性不能接受同男性一樣的文化和醫學專業教育,為我國醫藥發展貢獻才智,不能不說是我國醫藥史上的一大損失。

也許有人會說,過去的荒誕是植根於封建禮教基礎上的,有它自己的“語境”,現在是文明社會,早已將這種情況根除。事實果真如此嗎?在21世紀的今天,雖說女性地位已大有提升,但實際上整體而言,卻還是遠遠不及男性。還有不少抱有封建思想的人,不尊重甚至歧視、迫害女性,而社會上也時不時出現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的無腦之談。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與反思。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皇宮春節真的很香嗎?錯,秦始皇的年夜飯要啥沒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