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紅色交通站——鴛鴦樓。張進才 攝
□範曉蓮
上杭溪口,著名的紅色蘇區。
這是一座鄉間常見的六角亭,面積不足10平方米,尖頂,黃瓦,紅柱,樸實無華,默默佇立於蓮塘村口。然而,就是這樣一座毫不起眼的亭子,卻鐫刻著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記載著一段震撼人心的歷史。
步入亭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上方的“革命紀念亭”五個大字,乃王直將軍於2003年7月親筆所書。下方是兩塊並排而立的石碑,一塊是“蓮塘裡革命基點村蒙難群眾紀念碑”,碑文記述了駭人聽聞的“蓮塘慘案”;另一塊是“抗日名將廖海濤紀念碑”,上面刻著廖海濤的革命簡歷。
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在雙髻山一帶堅持鬥爭的紅軍游擊隊,緊緊依靠基點村群眾,沉重地打擊了地方勢力。於是,當地土豪劣紳勾結國民黨軍隊,對基點村人民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妄圖斷絕游擊隊與群眾的聯絡。1936年8月,敵人包圍了大嶺下和蓮塘裡,以搜捕游擊隊為藉口,大肆搶劫財物,抓捕革命群眾,嚴刑拷問游擊隊的下落。敵人還在村裡放火燒房,屠殺群眾42人,殺絕了18戶38人,樑、聶兩姓全被殺光。其中,殺死六七十歲的老人7名,年輕夫婦9對。村民卓壽能在雙腳被敵人用鐵線扎斷後被害;吳洪耀被刺刀穿透胸膛直插樹上,連刺刀也彎了;孕婦何九妹被刺刀扎腹;就連出生僅96天的嬰兒,也被敵人用刺刀活活刺死!面對敵人的屠刀和槍口,地下黨員吳洲上、聶彩梅帶頭高喊“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等口號,群眾一齊高呼,氣急敗壞的敵軍官下令用機槍掃射,群眾紛紛倒在血泊之中……
看著這些血淚斑斑的文字,內心無比震撼!敵人如此血腥殘暴,英勇的蓮塘人民卻始終堅貞不屈,無一人求饒。這是一種怎樣的信念和力量?是蘇區百姓對共產黨堅定不移的信念、對紅軍血濃於水的樸素情感!正因如此,閩西老區二十年紅旗不倒,革命精神代代傳承。
溪口這片紅色的土地,孕育了無數英雄兒女,開國中將羅舜初、少將邱相田、抗日英雄廖海濤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1909年,廖海濤出生於溪口大嶺下村。1929年5月,年輕的廖海濤領導大洋壩一帶農民暴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歷任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區蘇維埃政府副主席,中共代英縣委副書記、縣蘇維埃主席。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他留在閩西蘇區,領導上杭蘇區軍民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廖海濤率部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抗日。1941年11月27日深夜,日軍發動大“掃蕩”,廖海濤部與敵展開激戰。他在腹部中彈後,仍手捂傷口繼續指揮部隊擊退敵人進攻。終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時年32歲。
這是一座特殊的民居,名“鴛鴦樓”。此樓位於溪口大洋壩村,建於清代,面積約500平方米。主建築為土木結構,穿鬥式木構架,歇山頂,灰瓦屋面。原本左右各有一樓,相偎相伴,仿若鴛鴦,故而得名。它的特殊之處不僅於此,更在於它的紅色印記。“鴛鴦樓”本是村民羅樹勳的家,1930年,上杭縣蘇維埃交通站大洋壩分站設立於此。從此,這裡便成了遞送情報、運送物資、護送中央蘇區幹部的紅色交通站。
一次,緊急物資運送到交通站,站長陳壽傳連夜組織挑夫翻越均和墟千擔嶺。因負荷過重,陳壽傳的小腿骨被壓裂。他在路邊採了把草藥,用竹片夾在傷腿上,用山藤綁緊。傷口一路滲血,但他強忍疼痛,咬牙堅持將物資安全送到下一站。又一次,虎崗的民團趁夜潛入大洋壩,直奔鴛鴦樓。危急時刻,陳壽傳迅速將革命同志從後門送進谷船,隱於附近的茅草洲中,躲過了敵人的搜捕。
在蘇區,像鴛鴦樓這樣的紅色交通站還有許多,像陳壽傳這樣的交通員不可計數。蘇區人民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運送物資,掩護紅軍幹部。為了革命的勝利,他們不畏犧牲,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這樣一種精神,這樣一種擔當,怎不讓人油然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