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他的到來讓丘吉爾感到莫名其妙,遠方的斯大林內心也在猜測,而這一切只有赫斯內心清楚,這一趟英國之行讓世界格局發生了改變。

希特勒已經對英國狂轟濫炸一年之餘,但依然沒有佔領英國,反而引起英國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加上希特勒習慣了“閃電戰”,對於英國的“海獅計劃”已經破滅了,前往依舊還有蘇聯,此時的希特勒已經想著用閃電戰去對付蘇聯,想著能夠回頭收拾英國,為此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羅沙”計劃。

此時牽動三方(英國、蘇聯、德國)的人出現了,赫斯獨自一人前往英國,而赫斯是希特勒的幕僚之一。

赫斯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

如果說希特勒是德國的領袖,那麼赫斯就是納粹黨的支撐者,被稱為副領袖也不為過。在赫斯身上有著納粹黨身上的特點,對希特勒極為崇拜,同時還想著如何能夠讓希特勒快速佔領世界,除此之外有時還會研究希特勒的內心活動,也因為此舉讓赫斯明白了希特勒現在的內心所想。

希臘戰役的勝利只是一場慘勝,此時的英國又難以快速佔領,希特勒從內心而言對英國是欽佩的,想要同英國和好,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和兵力去收拾蘇聯,而赫斯出使英國就顯得恰當好處。

其實赫斯前往英國連希特勒都不知道。在赫斯身上有幾個明顯的納粹標籤。

1、自信和自負只是一線之隔,而赫斯屬於後者;

2、始終認為自己能夠佔據主動權,在同英國談判時,認為自己的到來已經是最大的誠意;

3、自認為是“人道使命”,為了和平而做出了巨大貢獻。

如何前往英國?對於一個極其自負的人而言,必然要選擇能夠驚訝他人的方式,選擇用跳傘的方式進入英國,而跳傘的地點就顯得極其重要。

在赫斯內心有一個特別相見的人,如何能夠讓丘吉爾相信自己是過來“合作”的?就必須選擇一個瞭解自己的人,並且還能夠快速接近英王,漢密爾頓就成為了最合適的人選。

在漢密爾頓身上滿足這三個條件。

其一:同赫斯顧問的兒子相識,可以透過此渠道快速拉近距離;

其二:漢密爾頓在皇家擔任要職,負責皇室的司務;

其三:此人基本上每晚都可能同英王進餐,還會說一些貼心的話。

基於這三點就足夠讓赫斯前往英國,其目的更是明確,想要讓英國和德國站在一起,能夠參加反蘇戰役,幫助希特勒走出當下的困境。

同漢密爾頓公爵會晤

赫斯的自負無處不在,乘坐飛機而來,在距離漢密爾頓12英里的地方選擇跳傘,這樣就能夠直接見到漢密爾頓,同時還能夠表達自己的誠意,如果單純距離來看,赫斯的自負之心如此明顯。

赫斯基於對德國未來取得勝利的決心,相信英王明確當下局勢,並且能夠以內閣大臣的身份來招待他,能夠同他一起坐下來談成這次合作,但英國並不是這樣想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70多年,德國人的“納粹”精神在現在看來是狂熱,這種狂熱在赫斯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前幾次赫斯同英國人溝通之時,不斷地說著希特勒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全人類考慮,而在英國進行的轟炸是因為英國所造成的,如果英國現在還不清楚局勢,最後的結局必然是失敗。

在自我辯解完成之後,赫斯緊接著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這部分要求在今天看來相當過分,但在赫斯看來屬於理所應當。在各種要求中有一點是“英國允許德國在歐洲的自由行動,而德國可以允許英國在“英國內完全自由”,除此之外還需要承認德國殖民地的合法利益,再者必須同意大利進行合作。

大哥有利不會拋棄小弟,希特勒在這一點上做得比美國好。

此時的赫斯依舊認為自己所說的極具道理,並且英國現在的局勢並不是特別好,唯一能走的路就是向德國屈服,這種屈服並不是顏面俱失的屈服,而是有體面地屈服。這次談判直到5月14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赫斯在這一天態度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從帶有傲氣的談判到狂傲的自訴,表明英國再不答應他的條件,戰爭的後果是可怕的,而他的到來是給英國送來了福音,如果英國拒絕他,那就是拒絕了“自由”的機會,而希特勒也有藉口將英國滅國。

丘吉爾的考慮

丘吉爾其實是在1941年5月11日已經得到了赫斯到來英國的訊息,只不過因為是週六日,丘吉爾很注重工作日和休息日之間的區別,哪怕是赫斯到來英國,都表現出一副等待週一在解決的態度。

其實現在的英國也是暗潮湧動,大致分為兩個派別,一部分為前慕尼黑分子,對於英國的經濟有著極大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英國的內閣,這部分人唯利是圖,總想著能夠在戰爭中獲取利益,當然這部分親德為主。

另一部分人就是抗拒德國,從內心討厭希特勒,哪怕是和德國抗爭到底也在所不惜,再者也因為德國的要求有些過分。

德國所謂的“和平”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的前提是英國應該聽命於德國,再者後期英國和德國在進攻蘇聯後,後期的條件還會不斷增加,丘吉爾不同意其條件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因為丘吉爾不喜歡德國,如果簽訂合約,德國希望丘吉爾能夠離職,並且換一個能夠同德國緊密合作的人上臺。

赫斯來到英國已經有一段時日了,外界風風雨雨不斷,英國政府對赫斯的態度卻有一些模稜兩可,其他國家對赫斯的到來有一定的猜測,並且有一些焦慮不安,但英國的一言不發是不是已經答應德國的要求,當這些訊息漫天飛舞之時,英國政府並沒有選擇闢謠。

其實從今天來看,英國的態度可以理解,模稜兩可的態度可以讓希特勒抱有一定的希望,未來不會出現分兵作戰的情況,這樣就可以讓希特里有一定的機率去冒險,這時英國就有機會進行反擊,各自有各自的算盤,只能說各懷鬼胎。

在6月中旬的時候,丘吉爾已經認為德國進攻蘇聯的日子已經逼近,此時的丘吉爾同羅斯福也交換了意見,認為未來如果德蘇發生戰爭,兩國要給蘇聯提供一定的幫助,如果從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蘇聯的工業能力也是英國想要的獲取的。

丘吉爾的“禮物”

丘吉爾希望德國和蘇聯開戰,當德國的軍隊在蘇聯邊界集結時,丘吉爾欣喜若狂,因為只有兩者發生了戰鬥,英國才能夠獲取最大的利益,再者在蘇德戰役當中,英國也可以從容選擇強大的盟友,這也是丘吉爾強烈希望蘇聯和德國開戰的原因所在。

時間在6月22日凌晨3點左右,德國進攻了蘇聯,當進攻的訊息傳到英國時是在4點,但丘吉爾得到訊息是在早晨8點,因為丘吉爾有一個規矩,除非德國進攻英國,不然不允許在8點之前叫醒他。

這一天,德國的進攻是對丘吉爾最好的禮物,而這一天裡從早晨9點開始,英國廣播電臺都在廣播他的演說,大概意思是未來攜手努力,如果我們有一息尚存,我們就可以打擊敵人。

此時的丘吉爾表現出他強大的分度,其實丘吉爾已經有多半年處於灰暗時期,特別是1941年的上半年當中,英國可以說是內外交困。

德國進攻蘇聯,給英國帶來的影響有多大?可從邁克爾·富特的語言可看出:“在這場戰役當中,英國作任何決定都難免失敗,在6月22日之前,英國的勝利是夢想,但在這一天之後,英國的勝利已經是在預料之內”。

在7月12日,英國同蘇聯簽訂了統一對德抗戰的協議,並且在協議當中說明兩者之間會互相協作,提供一切可用於抗戰的資源,兩國之間的道路雖然走的比較曲折,但至少在利益的前提下,兩者走到了一起。

蘇聯進入戰場,對世界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赫斯進入英國的“謎團”也解開了,希特勒的陰謀也失敗了,在這件事情當中,只能說丘吉爾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選擇,不喜歡蘇聯,討厭德國,但在討厭和不喜歡之間,丘吉爾遵從利益的角度,選擇了蘇聯,同樣也挽救了英國。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萬曆帝屍骨被檢測,卻發現了神秘物質,考古專家:他吸食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