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604年,隋文帝病危,太子楊廣一邊伺疾,一邊代理朝政,一切被打理得井井有條。

7月13日晚上,病榻中的隋文帝突然收到一封密函,信上的內容讓他震怒,自己還沒駕崩,太子和宰相就已經在準備後事。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這份密函的性質,等同謀逆。

這時,愛妃陳氏面帶淚痕,走進寢殿向他哭訴,太子企圖非禮。

這兩件事加在一起,隋文帝在御榻上,氣得拍打床板大罵楊廣,隨後緊急召見柳述和元巖,意圖改立嫡長子楊勇。

此時朝局明朗,國家早就牢牢掌握在楊廣手中,想要臨時換儲君,難於上青天。

接到線報後的太子,立刻調動東宮護衛進駐仁壽宮,控制宮禁,截住了隋文帝的密詔。

在穩住局勢後,楊廣將侍寢宮人盡數趕出,單留隋文帝一人。

他獨自入內覲見,只不過,寢殿裡究竟發生了什麼,沒人知道。

被後人知道的,就是不久後,仁壽宮傳出噩耗,至於隋文帝是怎麼死的,自此成了一樁千古奇案。

而太子楊廣順利承襲帝位,定年號為大業,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皇帝生涯。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壽宮變”。

作為主角,楊廣的口碑極差,向來被文人騷客口誅筆伐。

弒父殺兄、荒淫無道、驕奢暴虐,是楊廣撕不下的標籤。

尤其在後世“貞觀之治”的映襯下,隋煬帝就更被塑造成了十惡不赦的形象。

但是,楊廣這個君王,就真的被擺在應有的位置上了嗎?

作為皇室中的老二,楊廣天生就註定與當皇帝無緣,因為在立儲這件事情上,按照老祖宗的規矩,向來是立長不立幼。

事實證明,楊廣有真本事。

當太子楊勇還在都城養尊處優時,楊廣年紀輕輕就隨隊出征,出生入死,威名都是打出來的。

開皇九年,年僅20歲的楊廣帶兵20萬,一口氣南下滅掉了陳國,順便俘虜了陳後主,幫他老爹統一了中國;

開皇十一年,南方有變,又是楊廣,被任命為揚州大總管,花了十年的工夫,把江南治理得井井有條,威望日盛。

除了這些,楊廣還參與北伐過突厥,擊敗了那個當時號稱亞洲大陸上最強的軍隊。

有這樣的戰功和政績加持,楊廣的威望早就蓋過了他的長兄,被立為儲君,是遲早的事。

最終,憑藉出色的政績和百官的擁戴,楊勇被廢黜,這位年輕的政治家成功上位。

單憑這一點,楊廣本身實力毋庸置疑,由此可見,後世那些所謂的陰謀論,極有可能是在扯淡抹黑。

在隋書上,對隋煬帝的評價是這樣的,“好學,善屬文,深沉嚴重,朝野屬望”。

這也就代表著,楊廣的能力,其實足以治理好一個國家,至少比他那個廢柴哥哥強。

登上皇位後的楊廣,才35歲,正是個懷揣雄心壯志的大好年紀。

這位年輕的皇帝有個夢想,那就是決心超越他老子。

懷著這樣的抱負,隋煬帝準備在自己的時代大展身手。

這裡順帶提一句,這位剛登基的新帝,有兩個人生偶像,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漢武帝。

於是,屬於隋煬帝的時代,就此到來。

本來,楊廣老老實實做個守成之主,靠著吃老本,就能吃出一個太平盛世,畢竟,他老子在開皇之治摳出來的老本,夠他垂拱而治老長時間。

當然,一開始,楊廣也是這麼幹的。

首先,他不但廢除了他老子在位時的苛政,廣施仁政,還普免錢糧稅收,一改他老子摳到骨子裡的做派,讓利於民,老百姓樂了;

然後,他又大搞科舉,建進士科,恢復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削奪了士族權勢,給足平民機會,只要你有才就能上位,這下子,讀書人也樂了。

做完這幾件大事的楊廣,在天下人心目中,瞬間攀升到在世聖主的高度。

在他即位後的五年裡,隋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與此同時,東都洛陽的修建、還有京杭大運河的開鑿,這兩項民生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國勢達到了頂峰。

如果在當時,隋煬帝肯就此收手,安享萬民歌功頌德,那恐怕,往後歲月也就沒李世民亮相的機會了。

只不過,當隋朝開始穩中有序地發展時,楊廣決心一展巨集圖的野心也跟著膨脹了。

大業五年年末,隋煬帝宣佈了一個重大決定,發兵遼東,親征高麗。

如果說,在登基後,西巡吐蕃,打通絲綢之路,是利國安民的長久打算,那麼討伐高麗,純粹是帝王的虛榮心作祟,簡單一句話,就是腦子進水。

彼時的高麗,山高水遠,即便啃下來了,也是雞肋,所以,出兵征伐,勞民傷財不說,還吃力不討好。

據史書記載,為了攻打高麗,所徵用的民工,甚至超過了比大業前五年修建工程徵用人數總和,動員的民力過百萬,這麼做,已經在動搖國本。

更要命的是,隋煬帝居然還吃了敗仗,數十萬將士浩浩蕩蕩,直搗平壤,最終的結果卻是全軍覆沒,史書上說,僅剩幾千人灰溜溜地往回撤。

吃了敗仗,隋煬帝很生氣,這明顯與他長久塑造的文治武功的形象,極度不符。

於是,失去理智的他決定繼續發兵,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這場出征高麗的戲碼,前前後後加起來做了三次,以慘淡收尾。

最終,隋煬帝算是保住了面子,但江山就開始不穩了。

連年的征戰,再加上開鑿大運河、修建洛陽這樣的大工程,錢糧消耗嚴重,民生凋敝,老百姓早就吃不消了。

就在第三次出征高麗,班師回朝的時候,隋朝徹底垮了,舉國上下狼煙四起,就連歲末正常的進貢也被擱置。

就這樣,走向巔峰的隋朝,又被他的締造者,親手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最後,像鴕鳥一樣躲回揚州的隋煬帝,被御林軍堵在御帳中,一生的巨集圖偉業就此斷送在一條白綾上。

只留下死後的千古罵名,被史學家當做談資,實在讓人唏噓。

講道理,單論政績,楊廣是個被嚴重低估的皇帝。

甚至比起李世民這個“天可汗”,也不落下風。

在近代,史學家在研究隋煬帝這個人時,意外發現,這個君王,本身就是個傳奇。

他開鑿了世界上最長的大運河,利在萬世;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廢除“十惡”罪的皇帝,在當時算是壯舉;

他西巡張掖,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在到達張掖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臣”前來朝見。

這些大大小小的變革舉措,統統是在十四年內扎堆完成,累人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要說在閒暇時光,隋煬帝還能荒淫享樂,恐怕到最後,他不是累死在溫柔鄉,就是過勞死在案牘上了吧。

由此可見,楊廣是個具有戰略性眼光的君王,關於他荒淫好色這一點,顯然立不住腳。

其實,楊廣的致命點在於,李世民是一件一件地做好事,而他是一股腦地集中做好事,也就是所謂的急功近利。

像修運河、修東都、東征西巡這樣的大事,要在短短十年內完成,哪怕老子留下的家底再殷實,也會被榨乾。

▲隋朝大運河簡圖

一將功成萬骨枯,如果說,隋煬帝的大刀闊斧成功了,那他就是秦皇漢武。

但他輸了,敗在了他的驕傲上,最終輸得一塌糊塗,是他的不惜民力和急於求成害了他。

說句實在話,如果一個君王不考慮百姓疾苦,那覆滅是遲早的事,就像有句老話說的那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於是,當隋煬帝還在做著“萬邦來朝”的美夢時,就被一手扶持起的文武百官,用一條白綾勒死;

李世民卻成功地造就了“貞觀之治”的盛唐,真正實現了萬國頂禮。

歷史只重視真相,不看結果。

在我看來,所謂的荒淫無度之名,只不過是給李唐政權披上了合法的遮羞布。

所以,在編撰《隋書》時,史官為了上迎聖意,刻意醜化了隋煬帝的暴虐,卻對他的功績一筆帶過。

這也就導致後世對於隋煬帝這個人的評價,存在了偏頗;

元明時期,小說盛行,文人騷客為了追求更加極致的觀賞效果,對楊廣的二次加工更甚。

就這樣,隋煬帝的名頭越描越黑,至此淪落到與每個末代君主同等待遇,徹底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楊廣是昏君,不可否認的是,楊廣的罪在於當代,可他的功業卻利在千秋。

無論隋煬帝是否弒父淫妹,這都不再是重點,至少,殺兄這項罪名被坐實了,所以,他就要背上遺臭萬世的罵名。

但你再往後看,會發現,被尊為“天可汗”的李世民,上位方式跟楊廣大同小異,他的帝位也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殺兄軟禁父皇得來的,同樣沒有光彩可言。

可李世民懂得如何做好一個皇帝分內的事,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於是,他造出了一個貞觀盛世,安享後世的敬仰。

是與非,實在難以決斷。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歲時,楊廣率軍攻破陳國後,給陳後主定下的諡號為煬,意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

而在李淵繼位後,也下旨將他的諡號,改為了煬,徹底將他的惡名蓋棺定論。

這也就導致了,後世只知一個荒淫享樂的隋煬帝,不識那個曾經胸懷雄心的年輕帝王。

至少,我們這些普通人也能從隋煬帝身上,得到教訓。

那就是一口吃不成胖子,世間的事該一步一步來,掂量好自己的分量,量力而行,才能活出自己。

這大概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吧。

文:Chen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特務徐恩曾被廢,為何很高興?“比起那兩個人,我下場算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