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十年,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南北榜案”。
那一年,作為大儒的劉三吾主持科舉會試,錄取了50多名進士。榜單公佈後,北方考生髮現這五十多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無一人上榜。
北方考生認為這是主考官劉三吾在徇私舞弊,搞地域歧視,大家紛紛串聯,甚至在官員上朝路上攔轎喊冤。
事情越鬧越大,很快就傳到皇帝朱元璋的耳朵裡。
為了平息輿論,也給北方士人一個交代,朱元璋下令成立專案組嚴查,並讓上一屆狀元張信和這一屆狀元陳䢿一起重新閱卷,從落榜士人中再錄取一些北方考生。
然而,這次調查結果卻讓朱元璋瞠目結舌,調查組經過詳細調查後認為,北方考生水平的確不如南方考生,有的試卷甚至“文理不通”,劉三吾主持的錄取結果沒有任何問題。
調查組的結論一出來,北方考生義憤填膺,在朝的許多北方籍官員也對此不滿,要求再次選派官員,對考卷進行公平復核。
作為明帝國規格最高的官員選拔考試,竟破天荒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而且兩次閱卷均是同一結果。
朱元璋大怒,下詔處死新科狀元陳䢿、複查試卷的上屆狀元張信,負責考試的官員也被全部斬首棄市,85歲的主考官劉三吾,因聲名在外,且年事已高,改判充軍。
在殺了兩任狀元和一批考官之後,朱元璋宣佈此次考試成績作廢。同年五月,朱元璋重新進行會試,親自閱卷,並將全部61個錄取名額全都給了北方考生。
此案後,明朝科舉就分為南榜和北榜,南北考生分卷考試,各自錄取,確保不會再出現洪武三十年的“一邊倒”情況。
南北分卷的餘波,甚至影響到了如今的高考。高考不但南北分卷,而且各省出題,分省錄取。
許多人感嘆說,北京考生上清華北大要比偏遠省份的考生容易太多,人家不但考生少名額多,而且試卷也不一樣,偏遠人口大省的考生只能拿書山題海去拼!
北方考生的這份“容易”,是用明初兩屆狀元的人頭和鮮血換來的,但這對其他考生卻並不公平。
不過,朱元璋要的不是公平,他當然知道南方考生要優於北方,往年曆次科舉的錄取名額,也都是南多北少。
這位皇帝之所以大開殺戒,踐踏公平,是因為在他眼中,有著比公平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政治。
當時明朝建立不久,元朝還在漠北、遼東、西北等地仍然保留強大軍隊,僅在朱元璋執政時期,元朝殘餘勢力就對明朝北境進行了十次大規模侵擾。
更讓人憂心的是,由於元朝統治近百年,北方百姓對元朝有故國情結,不少讀書人以元朝遺民自居,對明朝的向心力並不強。
如果任由北方人對明朝中央政府離心離德,萬一元軍隊再捲土重來,朱元璋可能連龍椅都坐不穩。因此,如何籠絡北方士人的人心,是朱元璋的政治大事。
籠絡農民,減稅減賦;籠絡士人,開科取士。可是,劉三吾和張信這些書呆子卻不知體察聖意,在朱元璋下令複核考卷後仍然沒有錄取哪怕一名北方考生。
於是,朱元璋只好親自出題,將61個名額全部給了北方考生,還順帶砍了兩屆狀元的腦袋,用以堵住北方考生的嘴。
什麼是講政治?顧大局,識大體,為大家才是講政治,講公平那是考官和法官的事,跟政客和官僚無關。
政治不是法律,法律要公平,但政治卻只看利弊。有利弊,就有妥協和交易,就要搞平衡,和稀泥。
於是,追求公平的考官充軍,堅持原則的狀元處斬,反倒是文理不通的北方學渣笑到了最後!
這個結果,很不公平,但卻很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