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佔領瀋陽,中國軍隊奉行了不抵抗命令,放棄了東北,全國民眾群情激奮,一致譴責東北軍的不抵抗行為。就在這時一首《哀瀋陽》的詩傳遍了全國,詩詞其一【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其二【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這首詩的作者叫馬君武,,

憑藉這首詩馬君武一夜出名。馬君武1881年7月17日,出生於廣西桂林恭城縣,是中國近代獲得德國工業學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廣西大學的建立人和首任校長,孫中山總統府秘書,段祺瑞內閣司法總長,教育總長等職。

馬君武九歲喪父,母親靠著為人家做些針線活供他讀書,好考取一個功名。可是後來清朝廢除了科舉,不得已馬君武轉讀英語,算學。千里迢迢從桂林到廣州求學,攻讀法文。因為生活拮据,經常餓著肚子在路燈下讀書,就在他勒緊褲帶讀書時,因一次邂逅開啟了他的初戀。

廣州有一所美國人開設的柔濟醫院,醫院裡的福音堂新進來了一位新派女性,宣講新學、點評時政。求知慾極強的馬君武,擠出時間去聽了演講。演講的女子名叫張竹君,此女子非等閒之輩,被稱之為“女中梁啟超”、“辛亥女傑。”張竹君就讀於夏葛醫學院,畢業後由家裡資助開了一家診所。由於他在醫院福音堂評論時政,提倡新學,吸引了一批熱血青年。

馬君武也被她新鮮的論點和演講口才吸引住了,頓生愛慕之情。可是張竹君對封建夫權至上的婚姻極其反感,抱定獨身主義,後來禁不住好友盧少岐苦苦地追求,答應了盧少岐的求婚。自從結識了張竹君以後,每天都去福音堂聽她演講,張竹君也從來沒有因為他是一個窮學生而有一絲的輕視,反而對這個即通外文又精通國學,刻苦好學的窮學生很有好感,主動與他交談。馬君武受寵若驚,向她表白愛慕之情,可是張竹君以已有婚約,婉言拒絕了,二人只能以普通朋友相處。由於二人頻繁相見引起了盧少岐的不滿,視馬為情敵,弄得張竹君在中間兩邊為難。後來盧少岐留學日本,馬君武一見情敵已走,便又寫信追求張竹君,但仍然被拒絕了,初涉情海的馬君武受到了打擊,無心讀書離開廣州,追誰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

在他為革命四處奔走時,仍對張竹君念念不忘,第一次為《新民叢報》撰稿時,寫了一篇《張竹君傳》,此後二人再未聯絡。後來張竹君與盧少岐也解除了婚約,最終還是獨身一人一直到終老。

馬君武后來考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應用化學系,並獲得工費,由於國內還有老母親要贍養,學習之餘他就為《新民叢報》撰文,以圖多賺些稿費,哪知主持報紙的梁啟超得罪了捐款人,一時經費緊張,經常拖欠稿費,馬君武一氣之下不寫了,這可急壞了梁啟超,為了騙取馬的稿子,梁啟超就導演了一出“美人計。”

梁啟超有一位同學叫羅孝高,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名中國畢業生,梁啟超就叫他署名“羽衣女士”在《新民叢報》上發表詩歌,小說、譯註等文章,羅孝高的文筆也是非常好,文字流暢,才華斐然,梁啟超還以主編的身份編造了“羽衣女士”的簡歷,什麼“才貌雙全,學貫中西,現在香港教書,今後願成為本報的特約撰稿”等等。很快就引起馬君武的注意,一天,他遇見羅孝高,寒暄過後就打聽起了“羽衣女士”,羅孝高就按著事先編好了的臺詞,一通吹噓。“羽衣女士”的文才馬君武已經在報上拜讀了,就問羅孝高此人的相貌,羅孝高道:“此女貌美如花,簡直就是當今的西施。”

馬半信半疑地說你見過她嗎,羅孝高哈哈大笑道:‘她是我的表妹,我還能沒見過。’馬君武還是有的懷疑,羅孝高就說“表妹不久就來日本留學,到時候你見了就知道漂亮不漂亮了。”馬君武一聽“羽衣女士”要來日本,就懇求羅孝高為他引薦,羅說他表妹為人清高,一般的凡夫俗子她是不會見的,即使是偶然想見也會不予理睬的,此時的馬君武已經完全地進入了圈套,急忙詢問如何可以接近她,羅孝高見馬君武已經上鉤,便道你在《新民叢報》上多發一些文章,詩詞。她以前看過你的文章,很佩服你的才華,馬君武不知是計,便一口答應。第二天馬君武就寫了一篇讚美“羽衣女士”才華的文章,要求梁啟超刊登在《新民叢報》上,刊登後馬上就得到了“羽衣女士”的迴應,馬君武欣喜萬分,

他詩興大發,一篇篇詩詞、文章不計稿酬地發在《新民叢報》上了,羅孝高也以“羽衣女士”的署名在報上發表文章。幾個月過去了,馬君武白白地為《新民叢報》寫了那麼多詩文,卻一直等不到麗人的到來,於是追問羅孝高,羅孝高在馬君武一再逼問下,才陪著笑臉說出了實情,馬君武聽罷是憤怒之極,將羅孝高大罵一通,羅自知理虧只好陪著笑臉聽他罵夠了,然後自掏腰包請馬君武喝酒吃飯以表歉意。,梁啟超和羅孝高為騙稿子,玩弄馬君武的感情,實屬不道德,可是梁啟超卻不以為然,逢人便講,弄得人盡皆知。

三個人又都是朋友,馬君武也拿他兩沒有辦法,只能自己默默地嚥下苦果。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百年間,男性發型有6次變遷史,06年的“洗剪吹”至今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