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始皇是開創中華民族大一統格局的一代雄主。

兩千多年過去,圍繞在他身旁的話題從未停歇,“焚書坑儒”是證明他殘暴統治的典型例證,準確地講,“焚書”和“坑儒”雖然有一定邏輯聯絡,但也是間隔幾年的事情,秦始皇“焚書”很有戲劇性,圍繞在“焚書”背後的較量也精彩紛呈。

這些較量,有儒家與法家的治國思想之爭,有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利益格局之爭,有六國民眾對秦帝國新政的抵抗……多種較量交織在一起,在一場宮廷宴會上集中爆發。

1.宮廷宴會上的爭論。

公元前213年,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已經過去8年,秦帝國已經從戰亂中逐步恢復,國家法度逐漸完備,官員履任就職,錢幣、文字、度量衡逐步統一,前有未有的龐大帝國一片欣欣向榮。

這是平凡的一天,秦始皇召叢集臣宴飲,在悠揚的鐘鼓聲中,70多名“博士”按照慣例依次上前誦讀祝詞。博士是秦帝國為籠絡文化階層而設立的官職,宴會上的用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粉飾太平,本就是他們的工作。一位名叫周青臣的博士開始高聲誦讀祝詞,當他說道:秦帝國改分封制為郡縣制,老百姓都很高興,因為這樣就消除了戰爭隱患,可保萬世太平,功業遠在歷代帝王之上……

突然,一聲斷喝打斷了周青臣的祝詞,也打斷了君臣間的觥籌交錯。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個白鬚白髮的老人的身上,他的名字叫淳于越,是一位儒生,也是一位博士。淳于越並沒有緊張,他整理好衣衫,走上前向秦始皇深施一禮,說道:周青臣就是個粉飾太平的小人。秦帝國要想享萬世太平,必須對宗室子弟實行分封制。商朝、周朝依賴分封制,都享有近千年的國運,秦帝國實行郡縣制,一旦發生叛亂,沒有宗室子弟封地的屏護,要靠誰來保護江山社稷?

2.反常的宴會進諫。

如果只是個普通人,突然聽到肉麻的奉承,內心難免有些不舒服,起而進言也可以理解。

但是淳于越身份特殊,他是“博士”,參加宴會、誦讀祝詞本就是他的職責所在,耳朵對奉承的話早已經起了繭子。這次的反應卻如此激烈,不顧禮儀直接起身進諫,因為什麼?

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幾個推斷:

第一,激起淳于越憤怒的,不在於誇讚秦始皇,而在於誇讚郡縣制。

第二,郡縣制觸犯了一些階層的利益,包括淳于越所在的儒家。

第三,實行分封制,是有利於儒家生存發展的,起碼當時是這樣。

淳于越是個倔強的人,我們相信他仗義執言的時候,心中湧起的是捨身取義的家國情懷。但是,家國情懷並不能超越個人身份地位和所處時空的侷限性。

3.郡縣制和分封制孰優孰劣?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位於夏、商、週三朝之後的第四個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郡縣制的王朝。

分封制是典型的封建制度,天子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為諸侯;諸侯在封地內,把土地分封給子弟和家臣,這樣一級一級封下去,大小諸侯父死子繼、世代相傳,在自己的封地內可以自行徵稅、任命官吏,甚至有自己的軍隊。

而秦朝實行的郡縣制則是把全國分成36個郡,郡內設定大大小小的縣,各個郡縣官員由中央統一任命考核,任職期滿後離職。

從現在的眼光看,無疑是郡縣制優於分封制,但是在當時的儒生看來,卻未必如此。

首先,儒家提倡“法先王”,越是久遠的人物、久遠的制度就捧得越高,分封制在夏、商、周都實行過,那當然是好的。

其次,秦朝的治國思想源於法家,韓非子、商鞅、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儒家在秦帝國的政權架構中,大多隻是裝點門面的虛職,要想有所作為,就要在這鐵板一塊的國家政權中尋找到紮根的縫隙。分封制讓每個封國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治理思想,儒家就有了生存空間。

最後,歷史是有慣性的,僅周朝就有八百年,加上夏朝、商朝,一千幾百年來都在實行分封制,突然就實行郡縣制了,想不通也是正常的。

4.秦朝捨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的道理。

分封制歷經夏商周三朝,已經是一套比較成熟的政治制度了,秦朝剛剛建立,為什麼不選擇已經被歷史證明有效的制度,而採用一種全新的郡縣制呢?

西周分封 漆畫

(1)前朝的教訓。

周朝800餘年,春秋加戰國,一共549年,也就是說,周朝八百年中,周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有名無實的虛位天子,並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

(2)秦國崛起,受惠於郡縣制。

商鞅變法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在地方上變更分封制為郡縣制。這一制度大大提升了秦國的基層統治力和資源汲取力,為吞併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3)無宗室可封。

秦國的贏姓宗族人丁不旺,秦始皇的兄弟長輩,可以冊封的男丁不過20餘人,秦始皇最大的兒子扶蘇也只有20歲左右。這樣少的皇室分封出去,都城豈不是為之一空?況且這些人在秦朝的統一戰爭中並沒有立下顯著功勳,反而是大臣武將功勳卓著。封宗室就不能不封大臣,封大臣又是禍患之源,只能另尋他路,在全國實行郡縣制也就成了最優解。

5.是結局,也是開始。

這場爭論的結局,在丞相李斯的進諫中一錘定音:除博士的藏書外,民間除關於醫學、種樹和巫蠱之術的書,都要集中焚燬。

這場“焚書”的目的:一是打擊法家以外,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維護法家的權威和正統地位。二是壓制民間對秦朝新政的抵制情緒。三是維護秦朝正統地位,以秦國所記錄的歷史為依據,最大限度減少民間的思維混亂。

目的真的達到了麼?

一切爭論彷彿都隨著“焚書”令而終結,較量的大幕也彷彿隨著“焚書”令而徐徐拉開。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西晉八王之亂的來龍去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