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在大沽口戰敗,清軍將領僧格林沁帶領八旗騎兵7000餘人,步兵一萬多人退守到八里橋一帶。8月24日,數千英法聯軍士兵佔領了天津。隨後咸豐皇帝派人去天津談判,希望英法聯軍撤軍。9月7日,談判破裂,英法聯軍決定進犯北京城。
面對氣勢洶洶的英法聯軍,咸豐皇帝顯得很猶豫,到底走不走,是堅守城池,還是外出躲避戰禍。
僧格林沁也不敢怠慢,他集結了3萬多的騎兵,其中蒙古騎兵2萬,滿族騎兵一萬有餘。而英法聯軍雖然得到了後續的增援,那也只有8000餘人。數量上清軍佔據絕對優勢,加上英法軍隊對於地形不熟悉,理論上還是可以一戰的。
最終,咸豐皇帝派僧格林沁為大將,勝寶為副將,率蒙古和滿族鐵騎和精銳步兵3萬餘人,列陣達5公里,威風凜凜,看起來勢不可擋。
聲勢加氣勢加信心,再加上很多士兵沒有見過英法聯軍的槍炮,有一點盲目自信。導致了這些清軍騎兵有了底氣。
清軍大將僧格林沁所制定的戰術是先以蒙古馬隊和正黃旗滿洲騎兵為先鋒,利用騎兵的速度先擊敗英法聯軍前鋒部隊,再以清軍其餘步騎兵從兩翼包抄,與蒙古馬隊一起將英法聯軍圍而殲之。對此,咸豐囑託僧格林沁:“軍情變幻靡常,總在出奇制勝。”
9月21日,戰鬥打響。像計劃中一樣,清軍鐵騎從正面發動了對英法聯軍的突擊。在兩翼,清軍則利用數量優勢,對英法聯軍的陣地進行了包抄。一時間殺聲震天,塵土飛揚,硝煙瀰漫。
結果就是,在英法聯軍看起來,清軍這樣的陣勢,和自殺式衝鋒差不多。雖有部分騎兵衝到了法軍的陣地前,但是肉搏戰,清軍居然也不佔上風。結果僧格林沁一看不妙,溜之大吉,清軍大部也隨之潰敗。一場大戰下來,戰場的屍體就有1200多具,後來清軍總計3000多人死傷。而英法聯軍戰死的是個位數,受傷的是幾十人。
八里橋之戰,清軍的表現還算勇敢。但是過於盲目樂觀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清軍在不清楚對手野戰實力的情況下,勇猛有餘,機智不足,顯得太魯莽了。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咸豐皇帝西逃,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併火燒了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