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歷史滾滾車輪碾壓過後,不盡滾滾而來的英雄人物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歷史長河之中,無數能人志士、賢臣良將,在歷史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史家丹青中留下屬於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歷史人物,尤其是廣為流傳的賢臣良將們,有時候會因為經過民間的傳頌而變得愈發的神祕,同時因為時代的變化,他們有的人則被無限擴大,直至到達了神化的境界。今天介紹盤點的這五位名人就被嚴重高估神話,他們個個家喻戶曉,其中一位還到達了“聖賢”的境界。

諸葛多智近似妖

這第一位被筆者盤點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提到諸葛亮,不少人第一時間就會反應過來,他是蜀漢時期的宰相,留有《隆中對》、《出師表》等著作,他和劉備三顧茅廬、如魚得水的故事託中小學教材的福,幾乎家喻戶曉。

總而言之,諸葛亮的各種傳奇故事 ,都讓中國無數若干的百姓們牢記在心,時常感動不已,他的名聲實在是太響了,以至於就連成都的名勝景點都變成了武侯祠(本來應該是劉備廟的),諸葛亮更因為忠義美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被列為了武廟名將。

然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完全脫離了現實,他不但被塑造成了時代的楷模(這一點其實沒什麼問題,“悠悠蒼天 何薄於我”的名言警句令人眼眶溼潤),其神機妙算的程度令人瞠目結舌,簡直就是超智慧的人物存在。雖然正史裡面的諸葛亮確確實實是名臣名將,但過於修飾就難免脫離了現實。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並沒有像《三國演義》小說中演繹的那麼神祕,正如那句著名的評價:“諸葛多智近似妖”。

諸葛亮並沒有像小說中所寫得那樣神機妙算、回回料敵於先,相反,在正史之中,諸葛亮他一直是一個謹小慎微之人。其神機妙算之程度皆為羅貫中所杜撰,因為作者的本意是扶劉貶曹,所以他才用各種手法移花接木將蜀漢陣營中的諸葛亮寫得足智多謀。

比如說諸葛亮剛出山的那會兒,為了向讀者展示諸葛亮的水平,馬上安排了火燒博望坡什麼的,然而這事兒明明是劉備乾的,有《三國志》為證明: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可能有人要質疑一波了:萬一劉備是用了諸葛亮的計策呢?那這難道不能算諸葛亮頭上嘛,也可能是先主劉備搶功勞對不對?但筆者不止在《先主傳》裡得到佐證,在《李典傳》裡也得到了佐證,這裡面更是細節滿滿,和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是沒有的:

《三國志·魏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再比如諸葛亮的另一傳奇——草船借箭。關於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很多人也是了然於胸,那麼這事兒真的假的呢?當然也是不實謠言,被羅貫中移花接木了——這事兒是孫權乾的。有《魏略》佐證: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不過這事兒在學術界也還有點疑問,因為《吳歷》曰:權乃自來,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但不管是哪種情況,有一點都是真的,草船借箭確實和諸葛亮沒關係。

所以和很多人猜測的一樣,諸葛亮的長處確實是在政治方面,而非帶兵打仗。單從諸葛亮他出祁山北伐的後期經歷就可以看出——晚期的歷次北伐都被魏軍挫敗,他不是敗於曹真之手、就是受挫於司馬懿、張郃之下,諸葛亮自己寫的出師表也深刻的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但是迫於形勢,只能不斷主動出擊:一來是為了報答先主劉備,二來也是一種自我保護轉守為攻的策略,畢竟難道要欲以一州之地,與擁有泰半天下之賊持久?

《後出師表》: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

因此雖然諸葛亮被誇大了許多,以至於達到了那種多智而近妖的水準,但實際上他憂國憂民的行動和主張倒也確實符合賢臣良將的標準。

驕矜狂傲不羈武聖

第二位被神話的賢臣良將自然就是關羽。關羽在民間號稱是武聖,講句實在話,多少有點名不副實,看看人家兵仙韓信,連百萬之師,攻必克,戰必取,也沒到達聖賢的水準啊。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是忠義的化身,他曾與劉備約為兄弟,在歸順曹操(降漢不降曹)後又轉投劉備(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日後的華容道走曹操,關羽幾乎都被羅貫中所神化,成為無數人朝思暮想的那位完美武將。

其實,真實歷史上的關二爺並沒有那麼完美。他本質上是一個驕矜狂傲的人,其實說好聽一點那叫不羈、傲上恤下,說難聽點就是缺乏大局觀、不懂得團結力量:先是露骨的問誰更強這種敏感問題,再拿著諸葛亮的私人信件到處給人看,馬超聽說了會怎麼想?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可別覺得這都是小毛病,後來關二爺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本來大好的局面硬生生因為他的性格,導致了後來的荊州失陷、麥城被擒。說關羽智謀不足很多人可能持相反意見,但在荊州之戰前夕,確實是他一手破壞了與東吳之間的聯盟,導致了後來的“東吳背刺”。

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樑、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成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

看到了吧,本來曹操都在議徙許都以避關羽之銳了,結果關羽就完蛋在素皆嫌羽輕己的驕矜狂傲不羈上面。

按照正史記載,實際上論功略,關羽不及陸遜、周瑜,論智謀,關羽也不如張遼、徐晃,這樣一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表現中等偏上的將軍(威震華夏雖然是真的,但之後的戰果等於沒有),按理來說是不配擁有武聖這個名號的。個人認為,關羽之所以被如此的神化,完全是後世百姓的傳頌,再加上《三國演義》的塑造,才讓他最終坐上了武聖的地位。

王師大將莫自勞,千軍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是南朝第一名將,看上去確實也是個賢臣良將,此人也是長期以來為史學家所稱讚。史籍記載,陳慶之一生毫無敗績,他曾以三千士兵擊敗了北魏的數十萬軍馬,這樣的戰績,簡直堪稱奇蹟。

先不說陳慶之是否擁有這麼高的戰績,且言能以數千士兵大敗敵軍數十萬軍馬,而且還能連下北魏幾十座城市,試問這是什麼樣的將軍可以做到?簡直就是人形高達。雖然赤壁之戰、淝水之戰也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但周瑜、謝石恐怕也沒有連奪幾十座城池的記錄。赤壁之戰後,周瑜還敗於曹仁之手,何況一個陳慶之。

陳慶之白袍戰神的稱號值得懷疑,他一生不敗的戰績是否為史學家所杜撰亦或是當時的政治宣傳,也未嘗不可。總而言之,陳慶之南朝第一戰神的稱號大概率是名不副實的。因為只要我們倒推一波,假設相信陳慶之的神話,不妨想一想陳慶之數千軍隊就能打敗幾萬、十幾萬、幾十萬大軍,如果梁武帝給他七萬軍隊、十萬軍隊,他豈非早就越過黃河,一口氣攻破長安、鄴城了?

為什麼不去這麼做?況且還有一條,陳慶之的數千白袍軍哪兒去了?

爾朱榮自追陳慶之,會嵩高水漲,慶之軍士死散略盡,乃削鬚髮為沙門,間行出汝陰,還建康,猶以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

看到了吧,一旦遇到爾朱榮主力部隊慶之軍士立刻就死散略盡,再細細看看“千軍萬馬避白袍”持續的時間,從頭到尾也不過方才個把月時間罷了。

當爾朱榮率領北魏軍事主力返回中原時,陳慶之很快就全軍覆滅,狼狽至極的(削鬚髮為沙門,間行出汝陰,還建康)逃回了江南。當然了,筆者並沒有完全就此否定陳慶之的賢臣良將身份,只是盤點他身上那被誇大的神將屬性,他後來在平定南方“侯景之亂”時期還是為國家做出來了突出貢獻的。

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

唐代被高估的賢臣良將就是薛仁貴。在小說中,薛仁貴幾乎可以說是唐朝版的陳慶之,他戰無不克,攻無不勝,曾經一口氣率軍擊敗了鐵勒。在民間,薛仁貴被奉為戰神,所謂“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等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那麼,真實歷史上的薛仁貴真得有那麼厲害?他是否有三箭定天山的能力?

真實歷史上的薛仁貴其實並不像小說中演繹的那樣神勇,相反,他卻是一位平常的將軍。薛仁貴勇猛過人,不過,這並不能說明他就沒有打過敗仗,在小說中,薛仁貴存在著很大的水分,其所立下的功勞有唐初將領張士貴、張寶相等的影子,他也是一個被誇大的歷史名將。

真實歷史上的張士貴也是一員名將,他並不是像小說中所寫得那樣卑鄙無恥,薛仁貴很多經歷,都有張士貴將軍的影子,故而,他戰神的稱號,也值得懷疑。

薛仁貴和很多在小說家筆下大放異彩的賢臣名將們一樣,之所以成為響赫赫的名人,是因為各種原因,在民間被傳得神乎其神,藝術加工的過程中將一些過於浮誇的事蹟移花接木。屬於被小說神化的賢臣良將,不過,不管如此,我們也應當尊重歷史,畢竟歷史上薛仁貴自己本身的功績那是無法被改變的。至於道聽途說來自民間話本小說當中的經歷,可以信之部分,也不可全信。

架海紫金樑,擎天博雲柱

至於明朝的大將袁崇煥也是一個被誇大許多的賢臣良將。袁崇煥被後世許多史學家吹噓成為了明朝的支柱,什麼架海紫金樑,擎天博雲柱的稱呼大帽子就往上直甩。甚至有人認為,袁崇煥若在,明朝是不會滅亡的。應該說,這明顯帶有嚴重誇張的意味。

很明顯,袁崇煥並非那麼神勇,他只能算作一個善守的將軍。袁崇煥很多的功勞都是藉助了他前輩孫承宗的方略,要不是孫承宗提前為他做好了防禦準備,袁崇煥是無法取得那麼多驕人成績的。當然了,圍繞袁崇煥還有一條繞不開的問題,這個問題也一直是古今中外爭論的焦點——所謂賢臣良將的袁崇煥本人心胸非常狹隘,是他一手製造了毛文龍的慘案。最後處死袁崇煥的時候,也確確實是大快人心——老百姓爭相食其肉。

而基本上現在是公認的崇禎之所以殺袁崇煥,理由是無比充分的——皇太極繞道蒙古進攻北京,已經以鐵的事實證明袁崇煥“五年平遼”的不可能,之前幾百萬的銀兩投入和毛文龍的人頭已經說明,袁崇煥絕對不可使用了。所以雖然賢臣良將袁崇煥在歷史裡面曾經扮演過抵抗後金的角色,但是最後的下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說他是架海紫金樑委實高估了。

總結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歷史滾滾車輪碾壓過後,不盡滾滾而來的英雄人物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廣為流傳的賢臣良將們,就算有時候確實因為經過民間的傳頌而變得愈發的神祕,被誇大直至到達了神化的境界也時有發生,但是他們確確實實也因為自己的能力而在歷史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史家丹青中留下屬於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看待歷史一定要客觀公正。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解密:溥儀為什麼不能殺?為何他能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