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一個叫沙丘平臺的地方去世: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這句話很簡略,但後代的歷史研究者卻產生了疑問:沙丘究竟在哪兒?有人認為沙丘應當處在沙漠當中,因此是在乾旱的地方,但和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的路線對不上。五十年代,學者考證出沙丘在現在的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這裡也正是趙國最有作為的君主趙武靈王遭遇政變,被圍困餓死的沙丘宮。
相傳早在商朝,紂王就在這裡大興土木,建造離宮別苑,並且設定了“酒池肉林”,令青年男女裸身追逐其中,與寵妃妲己日夜暢飲,通宵達旦。其荒淫行徑終於招來滅國之禍,西岐的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輔佐下誓師伐紂,彼時商朝主力軍在征討東夷,紂王不得已拼湊奴隸組成軍隊迎戰,在牧野之戰中大敗,商朝由此滅亡。
七百多年後,沙丘又見證了趙國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的隕落。趙武靈王名趙雍,是戰國時代趙國的第六位君主,透過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迅速成為當時的強國,所謂胡服騎射,就是軍隊捨棄高冠博帶、寬衣長袖的華夏傳統服飾,穿上北方匈奴、林胡等遊牧民族的衣短袖窄的服裝,並學習他們騎馬,和在馬背上射箭的技術,由此建立了中原第一支騎兵。趙武靈王的改革遭到保守派的反對,他不但在朝堂上駁斥了這些人,而且親自帶頭穿上胡服,練習騎射,新建立的騎兵不管是速度還是靈活性都遠遠超過傳統的步兵和戰車,趙國軍力因此崛起。趙國滅中山國,大敗林胡、婁煩,開疆擴土,一舉成為戰國時代的軍事強國。後來趙武靈王廢掉太子趙章,所以將王位禪讓給了趙何,也就是趙惠文王,自己自稱主父,也就是太上皇(王)的意思,由此引起了趙國的內亂。
趙武靈王雖然廢掉太子,卻心存愧疚,後來想立被廢的太子趙章為代王,治代郡,如果真的實現,趙國將分裂成兩個國家,這引起了趙國統治階層的權力鬥爭,惠文王和趙章各自擁兵,針鋒相對。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將惠文王和趙章招到自己駐蹕的沙丘,趙章趁機發動叛亂,意圖剷除惠文王,但忠於惠文王的大軍趕到,擊敗趙章,趙章退入沙丘宮,主父將其接納。後來大軍攻進沙丘宮中,誅殺趙章,但將領不敢把趙武靈王放出去,也不敢承擔弒君的罪名,於是把主父圍困在宮殿裡。趙武靈王在沙丘宮中沒有食物,只能以鳥雀為食,軍隊圍困長達三個月,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這也就是“沙丘之變”。
八十多年之後,沙丘之變再一次上演,主角換成了秦朝開國皇帝,也可以說是秦國最有作為的君主秦始皇。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途中身染重病,於是車駕來到附近的沙丘行宮,不久秦始皇就病死了。秦始皇死後身邊的宦官趙高便和皇子胡亥密謀奪取皇位,兩人夥同丞相李斯,秘不發喪,並買來大批鹹魚掩蓋遺體的臭味,再以秦始皇的名義釋出密詔,命令鎮守長城的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由此將胡亥扶上了皇位。
秦國和趙國同源同宗而且還是死敵,兩者是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只有趙國可以勉強抵禦強大的秦軍。兩個國家最有作為的君主死在同一個地方,並且都關乎一場政變陰謀,而趙國因為“沙丘之變”,終結了國力的上升期,秦朝的“沙丘之變2.0”,則讓胡亥這個紈絝子弟成了皇帝,陰謀家趙高專權,很快葬送了大秦王朝的基業。如今的沙丘宮遺址,在河北邢臺的廣宗縣一個小山村裡,宮室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座砂質的臺地,訴說著兩千多年前的兩段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