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唐朝建立後,身為嫡長子的李建成被封為太子,開始更多地留守長安協助李淵處理政務,而比他年幼十歲的二弟李世民則被封為秦王,負責領兵,不斷在外征戰,為大唐開疆拓土。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野心也不斷膨脹,開始覬覦太子之位。於是,這對親兄弟就開始漸行漸遠了。

李建成身為太子、國家未來的儲君,而且協助李淵處理日常政務,身邊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大量的文臣謀士為他效力,比如大家熟知的以善於給唐太宗提意見著稱的魏徵、後來成為初唐名相的王珪,還有四弟李元吉也支援他。

電視劇《秦王李世民》中的李建成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李建成為人昏庸無能、喜歡飲酒、貪戀女色、愛打獵,一聽這描述就覺得他不是個好人,也沒什麼才幹,只是憑藉嫡長子的身份才獲得了太子之位。

而且受不少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對李建成的印象是貪戀酒色、嫉賢妒能,他擔心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最終會取代自己,於是開始不斷打壓李世民,最終李世民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為求自保,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但是,李建成在歷史上真實的形象卻並非如此。從《大唐創業起居注》來看,從太原起兵到李淵建唐稱帝,李建成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建立的功勞,並不比李世民差。

《大唐創業起居注》記錄了隋末李淵自起兵直到佔領長安、正式建唐稱帝為止的歷史,作者溫大雅是李淵大將軍府記室參軍,他隨軍記錄了當時發生的事,因此這些記錄還是很有價值的。

而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鑑》錄入唐朝的史料時,就曾懷疑關於李建成的史料的真實性,認為有可能是李世民奪權後篡改了史料、對李建成進行了汙衊。

近現代的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考證後認為,唐高祖李淵從太原起兵時,李建成與李世民就各領一支軍隊,四處征戰,等李建成當了太子後,他所任用的官員,如王珪、魏徵,後來都成了輔佐李世民成就貞觀之治的名臣,因此可知,李建成也是一個很有才智的人,並非昏庸無能。

李建成在朝中有不少人的支援,李世民也不差。李世民征戰多年,得封“天策上將”,手下也有大批文臣武將的擁護,像我們熟知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秦叔寶、尉遲敬德等等。

唐太宗李世民

於是在朝廷裡漸漸分成了兩派——太子派和秦王派,這兩大集團一直明爭暗鬥。

形式發展到這種地步,這就已經不只是李建成和李世民這對親兄弟之間的爭鬥了,而是兩個集團、許多個手握重權之人的身家性命之鬥。他們很清楚:任何一方掌權,自己這方都不會有好下場。因此,即使這對親兄弟不想鬥、想停下來,他們手下人也不會允許,因此只能一直鬥下去,而且必須要分出個勝負。

其實玄武門之變只是太子派和秦王派衝突的最極端、也是最後的爭鬥的體現,而早在玄武門之變之前,雙方就已經開始了明爭暗鬥,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文幹事件。

這是一個什麼事兒呢?《新唐書》對楊文幹事件的記載是這樣的:太子李建成屢次謀害秦王李世民不成,於是決定鋌而走險。在大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他趁唐高祖李淵帶著李世民去仁智宮避暑的機會,勾結自己的死黨——慶州都督楊文幹,讓楊文幹為自己招募精銳士兵,陰謀發動政變,企圖奪取皇位。

結果,負責運送盔甲給楊文乾的太子的下屬在極端恐懼之下,主動向李淵報告了此事,李淵趕忙召李建成覲見。見陰謀敗露,李建成只能前來認錯,而李淵將他關了起來。與此同時,李淵也派遣使者宇文穎下詔給楊文幹,召其覲見對質。

楊文幹見事情敗露,便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兵變。為了平息叛亂,李淵承諾,只要李世民平息了叛亂,就封他為太子。後來,楊文幹兵敗被殺。可是,在太子的親信的矇蔽與勸說之下,昏庸的李淵寬恕了李建成,同時也沒有按照之前的承諾把太子之位給予李世民。

唐高祖李淵

《新唐書》是這樣記載的,但是,一些學者透過深入研讀和分析大量史料之後,發現此次謀反事件有很多的疑點:首先,如果李建成確實想謀反,事情敗露後,他為什麼非要跑到李淵那裡去認錯呢?這不是找死嗎?他為什麼不馬上發動政變,這樣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第二,楊文幹為什麼要突然造反?早不反,晚不反,偏偏是太子去李淵面前辯解自己絕對沒有和楊文幹勾結,意圖謀反,然後皇帝召楊文幹前來,想詢問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兒的時候,他突然造反了,這擺明了是告訴別人自己就是和太子勾結了,就是想要造反。

而且他這樣做會害死太子,讓太子百口莫辯,沒有的事兒也成了有的了。楊文幹之前是李建成的東宮護衛,和李建成關係非常好,他應該沒理由要害李建成。

第三,李建成讓楊文幹為自己招募精銳士兵充當衛士,以及他送楊文幹盔甲這兩件事,並不足以成為他謀反的證據。

李建成是太子,他有權選拔一些精銳士兵充當自己的衛士。而李建成送幾副盔甲給楊文幹,這種行為雖然不合乎法律,但是卻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尤其是不至於上升到陰謀反叛的高度,況且他只是送了幾副盔甲,不是運送成千上萬副盔甲,如果是為了造反,幾副盔甲夠什麼用呢?

第四,李建成是太子、是大唐王朝未來的儲君、是唯一的皇位合法繼承人,李淵當時已經58歲了,按照古人的平均壽命計算,估計他沒幾年活頭兒了,皇位早晚都是李建成的,他為什麼要靠造反奪權?說不通呀。

如果是因為擔心李淵把太子之位給予李世民,怕自己地位不保,所以想先下手為強的話,但是最起碼當時的形勢還沒到這種非要靠造反的地步,因為當時李淵還是很信任李建成的,並沒有表露出要換太子的意圖。

而且如果李建成特別擔心的話,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先對付李世民,如果發現實在是對付不了,然後再想辦法把李淵、李世民一鍋兒端,而不是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直接造反。

最後,李世民在這件事上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過錯,而且還在平叛楊文乾造反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李淵應該對李世民和秦王派加以封賞,最起碼是不會處罰。

可是,在楊文幹事件最後的處理當中,不僅太子派的人王珪、韋挺被罰了,連秦王派重要的謀士杜淹也被流放了。可以說,最後,李淵對秦王派和太子派各打了五十大板,這又是為什麼?難道只是因為李淵昏庸無能、聽信了讒言嗎?

種種的疑點不得不讓人起疑,楊文幹事件是否另有隱情,因此,一些學者根據史書中的蛛絲馬跡,做出了自己的一些猜想,認為楊文幹事件的真實面目可能是這樣的:

李建成讓自己的親信慶州都督楊文幹為自己挑選一些素質較高、體能較好計程車兵做東宮的衛士,並且派出下屬要送幾副精緻的盔甲給楊文幹,以表達感謝和慰問。

結果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了,他和他的手下的謀士們頓時感到這是個扳倒太子黨的絕好機會,於是秦王派收買了運送盔甲的太子的下屬,讓他們去李淵面前告了李建成一狀,說太子想要勾結楊文幹謀反。

這件事傳到了李建成的耳中,他當時就慌了,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要謀反的想法和舉動。為了表示清白,在李淵召他覲見時,他便毫不猶豫地去了,並且主動認錯,說自己雖有私運甲冑之罪,但是絕無謀反之心。

這時李淵也有些懷疑,認為太子可能是被冤枉的,於是他派遣宇文穎召楊文幹前來對質。而宇文穎很有可能被李世民收買了,李世民讓宇文穎到慶州後想辦法讓楊文幹舉兵反叛,從而徹底坐實太子的謀反之罪。

宇文穎到了慶州之後,花言巧語、百般慫恿楊文幹發動兵變,說這樣做是要救出太子,於是楊文幹就舉兵造反了。

楊文乾造反後,李淵派遣李世民率軍平叛,並承諾事成之後封他為太子,而在此期間,李建成的親信向李淵分析了種種情況,說太子絕不可能謀反,李淵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後,對此事也有所懷疑。

李淵認為李建成很可能是被李世民陷害的,但是自己也找不到任何直接有力的證據。後來李世民平定叛亂後,李淵並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還對雙方各打五十大板,既懲罰了太子派的人,也懲罰了秦王派的人。

如果事情的真相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前面的那些疑問就會被打消,而且邏輯也會順暢很多。但是有一點,大家要注意,這個畢竟是這些學者的推測,雖然是根據史料進行的合理推測,但是也只是推測,而不是事實本身。

因為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也沒有相關的考古發現,所以楊文幹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就目前為止,還並不清楚。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楊文幹事件之後,太子派與秦王派的關係更加勢同水火,雙方的爭鬥也更加激烈,這件事激化了二者之間的矛盾,使得二者的關係公開破裂,也加快了除掉對手的步伐。

太子派開始主動出擊,而打擊的重點突破口就在李世民身邊的文臣武將身上。李世民的實力為什麼那麼強?其實靠的就是手底下的這些牛人,如果除掉了這些人,李世民就會成為孤家寡人,不足為懼。

太子派會如何除掉這些人?秦王派又是怎樣反擊的?以及震驚天下的“玄武門之變”又是怎麼發展的呢?我們下篇文章再講。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長平之戰 戰死的禆將趙茄到底是什麼身份?趙茄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