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三國上回說到劉備自建安十六年(211年)入川,一直到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璋投降,劉備才取得益州實現隆中對上說,跨荊、益二州,當劉備忙著與劉璋爭奪地盤的時候,作為三分天下的曹操與孫權都沒有閒著.
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決定將都城從京口(鎮江)“徒至秣陵”,即南京,因為與張昭齊名的張紘對孫權說,秣陵山川一帶有帝王之氣,如果明公在此建都,一定能成大事。不過秣陵名字不吉利,不如取名建業。孫權於是下令興建石頭城,這就是南京又叫石頭城的來歷。 這次遷都標誌著孫權勢力範圍由偏東轉向偏西,開始向長江中游發展。孫權深知,赤壁之戰遭到慘敗的曹操一定會來伐吳以報仇雪恨。當時曹魏勢力範圍抵達居巢,含山、無為則屬於吳國控制。曹操要渡江伐吳,必定要從巢湖經濡須水入江。孫權清醒地看到,如果濡須水口不保,長江岸防就洞門大開,魏軍隨時直逼都城建業。因此建安十七年,孫權一面遷都秣陵,一面派兵在東關修築濡須塢。孫權在呂蒙建議下,在濡須山上築城立關,在七寶山上建西關,兩關對峙,中有石樑,鑿石通水,為險關津道,並築形似堰月形的濡須塢,史稱偃月城。因此濡須水口所在的東關戰略地位不言而喻,乃必爭之地。
這樣魏吳雙方都把目光聚焦到東關濡須口,曹操平定關中後,解除了後顧之憂,便決定對孫權用兵,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領著號稱四十萬的大軍南下,聲稱“臨江飲馬”,開始進軍濡須水口,拉開了長達40年的魏吳濡須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曹操與孫權之間的第一次濡須之戰,在孫權以舟師圍攻曹操水軍,俘獲三千餘人,曹軍溺亡數千人。兩軍在與之相持一個多月後,孫權成功地勸退了曹操,對在兩軍難分勝負時候,孫權寫信把曹操勸退了。
不過此戰役之中也有兩個精彩的地方,一個就是甘寧人生的最著名的事件“百騎劫曹營”,當曹操在大軍南下兵指東吳的軍事要塞濡須口,孫權得知曹操入侵的訊息之後,孫權以甘寧領兵三千為前部督,自率七萬主力進駐濡須,為挫曹軍銳氣,孫權密令甘寧夜襲曹營,併為此特賜酒,甘寧選手下精銳一百多人,甘寧率其裹甲銜枚,潛至曹操營下,拔掉鹿角,在曹操大營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斬得數十首級從容而退。等曹營反應過來時,甘寧等人已經回到營中了,事後孫權盛讚甘寧道:“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孫權對甘寧是十分倚重的甚至將他與魏國猛將張遼相提並論。不過在兩年之後的逍遙津之戰,張遼擊破孫權、甘寧、淩統等人時候,孫權不知道和甘寧不知道作為敢想。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因為甘寧的百騎劫曹營表現的還是很勇猛的。
其二就是在濡須之戰中,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曹操下令射箭。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另一面受箭,船慢慢平衡過來,這才安全返航。三國演義小說之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歷史原形就是來源於此。
後來,孫權數次前來,欲再度重施草船借箭之事。而曹操在有了前車之鑑以後,堅守不出。孫權於是親自前來,乘輕船,從灞須口來到曹操的水軍營寨前。曹軍諸將都以為是挑戰者,準備攻擊他。曹操則說:"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曹操下令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孫權行五六裡,回還作鼓吹。曹操見孫權的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再次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曹魏與東吳第一次濡須之戰中,曹操在熟悉了濡須水口地理環境後,用重兵圍攻孫權的江西大營,俘獲了東吳都督公孫陽,東吳軍隊善於水戰,雖江西大營被曹軍攻破,但濡須塢依然掌握在吳軍手中。兩軍交戰互有勝負,兩軍相持一個多月,已到南方春天雨季來臨,
孫權給曹操寫信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上一張字條,上書:“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拿著信對手下諸將說:“孫權不欺孤也”,便主動撤軍。
為何孫權一封信能勸曹操退軍,其一當時已到南方春雨江水上漲,並且東吳水軍強勢,曹操與孫權交戰確實討不到好處,並且這時候劉備、孫權、曹操的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短時間內曹操、孫權和劉備三股勢力,誰也不能消滅誰。最重要的一點,這時候的58歲的曹操對於有生之年平定天下的雄心也沒有之前強烈,戰爭一旦陷於苦戰時候,曹操思考的就是要不要退軍的問題,之後的漢中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曹操把目光轉向了朝堂之上,要開始為曹魏後代鋪路,在曹操回師之後的第一件事情,曹操叫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之後一步步封魏王,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