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官渡之戰”

在“官渡之戰”之前,田豐認為袁紹不應該與曹操進行決戰,而是分兵襲擾。但是事實上袁紹和曹操控制的地盤都是差不多大的,只不過袁紹的軍隊、馬匹、裝備在當時要強於曹操。然而這些東西是可以透過發展而擴充的。另一方面曹操手中握有漢獻帝這個政治上的王牌,雖然對大軍閥沒有什麼影響力,但是對士大夫,對比較小的豪強還是相當有號召力的。這一點並不能透過發展而獲得。

袁紹在消滅公孫瓚之後,基本上統一了河北地區。這個時候曹操的地盤雖然大,但還沒有發展起來,袁紹選擇這個時候與曹操進行決戰是沒有問題的。而且袁紹的準備也相當充分,集結幽州、青州、冀州、幷州十萬大軍進攻曹操。曹操在前期沒有任何優勢,被打得節節敗退,苦苦支撐,甚至打算撤退到許都。但是在關鍵時刻,許攸從袁紹那裡叛逃到曹操這裡,告訴曹操袁紹的軍糧在烏巢,讓曹操進攻烏巢,這才扭轉了戰爭的局勢。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在很多方面上都很相似。“官渡之戰”是袁紹統一河北與曹操決戰,“赤壁之戰”是曹操統一北方與孫劉聯軍決戰。和“官渡之戰”一樣,在“赤壁之戰”之前,也有人阻止曹操,就是著名的謀士賈詡。賈詡勸曹操安心發展荊州,等到荊州穩定之後,孫權就會向自己投降。和田豐的建議有幾分相似。

但是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關中地區的韓遂、馬超等等軍閥雖然名義上臣服曹操,但是還是擁有相當強的實力,給關東造成一定的威脅;而孫權包括劉備也對荊州虎視眈眈,劉備在荊州有名望,孫權有強大的實力。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怎麼能安穩地發展荊州呢?趁著士氣正盛,江東士氣動搖的時候,一舉吞滅江東是一個很合理的決策。但是決策正確是一回事,戰爭的過程又是一回事。與“官渡之戰”不同,“赤壁之戰”中曹操集團幾乎全程處於劣勢。這也與風向、疫病以及水戰的能力不足有關。但並不是這個決策本身的問題。

第二次“合肥之戰”

第二次“合肥之戰”的意義無法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相提並論,但是同樣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場著名的戰役。就因為這場戰役,張遼收穫“張八百”的綽號,孫權得到“孫十萬”的外號。因為張遼在這場戰役中率領八百人在孫權的十萬大軍中來回衝殺,還殺死了大將陳武,差一點威脅到孫權。

平心而論,孫權第二次“合肥之戰”的時機是很完美的。當時曹操本人在打漢中,而合肥的守軍只有七千人。趁這個機會拿下合肥,孫權就可以在淮南地區開啟局面。但是第二次“合肥之戰”的過程實在是一言難盡。孫權遭遇張遼兩次突襲,第一次八百人嚇得孫權登高避險;第二次差點讓張遼活捉或者殺死。事實上江東集團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的損失並不算大,但是這樣巨大的優勢下,這樣狼狽的撤退,也可以說是一場巨大的失敗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不倒翁”馮道始終不倒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