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他生活在五代時期,做過後唐、後晉、遼國、後漢、後周5個朝代8位皇帝的宰相。他精通為官之道,精通人情世故,在變幻莫測的時局中游刃有餘,既能自保,還能站在權力的巔峰屹立不倒。
馮道的精明不是天生的,也是經歷一些磨難才悟出來的。他博學多才,讀書是其最大的樂趣。從小從書中吸取了聖賢之道,形成了一股以天下為己任的書生意氣。馮道走上仕途時,正值唐王朝江河日下之時。他曾用先賢的微言大義規勸暴戾的劉守光停止戰爭、尊道勤王。劉守光大怒,把他打入大獄。經此一事,馮道悟出了一條順從天道,盡心職責的“獨善其身”的人生道路。
朝代在更迭,皇帝不斷換人,宰相卻總是他一個。有人鄙夷他朝秦暮楚沒有氣節,但他仍然我行我素,他只認定一件事:他的所作所為要上對得起君主,下對得起百姓。
不要誤以為他就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恰恰相反,馮道膽識驚人。對於君主錯誤的決策,他能抗旨不遵,耐心解釋一番能讓君主心悅誠服。他是帝王之師,帝王們對他非常的尊重。為了得到馮道,甚至發生了爭搶。
石敬瑭做了後晉皇帝后,遼國要求馮道前去做宰相。石敬瑭不願他去,但是又不得不讓他去。遼國君主聽說馮道來了,打算親自迎接,有大臣勸阻他:“哪有天子去迎接宰相的禮節呀?”在遼國的期限快到了,遼國國君話中流露出留下他的意思。馮道說:“兩國互為父子,在哪裡做臣子都是一樣的。”得到賞賜後,馮道全部換成新炭。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北地寒冷,我這把老骨頭受不了,所以早做準備。”像要久留的意思,見馮道這樣,遼國國君更不好意思留下他了,於是決定放他回去。馮道卻並不著急,一路上慢慢吞吞地走著,走了兩個月才走出遼國邊界。左右隨從不解地問:“能夠回家,我們都恨不得插上翅膀飛,您卻要住宿停留,為什麼這樣啊?”馮道說:“縱使你急速逃走,那遼國的良馬一夜就能追上,根本就逃不掉,慢慢走反倒能安全返回。”眾人聽了,以他的智慧歎服不已。
馮道從來不過問軍事上的事情,有一次,石敬瑭向他請教軍事上的問題,馮道謙遜地說:“陛下久經沙場,英明神武,自行裁決即可。我只是一個書生,為陛下守歷代的成規,不敢有絲毫差錯。軍事上的事,臣確實不知。石敬瑭見他無心軍事,更加放心地讓他去管理政務了。
馮道知道自己做事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是隻要自己認定了,對百姓有益,他就去做。他做人心得是:“口裡不說不仁道的話,家裡沒有不義之財。對父母盡孝,為國家盡忠。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不論是貧賤還是寶貴,不論年輕還是年老,恪守本分,謙遜有禮即可。”這也許正是馮道這個“不倒翁”的秘密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