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是西晉時的封疆大吏,高階幹部,但相對於春秋時期齊國的大領導齊襄公來說,就是棋盤上的一枚棋子了。兩人放一塊有什麼好比的呢!官大官小,都是領導,一個取信於被領導者,什麼事都好辦;一個失信於被領導者,結局一塌糊塗。而大領導齊襄公悲催的是,就因為失信於被領導者,結果被被領導者造反,“咔嚓”地丟了性命。這正是領導的官越大責任越大,危險性也越高。做領導不容易啊!
劉弘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年紀相仿、脾氣相投,兩人一起讀書、遊戲,一張席子上睡覺,是一對很是融洽的“發小”。西晉建立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劉弘入朝為官。此後,劉弘的官運一路飄紅,最後成為一方封疆大吏。劉弘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沒有辜負晉武帝的期望。他在職期間獎勵生產,拿盜賊,把荊州地區治理得井然有序。
劉弘率軍平定荊州張昌反叛時,初戰並不順利,連吃敗仗,晉軍士氣十分低迷。劉弘只好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之路,他重賞了在戰鬥中表現勇敢的陶侃、皮初等人,接著又犒賞全軍,晉軍將士的戰鬥力很快就被激發了出來。隨後陶侃、皮初等人奮勇當先,一舉擊敗了叛軍主力,並且當場斬殺了叛軍首領張昌。
為儘快恢復荊州的社會安定局面,當時很多郡縣都缺少處理政務的官吏,劉弘就把這個情況如實報告朝廷,而朝廷對他也十分信任,就讓他自己選拔一些人填補空缺。這是多麼美的差事,通常也是發大財的好機會,而劉弘卻毫無私心,他根據每個人的功勞、品德、才能,安排相適應的職務,然後給朝廷上了一份詳細的奏章。
其中,對皮初這個人的任用,劉弘是根據他在平叛中立下的功勞,又結合他善於處理地方政務的特點,便推薦他出任襄陽太守。但奏章在朝廷中審議的結果是,有一些大臣們認為襄陽是個大郡,地理位置又特別重要,皮初雖然有功於國,但資歷淺,名望低,覺得給他個普通官職就可以了,於是就否了劉弘的請求。但為了照顧劉弘的面子,將好事做到底,大臣們商定由劉弘的女婿、前東平太守夏侯陟擔任襄陽太守。
劉弘接到朝廷的任命詔書後,並沒有因為女婿升官而高興,反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認為將士們拼命獲得的果實,應該由他們來分享,自己的女婿沒有一點功勞,就不應該搶奪屬於將士的職位。於是他就給朝廷寫了一道奏章,說:“治理天下必須與天下人一心才是,如果因為我駐守荊州就得任用我的女婿,那麼荊州共有十個郡,我該到哪裡找十個女婿呢?請求朝廷撤銷對夏侯陟的任命,還是任命皮初為襄陽太守比較合適。”
朝廷接到劉弘的請求,還是有一些大臣認為這是劉弘不好意思,在故作推脫,說一套官樣的客氣話,就寫信勸劉弘說:“皮初什麼時候都可以獎勵,您的女婿還是按照朝廷的意思辦,況且現在已經下發了任命。”劉弘並沒有領這些大臣們好意和人情,而是寫信據理力爭地說:“《司馬法》中曾提到‘賞不逾時’,這次平叛戰鬥中陶侃、皮初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將士們的眼睛都在看朝廷會如何獎賞他們。如果不能給他們合適的職務,那必然讓將士寒心,而受損害的就是國家了。”
最終,朝廷接受了劉弘的推薦,任命了皮初為襄陽太守。將士們看到劉弘這樣真心實意地對待功臣,覺得自己跟對了長官,大家都非常高興,做事自然很賣力氣。荊州也因劉弘而帶活了整個局面,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好風氣,大家都心無雜念、正直辦事。
劉弘的故事堪稱完美,完美在大公無私中獲得了被領導者的信任,同時還牢牢地取得了被領導者的心。那麼,齊襄公是怎麼搞的呢?他比劉弘的職務高的是沒了邊的大領導,有著無限的權力,然而卻言而無信,不把被領導者當一回事,對人敷衍了事,對事一拖再拖,結果把自己的性命都拖丟了。當然,這中間還有另一層原因,就是領導取信於被領導者,是要靠領導者自身素質的,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市面上能像劉弘這樣出類拔萃的,畢竟是少數,而犯齊襄公式錯誤的領導是比較普遍存在的,結果一般都是悲催的。
齊釐公去世了,他的兒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齊襄公即位後荒淫無道,不但和自己的同胞妹妹、魯桓公的夫人私通,還派彭生殺了魯桓公,後再殺彭生以向魯國交代。他趁齊國國力漸強,不斷出兵征戰,相繼征伐衛、魯、鄭國,一時間弄得國內怨聲載道。然而最不能讓人容忍的是,齊襄公身為一國之君,卻言而無信。他即位後不久,派大夫連稱和管至父去葵丘守衛邊境。葵丘那地方,就是現在的山東淄博西邊。齊襄公知道這是個苦差事,怕兩個人不願意去,於是就和他們約好等到下次瓜熟的時候,就派人去替換他們。
連稱、管至父兩個人無可奈何,只好忍氣吞聲地帶著部隊到葵丘,在艱難的環境中守衛邊疆。轉眼一年就過去了,兩位大夫苦苦等待著換防的命令,眼看遍地的西瓜已經快要收完了,仍然不見動靜。而此時在安樂窩裡享受幸福生活的齊襄公,他早已將原先約定好的事情忘到了九霄雲外。無奈之下,連、管這哥倆就派部下給齊襄公送去了一車西瓜,目的是以此提示齊襄公:大王,已經到該替換他們的時候了。誰知齊襄公吃著甜美的西瓜,方才想起原先的約定,於是對送瓜的人說:“他們要想回來,就再等一次瓜熟吧。”
這資訊傳到了連稱、管至父哥倆的耳朵裡,把個肺都氣炸了。想想昏君遇上了這兩個愣頭青,也活該自己倒黴吧!連稱、管至父見齊襄公如此言而無信,又氣又恨。與其在這裡受氣受罪,不如搞掉齊襄公這個言而無信的東西。他們二人一合計,最後聯合齊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孫無知發動了一場叛亂,齊襄公被“咔嚓”了。齊襄公死後,再出場的新君,就是大家比較喜歡和熟悉的公子小白,即齊桓公了,也許是吸取了教訓,成長為春秋五霸之首。大領導又怎麼樣!不守信用,照樣被兩個愣頭青給做掉了。取信與失信,可不是小問題,領導一定要記在心上。(文/蔡駟 ) (圖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