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950年,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國家本應該安心地搞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無論是財力還是軍力對比,中美兩國相差懸殊。國內還踞著上百萬土匪,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面對美國對朝鮮的武裝干涉,對我國安全存在嚴重威脅,在毛澤東同志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反覆權衡利弊,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
朝鮮戰場只是朝鮮民族的內戰,韓國對於中國抗美援朝,始終耿耿於懷,認為中國出兵另有目的,最終才使得朝鮮半島沒能統一。
中國出兵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並不是要侵略韓國,中國之所以參戰,從始至終目標一直十分明確,那就是防止美國威脅到中國的利益。
中國當時重工業體系都在東北地區,如果朝鮮半島被美國佔領,中國的工業化之路、現代化之路,肯定會被美國扼殺。
美國聯軍在仁川登陸,朝鮮半島局勢逆轉,中國透過廣播警告美國,如果越出“三八線”就會出兵。
美軍越出“三八線”向平壤推進,美軍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鴨綠江不是中朝兩國的分界線,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並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美軍逐漸逼近我們領土,如朝鮮被美軍佔領,中國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面對美軍的咄咄逼人,中國投入大量精力,迅速組成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根據朝鮮前線的軍事電報以及形勢變化,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加戰士們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戰鬥,先後歷時三年時間,最終以犧牲將近十八萬人的代價奪取了抗美援朝的勝利。
雖然抗美援朝取得勝利,但抗美援朝戰爭並不完美。由於美國的逼迫,再加上蘇聯和朝鮮的妥協,中國不得以對美國提出的自願遣返原則做出讓步,從而讓美軍在戰俘之中做手腳。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相繼有2萬名志願軍被俘虜,其中部分戰俘,在美國及黨羽的脅迫下,最終“選擇”前往臺灣,只有6000多名志願軍戰俘,面臨美軍威逼利誘,嚴刑拷打,依然選擇迴歸祖國,其中就有180師師政委吳承德。事後得知,吳成德當時擔任代政委一職,是兩萬多志願軍俘虜中職務最高的一個。
本期文章,筆者就將為大家介紹這位抗美援朝英雄吳成德
吳成德,山西人,很早就參加了革命,先後參加了百團大戰、中條山戰役、解放戰役等諸多戰役。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本應是朝鮮民族的內戰,由於美軍的加入,使戰火迅速蔓延至鴨綠江邊,直接威脅到中國利益,同年10月,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民組成志願軍越過了鴨綠江。
在第五次戰役打響之後,他擔任第60軍第180師的代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跟隨部隊前往朝鮮戰場,正式加入抗美援朝之中。
當時解放軍陸軍中,180師在這接近兩百個陸軍師當中,不論是在底子上,還是成立的時間上和經驗上都有所欠缺。
1951年4月22日投入戰鬥,5月中,由於後勤供應補給跟不上,導致部隊只好暫時休戰,等待補充,只能選擇撤退。彭德懷不得已把主力部隊調到三八線以北休整。
1951年5月21日,吳成德所在180師接到上級在三線阻擊敵人,保護主力部隊撤退的作戰任務。對當時的180師而言,任務十分艱鉅。
1951年5月24日,完成保護主力撤退的任務,180師奉命撤退到漢江以北,撤退之時,美軍卻在此時抓住機會,阻礙志願軍的撤退,突然從其前邊和後邊的空隙中鑽出來,對他們的師形成了一種夾擊態勢。26日,則陷於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只能等待救援,但由於沒有後勤補給,拖得越久越被動,便實施突圍。
於是,180師在春川附近的山溝裡召開了緊急黨委會,會議由師代政委吳成德主持,會議現場的氣氛安靜得出奇,因為沒有人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救世主。
在場的每個黨員都清楚地知道,當時地形形勢十分嚴峻,敵人不斷縮小包圍,他們被壓在一個非常狹窄的區域內,由於經過激烈的戰鬥中,漫山遍野都是被槍林彈炮所淹沒,志願軍官兵犧牲的屍體隨處可見,部隊糧草彈藥已經堅持不了多久,傷亡人數還在急劇增加。在座的每個人的心情都很沉重,不得已而為之,只能做出分散突圍的決定。
如果向個別方向集中突圍,只會造成更大的傷亡,在進攻方面,多點出擊、分散突圍也是無奈之舉。在突圍過程中,吳生德發現還有300多名傷員沒有撤退,他便帶領傷員一起突圍,可由於傷員行動緩慢,難以和追擊上來的敵人戰鬥,導致他們損失慘重,吳承德始終沒有屈服,帶領著餘下的四十多人繼續戰鬥。
180師政委吳承德在這種情況下,帶著志願軍和部分傷員,和美軍進行遊擊戰爭,可由於傷員行動不便,行軍緩慢,難以和敵人進行大規模的戰鬥,導致他們損失慘重,吳承德始終沒有屈服。此時吳承德處於美軍佔領區,吳成德與眾多官兵寧願打到彈盡糧絕,全部戰死,也不願成為俘虜,雖然最後還是沒有衝出包圍圈,但即便如此,吳承德還是堅持打了14個月的游擊戰,直到最後僅剩3人。
朝鮮戰爭中,共俘虜志願軍官兵兩萬餘人,180師被圍困,俘虜幾千人,人數接近被俘總數的三分之一,在中國軍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軍長韋傑直到死前都在哆嗦著寫180師的傷亡總結。180師師長鄭其貴和副師長段龍章分別被撤職留黨察看一年和一年。而彭德懷則把這場第五次戰役看作他生命中的四大錯誤之一。
由於吳承德是師政委,是朝鮮戰爭中美軍俘虜的最高指揮官。因此美軍曾想透過金錢美女軟硬兼施讓吳承德投降,不過吳承德始終不為所動,始終沒有放棄回國的信念。
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正式結束。休戰之後,雙方透過談判開始了大規模的戰俘交換。在志願軍中擔任最高職務的戰俘中,吳成德則是最後一批迴國,而此時,大家早已認不出吳承德。
當時,由於對美軍的情報掌握不足,再加上連續作戰彈藥供給不足,導致第五戰役第三階段,志願軍損失十分慘重,而180師正是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個。
當時,180師被敵人包圍打散,超過3000多人被俘,在師長下令分散突圍後,作為師級領導,吳成德本可以跟著大部隊撤退,但在突圍過程中,看到數百名志願軍傷員無力突圍,轉移十分困難,不忍放棄傷員,便留下來帶領部隊打游擊。
在語言不通、環境惡劣的朝鮮戰場上堅持敵後鬥爭,歷時400余天,最終沒能突出美軍的重重包圍,游擊隊最後只剩下3個人,吳成德才彈盡糧絕被俘。即使被俘之後,吳承德依然堅持鬥爭,從未對美軍及黨羽妥協。
透過我過和美軍交涉,雙方交換戰俘,吳承德終於回到了祖國。回國後,國人看他的時候,總帶著異樣的眼光,有時候還會有過激的言論,這讓他倍感無奈。尤其當看到被開除黨籍和軍籍的檔案之後,心態崩潰,無法接受這一事實。
直到27年後的1982年,70歲的吳承德終於等到了國家的平凡—正軍級待遇。聽到這個訊息後,他高興地來到家鄉的河邊,看著天空眼淚掉了下來。1996年3月,享年84歲的吳承德去世了,很多部隊老首長向他獻了花圈。吳成德從頭到尾都無愧於中國軍人的光榮稱號,鐵血丹心,昭日可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