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老周

摘要:《上陽賦》雖然是部架空歷史劇,劇情編得更是爛,但最大的亮點的就是表現了一下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計程車族門閥制度,劇中計程車族大家,也是有原型的,更是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顯赫一時,遠比《上陽賦》劇中更牛氣。

《上陽賦》雖然是部架空歷史劇,劇情編得更是爛,但最大的亮點的就是表現了一下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計程車族門閥制度,劇中計程車族大家,也是有原型的,更是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顯赫一時,遠比《上陽賦》劇中更牛氣。《上陽賦》的朝代背景,就很明顯是晉朝。因為劇中的皇室是馬氏家族,而晉朝的皇室則是司馬氏。劇中上陽郡主王儇的家族琅邪王氏,既是外戚又是權臣,權勢熏天。歷史上東晉時琅邪王氏的王導和王敦兩兄弟因為擁立司馬睿建立東晉的功勞,也是權勢滔天,曾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這就說到了中國歷史上著名計程車族門閥制度。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則是指門第和閥閱的合稱,說通俗點,就是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

士族門閥制度源於中國歷史上兩漢時期選拔官員採取察舉制,也就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之後任命官職。毫無疑問,這種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地方官員推薦的自然都是自己的家族成員或者門生故舊等有裙帶關係的人,這樣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相對固化的以家族為核心的官僚利益集團,而且國家重要的官職也就逐漸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仕途的影響,遠遠大於個人的才能與專長。

察舉制開始於漢武帝時期,士族門閥的出現要更晚一點,由於漢光武帝劉秀對開國功臣的優待,使得這些家族勢力逐漸增強,又透過相互聯姻的方法,逐漸形成了士族門閥。到了東漢末年,門閥勢力更是藉助長年戰亂而進一步壯大。到兩晉時期,門閥勢力更是達到了巔峰。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提到了士族門閥中的王謝兩姓,在《上陽賦》裡,主要兩大士族也正是王謝兩家。

王謝兩家就是東晉四大家族的前兩位,這就來說說東晉四大家族:王、謝、庾、桓。

先是王家,有兩大郡望,琅邪王氏和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其實是太原王氏的分支,但是後來琅琊王氏的聲望和權勢都勝過了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在永嘉之亂時大部分南渡,但在五代時期損失慘重,不過太原王氏有一支分支到了北魏,因為和清河崔氏聯姻,,逐漸和清河崔氏、隴西李氏、范陽盧氏,乃至北魏皇室聯姻。直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太原王氏這一分支已經逐漸恢復了過去的勢力,在當時門閥大家中重新回到了第一梯隊,甚至還在隴西李姓之上。

琅琊王氏興盛於西漢昭宣時期的博士諫大夫王吉,其後子孫歷代任官,到西漢中後期連續數代在朝廷擔任重要官職,逐漸進入士族階級。到魏晉時期,家族實力達到頂峰,尤其是王導和王敦兩兄弟因為擁立司馬睿建立東晉,王家也得到了極大的榮耀,幾乎和司馬氏共有天下的地步。

整個魏晉時期,王氏一門擔任三公令僕五十餘人,侍中八十人,六部尚書二十五人,顯赫無比。王氏家族最著名的除了王導和王敦,還有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這位以書法著稱於世的藝術大家,就因為門蔭入仕,歷任秘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太守,最後升任右軍將軍,因此人稱“王右軍”。但是隨著東晉滅亡,五代更替,王氏勢力雖在,但政治利益受到很大削弱,到侯景之亂時,勢力更是進一步衰微,直至沒落。

再是謝家,也就是陳郡謝氏。謝氏其實鼎盛的時間並不長,但能夠和琅琊王氏並稱,因為謝家在頂峰期對中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謝氏家族崛起於曹魏時期,謝家第一位在歷史上有史可考的是曹魏時期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這個官職的級別並不高,但是因為權力較大,為謝氏興起打下了基礎。後來又是和琅琊王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以及譙國桓氏是最早隨晉朝政權南渡的幾個士族大家之一,因此佔了先機,在東晉時期得以興盛。

謝氏在“淝水之戰”中可謂力挽狂瀾,時任司徒、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的謝安坐鎮京師任總指揮、謝石任征討大都督、謝玄任前鋒都督、謝琰任輔國將軍,可以說謝氏一族擔任了東晉一方的所有重要角色,最終以8萬人大勝25萬前秦軍,保住了東晉政權,這也是陳郡謝氏最輝煌的巔峰。

此後謝氏繼續人才輩出,在整個五代時期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皇族,但是和琅琊王氏一樣,因為站隊錯誤,加上侯景之亂,家族子弟死傷慘重,逐漸衰敗。

接著是譙國桓氏,在《上陽賦》中也有桓氏,就是和二皇子勾結的桓公。桓氏原來是齊桓公的後裔,所以以齊桓公的諡號來命氏。東漢初年,桓榮出任議郎、太子少傅、太常,桓氏也因此開始崛起。到了晉元帝時期,散騎常侍桓彝的五個兒子都出任要職,尤以桓溫、桓衝二人為代表。桓溫消滅成漢後,功高震主,地位隆高,成為一代權臣。桓溫死後,桓衝接掌桓溫的職位,由於性格溫和,才沒有權臣的姿態凌駕皇室,但在朝中的地位同樣崇高。桓溫之子桓玄後來更是曾經篡奪皇位,建立桓楚政權,幾乎覆滅東晉。但桓楚政權不得人心,沒有兩年就被劉裕等人擊敗,桓楚敗亡後,桓氏家族也就走向了沒落。

相比之下,潁川庾氏在東晉四大家裡和上述的王、謝、桓三家其實還是有點距離的。庾氏在東晉一朝文學家輩出,創作成就顯著,但在政治上地位明顯不如王、謝、桓三家,而且由盛轉衰也很快,也就短短几十年,和王、謝、桓三家並稱東晉四大家,很有點湊數的味道。

在中國歷史上,著名計程車族除了東晉四大家族,隋唐時還有“五姓七望”之說。所謂“五姓七望”,就是五家士族大姓,其中兩家有兩個郡望,這樣就有了七個郡望,所以叫“五姓七望”。這裡說到的郡望,就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兩字連用,就表示某一地域或範圍裡的名門大族。而上文所說的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琅琊”和“陳郡”就是郡望,也就是說王士和謝氏分別是琅琊和陳郡兩地的名門望族。

“五姓七望”指的就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和崔氏各有兩個郡望。

在這五個大族中,重點說一下弘農楊氏,楊家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長盛不衰的頂級士族門閥,興起於西漢時的名相楊敞,到東漢時,楊敞的玄孫楊震官至太尉,楊震的兒子楊秉也是當到了太尉,孫子楊賜、曾孫楊彪同樣都是太尉,名副其實的“四世三公”,比同時代的袁紹家族更要顯赫。而楊彪的兒子就是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楊修,不過弘農楊氏在曹魏時期受到了一定打壓,楊修也被曹操所殺。

但是到了西晉,楊氏一門又再度復興,接連出了兩位皇后,分別是晉武帝司馬炎的武元皇后楊豔和武悼皇后楊芷。同時楊駿與弟楊珧、楊濟三人因為外戚的關係權傾朝野,被稱為“西晉三楊”,楊氏家族的顯赫歷經數百年,可謂長盛不衰。南北朝之後,建立大一統王朝的隋文帝楊堅就是出自弘農楊氏,楊氏成為皇族更是達到了鼎盛。到了唐朝,楊氏與李唐皇室宗親也有過多次聯姻,像著名的楊貴妃楊玉環就是弘農楊氏,而武則天的母親也是弘農楊氏,當然弘農楊氏不僅僅只有靠女子與皇家通婚,在唐朝一代,弘農楊氏子弟就出過十一任宰相。

士族門閥制度從西漢開始,一直持續到唐朝,幾乎綿延近千年之久。

士族門閥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只看出身不問才能,長此以往,很多望族子弟完全是依仗家族門蔭,自身能力低下,自然才不配位。三國時的曹操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提出了“唯才是舉”,並連續三次下達“求賢令”。同時,曹操也打壓士族勢力,但曹操並不是要完全拋棄士族,而只是為了招攬人才,並不拘泥於士族寒族。曹操的兒子曹丕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而是用九品的等級來考評官員,當然,在魏晉時期士族的勢力還是很大,很多考評官員的大中正還是士族,自然會對士族子弟有所偏袒。

唐朝之後,士族門閥制度的消亡,最重要的是唐朝開始推行科舉制,從根本上終結了士族對於任官的壟斷,這才最終使得士族門閥制度煙消雲散。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穿越成歷史名人:我成了忠誠大度,高瞻遠矚的周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