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奪情,是指官員在父母去世的情況下,本應棄官回家守孝三年。但因為公事緊要,被允許保留官職,著素服處理公事。因為古代歷朝歷代皆強調以孝治天下,而儒家倫理又規定父母去世,官員應守孝三年。
丁憂制度是儒家倫理的制度延伸。但古代官職位置不多,人臣一但回家丁憂,三年後很難官復原職。所以很多官員都隱瞞父母去世的訊息。身居高位的權臣,高處不勝寒,一旦丁憂就容易被政敵反攻倒算。
明朝首輔張居正,父親去世後就一直不肯回家丁憂。後來在輿論壓力下,回老家了一趟,連來回路程只用了三個月。
張居正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政治家
清末重臣李鴻章,在母親去世後,與清流派干將張佩綸密謀奪情起復。作為洋務派旗手,李鴻章真是不敢一點放鬆,不敢須臾放權。
李鴻章是清末洋務派的領軍人物
奪情有時也會成為官員的籌碼。曾國藩起兵時,官場同事掣肘,咸豐帝又猜忌漢人而不肯放權,曾國藩受了一肚子窩囊氣。後來母親去世,因為軍情緊急,他本應奪情處理軍務。但他久懷怨氣,上書朝廷請假,不等朝廷回覆就擅自回家。咸豐帝也很絕,順水推舟將曾國藩晾在一邊。直到咸豐死後,慈禧當政,才重新起用曾國藩。曾國藩也不再扭扭捏捏,匆忙就職。
曾國藩創立了湘軍,改變了清朝滿漢權力格局
到了當代,我們推崇集體主義,公而忘私的人更容易成為典型。每到表彰模範典型時,總會出現典型公而忘私的新聞套路。為了工作多次推遲婚姻、因為工作沒能見到父母的最後一面、妻子分娩時丈夫忙於工作不在身邊……這樣的新聞屢見報端。雖然偶爾也有聲音批評這種有違人倫的表彰,但沒過多久,公而忘私又再次成為通報表彰的主流。
從客觀上講,當代人的工作更加繁忙,節奏更加緊快,家庭更加原子化。儒家人倫早已不再適合當代社會,大家族式的溫情也難以存在。人們更加獨立,也更加自由。擺脫了丁憂的束縛,避免了奪情的煩惱,努力幹事創業,公而忘私也未嘗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