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三人不死,地位都會非常高。以六十歲的壽命來算,郭嘉能活到太和三年(229),也就是孫權稱帝那年,法正能活到建興十三年(235),比諸葛亮晚死一年,周瑜能活到嘉禾三年(234),與村夫同歸於盡。
這其中郭嘉比較特殊,郭嘉生前只是司空屬官軍師祭酒,因為曹操當時連丞相都不是,所以顯得官職不顯,於是有關他的後續發展必須靠推測。
郭嘉死後曹操對荀攸等人說他們都和自己是同輩人,唯獨郭嘉最為年少,因此打算等天下平定了再把後事託付給郭嘉。從這裡可以推測的資訊是,如果郭嘉長壽,可能會作為曹丕的親信來培養,之後再順利過渡進入下一代核心班子。如果二人相處友好,那郭嘉的地位將不可限量。
郭嘉
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只是主簿,成為太子中庶子獲得曹丕信任後,先是進入尚書檯,之後又以撫軍大將軍的身份成為顧命大臣之一。當然司馬懿這種案例特殊了點,萬一郭嘉和劉曄一樣說什麼都進不到曹丕父子耳朵裡也是有可能的。
以後幾任軍師祭酒為參照物件,董昭在曹丕稱帝后被任命為九卿,袁渙王朗在曹操時期就成了魏國九卿,杜襲慘了點,一直留在府裡,官也沒其他幾位大,死後才追贈成了九卿。以郭嘉的資歷和關係,如果繼續留府必然會擔任長史,那麼在曹丕稱帝后大機率會進尚書檯,九卿或者尚書令基本是保底官職,而且郭嘉還能活到太和三年,接替王朗成為三公也是有可能的。
郭嘉是曹魏文職人員裡較早獲得食邑的人,並且戶數不低,劉曄在太和元年(227)才追平郭嘉在建安九年(204)的食邑(三百戶)。另外曹丕喜歡讓文人領兵,如果郭嘉確實有軍事才能,那他由文入武的機率也是不低的。
但即便如此,我也只能論證出郭嘉的官會當得很大,而他本人的重要性未必有那麼高。曹丕所信任的兩位尚書檯官長桓階和杜幾前途也很光明,但即使他倆都死在曹丕前面,對魏國也沒造成多大損失。陳群吳質是曹丕時期的重要大臣,但他倆都不是很受曹叡重視,結果同樣沒影響朝廷執行。功勞大如司馬懿,對曹魏也非必不可缺,所以郭嘉即使存活且受重用,對歷史發展影響也有限。
郭嘉
法正論證起來最簡單,因為他這裡有個現成的參照物——李嚴。法正建安十九年(214)任蜀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轉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李嚴建安十九年任犍為太守,章武二年(222)任尚書令,章武三年(223)為中都護。這裡稍微解釋一下,護軍將軍是中護軍的高階形式,同理,也存在中都護的高階形式都護將軍。
李嚴擔任尚書令的背景是劉備夷陵戰敗後,將李嚴緊急召來永安宮任命的,中都護則是劉備死前託孤時將其作為諸葛亮的副手給予的任命。這樣一比對很容易就能看出來,李嚴是作為法正的替代品接受託孤重任的,連官職和功能都高度相似。
如果我們假設法正存活的情況下劉備還是戰敗去世,並且接連失去了張飛劉巴黃權,那麼接受託孤重任的必然是諸葛亮和法正,最多再帶個李嚴一起玩。
法正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的命運也和法正息息相關,那就是孟達。法正孟達二人是同鄉加好友,劉備入蜀時就是這倆人被派去迎接的,法正去世的同年孟達就投降了曹魏,這兩件事之間很可能是存在因果關係的。孟達被劉封欺凌,內部靠山法正在這時去世,上庸地形又不易自保,於是乾脆主動跟了曹魏。
如果法正不死,那麼孟達主動投降曹魏的機率將會大大降低,東三郡估計也不會那麼容易地落入曹魏手裡。諸葛亮聯絡孟達時也讓李嚴給孟達寫過信,所以法正孟達和李嚴之間可能確實存在交情。
不過法正更好用的地方在於法家是扶風大族,法正少年時都在關中地區度過。無論是法正對關中的瞭解還是法家在當地的影響力,對於諸葛亮的北伐都必將是很大的助力,當然前提是他們二人能和平相處。不過法正就算再難相處,也比李嚴這個被老鄉編順口溜罵的人要強吧。
另外,法正壽命延長的另一個好處是,有了幫手協助的諸葛亮說不定也能活得更長,這好處就比較大了。
諸葛亮
至於周瑜就比較刺激了。因為吳國的名將個個短命,而周瑜資歷老成名早戰績強,孫權稱帝時吳國將領裡排名前四的分別是陸遜、諸葛瑾、步騭、朱然,估計周瑜看到他們心裡想的是:怎麼會是這群弟弟?這時的周瑜在這群弟弟裡面無疑會成為擎天柱活化石一般的存在,基本可以向後期的司馬懿看齊了。
周瑜壽命延長帶來的最大難題無疑是和劉備的相處。周瑜雖然把江陵南岸分給了劉備,但他堅決主張入蜀,而且和後來情況不同的是,沒有得到北岸的劉備集團沒有辦法阻攔吳軍入蜀。而一旦周瑜真的跑去入蜀,接下來的劇情就完全無法預料了。
但這裡有個問題是,由於孫吳的體制特殊,無論周瑜資歷再深功勞再大,他實際上都和其他將領只是同僚關係,就像陸遜兩度擔任大都督對抗強敵,到頭來也只能依靠孫權給的權威來節度諸將而不能將其變為自己下屬。周瑜本人的部曲只有四千餘人,他想要入蜀必須得到孫權的鼎力支援才可能成功。
所以周瑜向孫權提出請孫瑜和自己一同入蜀。一來孫瑜是孫權的堂兄,自家人受信任,也當是監視自己,二來孫瑜實力較強,有萬人以上的部曲,三來兩人曾經合作過,肯定是相互瞭解並且配合得比較默契的。綜上,周瑜的建議可謂是經過了深思熟慮。
周瑜
從軍事角度來分析入蜀成功性不能得出確定的結果,因為歷史事件少有按部就班發生進行的,大都會出現點突發情況。劉備入蜀的情況已經告訴我們,拿下益州的關鍵在於如何利用好益州的內部矛盾,讓其中一派倒向自己。雖然益州整體排外,但孫吳的體制對豪強還是相當有吸引力的,並且有甘寧襲肅李異這樣先行一步的人當廣告牌,老實說入蜀的成功機率並不低。
但問題在於孫權是否願意支援周瑜。從歷史上孫權的做法來看,周瑜還在緊鑼密鼓組織入蜀的同時他就和魯肅商量著把南郡割給劉備,後來也不太願意單獨入蜀,所以孫權對於拿下益州的決心自然是不如周瑜和劉備的。劉備入蜀時花了一年時間在蜀地廣樹恩德收買人心,而孫權這人有個特點是喜歡投資一些能夠儘快得到好處的事,如果周瑜不能在短時間內讓孫權看到收益,估計很難得到包括孫瑜支援在內的全套服務。
周瑜的目的是想鎖死劉備的發展甚至是要囚禁劉備,而孫權卻選擇了相反的做法,自然很難在周瑜在世的情況下和平地把北岸讓出。實際上週瑜去世前已經有些要拖著病體一意孤行的意思,就算胳膊一時擰不過大腿,後續孫劉因為荊州問題再次爆發衝突時,周瑜必然會成為急先鋒。但如果劉備再次成功入蜀,出於連線領土的需要,江陵北岸實際上已經不可能再透過談判被要回東吳,除非像歷史上一樣把整個地盤都搶了。
孫權
但如果周瑜一直存活並且身體健康,恐怕關羽膽子再大也不會輕易撤掉守兵,這時就要看麋芳傅士仁這二位是否依然像歷史上一樣給力了。
但如果孫權換一種思路,例如在撤離北岸後擔心兩家起衝突而把周瑜調到其他戰區從而不和劉備接壤,那周瑜會有何表現倒是值得期待。只是一旦兩家起衝突,搞不好又要上演一出開門放周瑜的好戲。
總而言之,實在很難想象吳蜀能夠在不爆發一場大戰的前提下保持和睦的情形,而周瑜的存活大概會讓這場大戰呈現出另一種不同的姿態。但無論如何,這應該都是曹魏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總的來說,他們三個都是能爬上高位的人,早卒對他們個人發展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從大局角度講,郭嘉的早卒對歷史應該不會有很大影響,法正早卒有一定影響,主要是加重了蜀漢的不良形勢。
周瑜死前其實已經和孫權發生了分歧而且偷偷被賣了,所以歷史上周瑜死得還算比較是時候,及時緩解了內部矛盾。周瑜存活下來的影響其實不好預測,不過他的歷史形象可能會從意氣風發的少年轉變成戰績牛逼、預測精準但總是被老闆坑害的倒黴中年人。
如果說上面的推測都過於保守,那我們還可以來個刺激的:昭和青年周瑜決定發動少壯派先斬後奏奪取益州,雖然事成,卻被曹操趁虛而入奪走江陵,孫吳領土被攔腰斬斷。同一時間,劉備孫權出兵平定了交州。之後孫劉週三方合力奪回江陵,地理最近出力最多的劉備佔領江陵絕大部分割槽域,但因利益問題和另外兩家陷入無限扯皮,孫權想用益州來交換劉備治下的荊州和交州部分,劉備集團的官員卻大都不肯同意。
分支1.僵持不下多年後周瑜政權在益州完成本土化,其子在周瑜去世後決定把重心放在南中的開拓上並脫離孫吳。達成結局: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分支2.以大局為重的諸葛亮出面說服荊州人和孫權保持友好,決定入蜀,而周瑜也成功帶回對益州本地土著嚴重不滿的諸多人士,大家皆大歡喜。達成結局:只有劉璋受傷的世界。
周瑜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