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華表的滄桑》,寫的是天安門前的華表是怎麼來的,都經歷了怎麼樣的歷史變遷。這篇文章是牧惠在20世紀80年代初寫的,一經發表就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
華表在古代被稱為誹木、謗木馬克思曾經說過,只要有一種思想存在,就必然有另一種與他相對立的思想產生。
人類從結束原始矇昧狀態進入社會就形成了公權力,為了防止權力掌有人把一部分東西據為己有,就在公共議事的地方豎一塊木頭,木頭上面橫置一塊木板,木板上面寫著族人們的意見建議,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形成輿論監督,有效防止暗箱操作。
木頭上面橫一塊木板的造型就像“午”字,所以又被稱為“午木”。因為“午木”是這個社會組織最重要的權力象徵,為了體現莊重嚴肅大氣,做工十分精細,橫板上還有能工巧匠做的裝飾圖案,當時人們稱這些圖案是“花”,古代“花”“華”不分,演變到後來,“午木”就變成了“華表”。
每看到華表,中華兒女心中就感到十分自豪
到了秦漢,國家實現了統一,設立了專門負責進諫的官員,華表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純粹成了王朝權威的象徵。華表也不再在公共議事處所設立,被搬到了宮廷裡面。到了宋代,華表又被樹立到了宮廷外面,一直延續到今天。現在人們參觀天安門,必定會去看前面的兩個華表,華表公共監督的意義也完全喪失,已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品,是我們偉大祖國一個符號象徵。
除了華表,登聞鼓又是怎麼來的?有清一朝對言論自由控制是非常嚴酷的,沒有第二,清朝遠沒有唐朝思想的磅礴大氣。為避免殺身之禍,清朝學者只好孜孜研究考據,其中許多人寫了很多文章來考證“明堂”是怎麼回事兒。
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也寫過一篇文章來研究“明堂”的源流,同時也指出了“登聞鼓”是怎麼來的。
原始部落的頭領們研究重大事項的處所就是明堂,通俗的比較,現在的常委會議室、常務會議室等等也可以說是明堂。在明堂裡面成員之間可以進行公開批評,後來又在明堂裡面放上一面鼓,這面鼓就是“登聞鼓”。
我們這裡是舊縣衙,翻新施工時挖出許多文物,這是當時的古鼓
登聞鼓起什麼作用呢?
如果認為某個人處事不公,就可以到明堂裡面去擊“登聞鼓”,召集大家來進行評議,這也是後來縣衙門口樹立的大鼓的來歷,這個大鼓一直從秦漢樹立到了清朝,也越到後來越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到了宋朝,誰要敲了這面鼓,到了縣衙裡面先要打殺威棒,清朝有時還要“滾釘板”,民主監督的作用已經完全喪失。
華表和登聞鼓的變遷體現了封建帝王專制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聽不得民主批評意見,這也是我為什麼非常佩服一代女帝武則天有政治雅量的原因在人們印象當中,武則天是一個非常狠毒的女人,他甚至殺掉了自己的兒子女兒,但她殺人的目的是為了剷除異己,維護自己的統治,除此之外,她是非常包容大度的。
龍生九子,這是我們縣衙前的負屓,皇權象徵,這個造型是全國唯一的
武則天非常喜歡納諫,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那些言官。當時許多御史大臣的進諫肆無忌憚,許多人還涉及到了她的個人生活,讓她非常丟面子,她反而一點不動怒。
那些大臣們認為武則天是英明女帝,但私生活太爛了,養了許多面首,比如薛懷義、張宗昌、張易之等。當時的宰相是蘇良嗣,他有次進宮碰到了薛懷義,上去就打了薛懷義兩耳光。薛懷義就去找武則天告狀,武則天卻根本沒有責怪蘇良嗣,反而讓薛懷義繞著宰相走。大臣朱敬則更是上書指責武則天私人生活亂搞,武則天也沒有怪罪他,還說“非卿聞此言”,並賞賜給他綢緞百匹。
武則天掌權50年,唐朝經濟軍事實力空前強大,這跟她有寬廣博大胸懷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