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漢朝時期,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外戚都是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一支比較強大的力量。畢竟外戚與皇帝沾親帶故,容易獲取皇帝的信任;在常常出現幼主即位的東漢時期,外戚的力量就更加強大。不過到了三國時期,外戚的力量忽然就銷聲匿跡,無論是曹魏、蜀漢還是東吳,都很少出現可以左右朝政的重要外戚。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兩漢外戚

在兩漢時期,外戚的力量非常強大,外戚執政的例子也並不罕見。在西漢時期,外戚的力量相對而言會弱一些,但是也不能夠完全忽視。在劉邦在世時期,呂氏的力量就已經初具規模,劉邦去世之後,呂后一手遮天,諸呂顯赫一時。呂后去世,西漢群臣和劉氏宗族剷除諸呂,迎立漢文帝。結果又導致漢文帝的母族竇氏的興起。

竇太后雖然不像呂后那樣強勢,但是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干涉西漢朝政,扶植梁王、遏制儒家。漢景帝、漢武帝兩朝都受到影響;在漢武帝時期的外戚更加著名,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名將身上都有外戚的標識;漢武帝之後出現“昭宣中興”,輔政大臣霍光的身份是外戚;最後取代西漢開創新朝的王莽,正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同族。

到了東漢時期,外戚的力量就更加強盛,還要超過西漢時期。《後漢書·皇后紀》中有一段描述非常貼切:“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被外戚所扶植的皇帝有四個;擁有臨朝攝政的權力的太后有六個。

這並不是一個健康政權的狀態,而是陷入一個畸形的怪圈:皇帝年幼-太后攝政-重用親族-外戚興盛-皇帝年幼。而皇帝年幼往往與專權的外戚有非常大的干係,畢竟對於外戚來說,一個小皇帝更容易操控一些。值得一提的是,小皇帝長大後希望奪回政權,只能依靠自己身邊的絕對的親信,也就是宦官。這樣一來東漢時期宦官干政的情況也得到解釋。

三國外戚

東漢末年緊隨而來的是三國時期。兩個時代雖然相接,時間相近、文化相通,但是很多地方還是出現明顯的區別。就比如說外戚的力量。在東漢時期,外戚足以左右政權,梁冀、竇武、何進等人曾經都是東漢實際上的執政者。而在三國時期,卻鮮有能夠干政的外戚。只有東吳曾經出現有分量的外戚,但是也迅速消亡。

曹魏——外戚不得輔政

曹魏透過禪讓的方式承襲了東漢政權,對東漢政權的一些制度也做出改變。東漢朝廷常常有母后干政,外戚專權,曹魏則非常重視避免這一點。這一點甚至已經被明文規定記錄在曹魏的法律制度當中。

在曹魏黃初三年(即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特意下詔,禁止曹魏群臣透過太后奏事;禁止外戚作為輔政大臣;禁止外戚隨意封侯,如果有人違背,“天下共誅之。”有點類似劉邦和群臣約定的“白馬之盟”。曹丕之所以下達這個詔令,歸根結底還是從東漢的畸形的政治環境中吸取經驗,作為前車之鑑。曹魏總結的經驗就是:“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

除了明文的詔令以外,曹魏的歷代的實權皇后中,都沒有家族力量特別強大的。曹操的皇后卞夫人,出自倡伎之家,在古代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曹丕的皇后郭女王,本來家裡有點力量,但是雙親早喪,淪落他人之家;曹叡的毛皇后、郭皇后的出身也都不算太高,毛皇后的父親只是小吏,成為國丈之後因為禮儀問題被人嘲諷,郭皇后家族叛亂,這才充入後宮。她們包括她們的家族作為外戚,實在沒有太大的能量。

在曹芳在位時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操控政權。雖然司馬懿以郭太后作為政治上的旗號,但這也只是旗號而已。而後曹氏的力量被嚴重削弱,曹芳、曹髦、曹奐作為皇帝尚且岌岌可危,以皇權為基礎的外戚的力量就更加弱小,難以與司馬氏抗衡了。

蜀漢——諸葛亮影響巨大

在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當中,蜀漢的政局是最為簡單的。蜀漢從始到終,都受到諸葛亮的很深的影響。在劉備去世之際,將蜀漢政權全權交給諸葛亮操作,甚至給予諸葛亮“君可自取”的權力。在諸葛亮執政時期,政出丞相府,劉禪作為皇帝只是出面祭祀而已。劉禪尚且不親政,何況是外戚。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政權仍然是由諸葛亮一派操作。我們來介紹一下諸葛亮去世後,歷代錄尚書事、平尚書事的人物:蔣琬、費禕、姜維、董厥、諸葛瞻,全部都出自丞相府。諸葛瞻更是諸葛亮的兒子,他能夠獲得執政的機會,未必沒有諸葛亮的名望太盛的影響。可以說蜀漢政權完全是諸葛亮一派當權,至於外戚則沒有執政的空間。

諸葛亮在蜀漢影響如此巨大,說起來也是劉備的授意。劉備在臨終之前不僅以諸葛亮為輔政大臣,另外一個所謂的輔政大臣——尚書令李嚴,被劉備牢牢限制在永安。從這個舉措就可以看出,劉備就是希望諸葛亮獨攬大權。外戚比如吳懿、吳班等人顯然不可能在劉備的考慮範圍內。

東吳——曇花一現的全尚一族

相對於曹魏和蜀漢來說,東吳倒是出現過一個外戚勢力,但是也是特別情況下的特別產物,而且是曇花一現。在孫權晚年時期,孫權廢掉太子孫和,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孫亮的生母潘夫人本來是犯罪官吏之後,輸作織室而被孫權充入後宮,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背景。潘夫人在孫權病危時期拉攏中書令孫弘,本想作為太后臨朝干政,結果莫名其妙地被宮女刺殺。孫弘身上有極大嫌疑。

在孫亮整個在位時期,東吳朝政都由權臣把控,諸葛恪、孫峻、孫綝等人輪流登場。這個時候孫亮的皇后全夫人的父親全尚終於有干政的機會,代替被孫綝消滅的滕胤(孫權留下的五個輔政大臣之一),擁有錄尚書事的權力。結果沒過多久,孫亮本想拉攏全尚除掉孫綝,反而被孫綝擊敗,孫亮也被孫綝所廢黜。之後東吳就沒有能夠左右朝政的外戚勢力了。

小結

在外戚干政的方面,兩漢時期與三國時期可以說是兩個極端。在兩漢尤其是東漢時期,皇帝幼弱外戚掌權的情況比比皆是;在三國時期,雖然也有幼主即位的情況,而且也不罕見,但是卻很少有外戚干政的情況。曹魏明確規定外戚不能輔政,曹丕、曹叡挑選的輔政大臣都是宗室和士人;蜀漢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劉備一意扶植諸葛亮,李嚴尚且沒有干政的空間,何況是外戚。

東吳雖然有過外戚干政的情況,但是這是在權臣孫綝當道的時期出現的。全尚干政或許也是孫亮爭取過來對抗孫綝的助力。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三個政權都或多或少避免外戚干政的情況,大概也是因為東漢外戚過盛的緣故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史記》、《後漢書》

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喪心病狂——日本二戰時期的自殺式武器(海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