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漢末年分三國”
三國局勢形成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元氣大傷,雖然實力依舊大於孫權和劉備,但自此輕易不再向南征戰,遂即開始安內,屯田興農,平定馬超、韓遂等軍閥,後來馬超投劉備成為五虎上將。
而劉備也在這一戰中聚焦了一部分實力,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不承認漢獻帝代表的漢室,反抗許昌發出的詔令,名正言順的割據一方。
赤壁之後中原勢力只剩魏蜀吳。
二、曹操
赤壁之戰後,曹操在內政上以培養民生為主,他深知民生的重要性,因此積極屯田,一切用度以節儉為主,後宮的穿衣裝飾不能奢華,帷帳屏風破爛時加以修補,被子能取暖就行,絕不鋪張浪費,反戰爭所得皆賞與功臣;他害怕大臣死後葬禮奢華,所以先自備壽衣僅僅四箱,不隨葬金玉珠寶,他給女兒的嫁妝,均用黑色帳屏,奴婢不過10人。
曹操這種看似小氣節的行為,但古今富甲一方的人很多,又有幾人能夠做到,此外,對於年齡超過70歲、年齡小於12歲還有殘疾的人,他都能保證寢食終身,相對於數十年的戰亂,這無疑是難得的一樁德政。
三、諸葛亮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主張,先安撫巴蜀後方,在北定中原。但劉備的巴蜀之後,一心奪取漢中,並未按照諸葛亮的計劃,諸葛亮在當時也沒有實權。
一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立即率兵南征,才有了七擒孟獲的名舉,孟獲南遷後,後方大定,諸葛亮又開始整頓內部,全心治理巴蜀,科教嚴明、信賞必罰,這一舉措奠定了巴蜀的繁榮基礎,待到巴蜀民富軍強,遂率軍北伐。
四、東吳呂岱
孫權受父兄餘蔭,不遺餘力的經營東吳,諸葛亮七擒孟獲,孫權也對南方夷人不斷征伐,孫權派遣呂岱征討南方,任鎮南將軍,根據當時呂岱的敘述,南方“百越”風俗人情鄙陋不堪,因為百越人“男女衣果體不以為羞,兄死弟妻嫂“。雖然受東吳影響但是教化未及,仍是野蠻狀態。呂岱的工作就是章明王綱,威加萬里,大小承風,他是中國東南開發的功臣。
五、三國鼎立
曹操死後,其長子曹丕即位,廢除漢帝自立為魏文帝,魏共傳5代王46年(220—265)。曹丕稱帝即三國鼎立正式開始。
劉備聽說魏文帝廢漢自立,繼而稱帝,蜀漢共傳2主,到劉禪降魏共43年(221—263)。
孫權當時名義上受魏王曹操封吳王,但只是名義而已,所以遂即就“叛”曹稱帝(229年),吳國共4主,傳59年(222—280),後來被晉所滅。
因此三國鼎立時間也就(229—263)35年。在這些年間,三國之間爾虞我詐,聯甲制乙的事層出不窮。
六、結語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是多數國人最感興趣的歷史,中國古代的歷史不計其數,精彩絕倫如三國的也不在少數,一起來發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