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與西夏的作戰三戰連敗,最終不得不支付大量銀倆換取議和,同時遼國趁宋夏交戰勒索宋朝增加歲幣。
宋朝對外支付大量歲幣換取和平的政策,給宋期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這種財政負擔最終要轉嫁到老百姓身上。
這種財政上入不敷出導致宋朝經濟出現弊端的現象,稱之為“冗費”。
不僅如此,到仁宗時期,宋朝的官僚集團人員越來越多,機構臃腫不堪。
宋朝立國之時,為了結束五代時期割據局面,維護宋朝的中央集權,宋朝太祖時期就採取了一系列機構改革的措施,這些措施主要是機構上要分權並相互制約,職務上要一職多員,這使得宋朝官員眾多。
在最高行政機構,於內庭設“中書門下”(政事堂),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權,為限制宰相權力,增設副宰相“參知政事”這樣政府機構增加,相應官員也要增加。
軍事機構和軍官編制方面,為了防止五代時期那樣地方節度使頻頻軍事政變的情況,宋朝廢除了統領禁軍大權的殿前都點檢,把殿前都點檢權力分散,增設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由“三帥”分別統領禁軍,為限制三帥的權力過大,又在中央設樞密院,由皇帝領導樞密院掌控調兵權,這樣軍事機構及軍職官員增加。
宋朝宰相之外再設三司使,三司分管鹽鐵、 度支、戶部,三司使由皇帝的親信任職,掌控財政大權,但宋朝以前這些都歸宰相管理。
所以宋朝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政府、軍隊、財政等部門公務員隊伍大大增多,吃皇糧的人就多。
同時由於宋太宗開始大興科舉選拔士子,這些士子都要安排相應的官職。
宋朝錄官除科舉外,為籠絡官員還採用恩蔭制,比如父親當官,兒子到了年齡就要錄官,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各級官員缺乏進取心。
這一系列的改革導致宋朝“冗員”問題日益突出。
為穩定社會秩序,抵禦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守內虛外”策略,奉行“養兵”之策,廢除府兵制,府兵制實行兵農結合,寓兵於農,不打仗時務農。宋朝時改為募兵制,募兵制的好處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樣有效防止了軍隊尾大不掉的現象。
至仁宗時,軍隊兵員總人數已達140萬,這個數字是十分驚人的,要知道我國現在也才200-300萬兵員,但宋朝時全國總人員才今天的十分之一左右。這樣宋朝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養兵的費用,竟達到全部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七八,這樣能用在其他地方的錢就捉襟見肘;同時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在軍隊中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對外作戰時處於不利地位,從而形成“冗兵”。
冗費,冗員,冗兵這“三冗”直接後果就是讓宋朝財政入不敷出,百姓負擔加重,民生無保障,也沒有能為加強國防建設,國家危機就會開始,北宋到這時已是積貧積弱。
北宗的危機還遠不止這些,更嚴重的是宋代建國起就縱容功臣、大將們兼併土地,如當時太祖為了解除大將兵權,作為補償,讓這些大將到封地大量圈地。
而農民失去土地的數字快速增加,“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宋代人民的負擔很沉重,各種稅壓的百姓苦不堪言,各地都暴發了農民反抗事件,農民起義隨時可能會發生。仁宗慶曆年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正如歐陽修所說 “一年多於一年,一夥強於一夥”,當時在首都附近甚至有盜寇。
歐陽修等朝廷有識之士憂心忡忡,上書要求改革吏治,尹洙在上書中指出“因循不改,弊壞日甚”。富弼就曾說:“自此以往,只憂轉熾,若不早為提備,事未可知!”
宋仁宗在改革呼聲的推動下,“遂欲更天下弊事”。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總算開始行動了,一場變革就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