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忠臣不和”非定論 (總第一百六十二)

《資治通鑑》裡最具鑑戒意義的這些事兒

春秋時期的晉平公,很喜歡看著他的大臣們在大殿之上相互爭勝。為此,大夫師曠譏諷說他不像是一位君主。

為人之君,希望臣下相鬥,無異於為人父者,想要透過自己子女間的互鬥來獲取利益。讀《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五》有關內容,我們難免而會有此聯想。

光武帝劉秀召見剛提升正準備著前往治所出任武威太守的任延,這樣說:“善事上官,勿失名譽。”大意是,善於侍奉上司,就不會丟失該有的名利地位。

任延說:忠臣之間不會保持一團和氣,一團和氣的大臣不會忠心耿耿,上下級一團和氣,可不是陛下的福氣。

這話說的,實在有失帝王之道。然而,依我看:自然有其意味深長之妙蘊含其間。對主上的這句話,任延的回答是:“臣聞忠臣不和,和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節;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詔。”大概意思是:忠臣之間的交往不會保持一團和氣,一團和氣的大臣不會忠心耿耿,上級和下級一切都保持一致,可不是陛下的福氣。” (船山《通鑑考異》注:“《延傳》裡作‘忠臣不私,私臣不忠’”。按:高峻《小史》作“忠臣不和,和臣不忠”。大意是說後者意思更接近,又與上語相呼應。今從後一說法。)

倘若我們試一下反向思維,會有以下認識:上下級關係若沒有那一團和氣的維繫,尊卑次序衰亂,上下級相互攻訐,人們動輒就告狀,妨礙他人公務,這難道就是帝王的福分?

若想要處於上位的大臣秉公辦事,就該選擇適合的人去擔任,既然讓他坐上了上位,出任了重要職務,天子若不能透過健全的制度去制約他們的進退,自然會想方設法利用下級官吏的蠻橫兇暴,誘使他們深挖上司的過錯,對上司進行非議。於是乎,上下級之間當然沒有了那一團和氣,當然就會事事爭鋒相對。

上下級若沒有一團和氣的維繫,尊卑次序衰亂,相互攻訐,動輒就告狀,妨礙他人公務,這難道就是帝王的福分?

國家的大事的興與廢,國民生計的利與弊,立法司法的輕與重,人們就會從是否對自己有利角度去進行操縱。其結果是怨恨誹謗四起,流言蜚語不斷,對人的損毀或者讚譽就會沒有了一定尺度。於是,訴訟和告狀不停。如此,天子又靠什麼來治理天下,施政又如何做到綱舉目張而有條不紊呢?

陰陽之氣不和,則災害生;臣民之心不和,則兵戎起。若共工、驩兜不和於舜、禹;又管叔、蔡叔不和於周公、召公,這樣,我們難道還能說他們是舉世公認的忠臣嗎?

對於任延的說辭,光武地嘆息而說:“你說得對。”

光武帝他是被任延說服了嗎?或為是,或為非,我不確定,但他肯定是知道任延為人心直口快的,提醒之餘,也有意姑且借任延的為人正直剛強一用,或在轉念間以其更加完善他素來樂見大臣保持團結的初衷?一般來說,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出於公心,暢所欲言,而不是呈口舌之利,互相傷害。倘若有人以為這就是光武帝治人方式的定論,只能奉上一句:似是而非!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朝的重農抑商,為何更易引發農民起義,也阻礙古代工商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