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編者按:由於毛澤東和斯大林的干預,彭德懷與拉佐瓦耶夫的“官司”,以彭德懷的勝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抗美援朝戰爭,中朝軍隊殲敵109萬,打敗了世界頭號強敵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這是與黨中央、毛主席正確的戰略方針是分不開的,但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應該立頭功也是應該的。

毛主席和斯大林為彭德懷討公道——北韓戰爭中彭德懷與蘇聯顧問拉佐瓦耶夫的生死“官司”

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70週年紀念日,使我想起了當年採訪彭德懷元帥的軍事祕書楊鳳安的一件往事: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勢如破竹,攻佔了南北韓首都漢城。此時,是繼續向南北韓腹地乘勝追擊?還是收縮兵力,防止“聯合國軍”反撲?

在關係到志願軍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上,彭德懷與蘇聯駐北韓大使、北韓人民軍總顧問拉佐瓦耶夫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拉佐瓦耶夫主張第一種打法;彭德懷持後一種意見。

楊老是軍事科學院原副軍職研究室主任,解放戰爭後期就跟隨彭總,抗美援朝期間擔任彭總的軍事祕書兼志願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直到北韓戰爭結束。楊老說,這場“官司”最後打到毛澤東與斯大林那裡,“官司”最後誰贏?誰輸了呢?楊鳳安為我道出了來龍去脈和“官司”的結局。

一、第三次戰役彭德懷與拉佐瓦耶夫意見不一

1950年12月31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拉開了序幕。

第三次戰役,“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集中“聯合國軍”和南北韓軍34萬人,在“三八線”以南部署了三道防線,改變以往兵力部署,將南北韓軍部署在第一線,將美英軍部署在第二線。

彭德懷集中志願軍6個軍,在北韓人民軍3個軍團的協同下,向敵人的“三八線”防禦體系實施正面進攻。

彭德懷根據一、二次戰役,敵人火力強,又有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的快速增援,包圍敵人一個師、一個團,很難將敵全殲的現實,改變戰法,一般只包圍敵人一個營或一個連,快速殲敵,快速撤離戰場。由“大口吃敵,改為小口吃敵。”

12月31日除夕日,彭德懷下令展開第三次戰役。下午17時,經過炮火準備之後,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在200多公里的寬大正面,向“聯合國軍”和南北韓軍組成的“三八線”防禦陣地發起進攻。

此時,敵人已成驚弓之鳥,對志願軍聞風喪膽,兵敗如山倒,不到一天時間就全部突破南北韓軍防線。

志願軍乘勝向美、英軍防線攻擊,志願軍利用一個師或兩個團包圍美、英軍一個營,先後包圍了美軍、英軍近20個營,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1月2日,彭德懷指揮志願軍在北韓人民軍的配合下,全線突破敵人防禦縱深15至20公里,將麥克阿瑟的整個部署打亂。麥克阿瑟擔心又被迂迴包圍,使其10多萬大軍擁擠在漢江北岸背水一戰,陷入險境,無可奈何地在1月2日開始全線撤退。

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全線追擊,打得敵人抱頭鼠竄。

志願軍第50軍在高陽以北擊退美軍第25師的抵抗後,截斷英軍第29旅的退路,全殲英軍1個步兵營和“二戰名將”蒙哥馬利的“王牌”皇家坦克營,活捉了坦克營長。

志願軍第39軍在議政府殲滅美軍24師21團一部,並殲滅英軍29旅兩個連。

志願軍第38軍、40軍在議政府以南殲滅美軍第24師17團一部。

美、英軍的第二道防線又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被全部突破。

南北韓軍拼命地跑,英軍拼命地跑,美軍也拼命地跑。李奇微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了他的部隊狼狽逃竄的情景:

【“他們沒有秩序,沒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有些士兵是依靠步行或乘著各種徵用的車輛逃到這裡的。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離中國軍隊愈遠愈好。他們仍掉了自己的步槍和手槍,丟棄了所有的火炮、迫擊炮、機槍以及數人操作的武器。”】

彭德懷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北韓人民軍的配合下,一鼓作氣佔領了南北韓首都——漢城。

1月8日,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中朝軍隊將麥克阿瑟的戰線從“三八線”推進到三十七度線附近,向前推進了80至110公里,共殲敵1.9萬餘人。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拉佐瓦耶夫與彭德懷產生了重大的意見分歧:拉佐瓦耶夫主張對敵人乘勝追擊;彭德懷主張停止進攻,防止敵人反撲。”】

楊老為我介紹了彭總與拉佐瓦耶夫產生分歧的背景。

二、彭總與拉佐瓦耶夫爭執的焦點究竟是什麼?

【“美軍是窮途末路、不堪一擊?還是實力雄厚、後發制人?”】

拉佐瓦耶夫主張乘勝追擊有他的理由,他曾是“二戰”後期,蘇軍進入北韓向關東軍進攻時的蘇軍集團軍司令員。他對蘇軍輕易戰勝日軍的記憶猶新。1910年日本人合併北韓,作為自己的殖民地,把北韓當作自己反對蘇聯進行戰爭的有力練兵場。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蘇聯同意參加對日作戰,同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和北韓,不到半個月,北韓北部就被蘇軍佔領。

1945年8月9日,蘇聯宣佈對日作戰,開始進攻圖們江下游的慶興一帶。10日佔領雄基,12-13日對羅津和清津港展開艦船炮彈射擊並開始登陸作戰,18-22日進駐元山和咸興,24日進駐平壤,28日進駐新義州,經由新義州的其他部隊向滿州和開城方向進駐,一路所向披靡,所到之處更是不戰而佔,蘇聯軍剎那間就完全佔領了38度線以北地區。拉佐瓦耶夫以為美軍與日軍一樣不堪一擊。此外,他看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第一次、第二次戰役中,把美軍打得抱頭鼠竄,猶如驚弓之鳥,也樂觀地認為美軍根本不是對手。

楊老介紹,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彭德懷指揮志願軍在東、西兩線共殲滅美軍、英軍、南北韓軍1.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麥克阿瑟“感恩節前佔領全北韓的計劃”,穩定了北韓戰局,使北韓在生死線上起死回生。第二次戰役從11月25日開始,12月1日結束,共消滅了“聯合國軍”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解放了北韓首都平壤,“聯合國軍”敗退到“三八線”以南地區,徹底扭轉了北韓戰局,被世界軍事家稱之為經典戰役。毛主席高興地稱讚:

【“彭德懷同志很能打硬仗、惡仗,他這次運用得更大膽,是用兩個軍迂迴,四個軍突擊,雙層包圍,尾追堵殲,打敗了美國所謂王牌騎兵師,又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聽到第二次戰役勝利的訊息後,斯大林激動不已,他於第二次戰役勝利的當天,就給毛澤東發出賀電:“你們的勝利不僅使我和我們的領導同志,而且也使全體蘇聯人民感到高興。由於你們在抗擊美帝的鬥爭中取得的這些重大勝利,請允許我向你和你們的領導同志,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和全體中國人民,致以衷心的敬意。

第三次戰役,志願軍又佔領了南北韓首都漢城。看到三次戰役都是美軍慘敗,拉佐瓦耶夫有些得意忘形了,產生了北韓戰爭“速勝論”,認為一鼓作氣就能把“聯合國軍”趕入大海。

彭德懷主張停止進攻,防止敵人反撲,也有他的考慮。

楊老說,第三次戰役,我軍和人民軍突破“三八線”、佔領了漢城,殲敵1.9萬餘人,正在向南乘勝追擊時,彭總果斷地下答了停止追擊的命令。他對幾名志願軍領導說,乘勝追擊容易,但我們要十分慎重。第一,敵人雖遭我三次沉痛打擊,但主力沒被削弱,後備力量很強,技術裝備仍佔極大優勢。第二,敵人在“三八線”以南地區有既設的堅固工事。第三,我軍相當疲勞,特別是減員很大。第四,隨著戰線的逐次南移,後勤運輸線已延長到550公里到700公里,在敵機封鎖襲擾之下,我後方弱點暴露更多,前運後送更加困難。

【“彭總這次命令部隊停止追擊是頂著很大壓力的。”】

楊老表情嚴肅地對我說。

一是志願軍官兵和北韓人民軍正在進攻的勢頭上,突然停止進攻,感到不好理解。二是經過三次戰役,把“聯合國軍”打過了“三八線”,佔領了南韓首都漢城,國內普遍認為美國佬沒什麼了不起的,只要一鼓作氣,就能把“聯合國軍”趕出北韓,對勝利的期望值過高。

【“彭總最大的擔憂是擔心美軍進行第二次‘仁川登陸’。”】

楊老為我介紹了美軍第一次“仁川登陸”情況:1950年6月25日,北韓內戰爆發。北韓人民軍突破“三八線”,開始統一祖國。

北韓內戰爆發之初,人民軍所向披靡,1950年8月中旬,南北韓軍隊僅剩下幾萬人,連同前來增援的10萬美軍被圍困在北韓最南端釜山的狹小地域。

此時,對美國和南北韓來說,整個戰局已經十分險惡。從7月初開始,已經有數支原駐遠東的美軍陸軍師入朝,但仍無法阻擋住北韓人民軍強大的南進攻勢,美24師師長迪安少將還成為俘虜。7月中旬,美第8集團軍和南北韓軍被擠壓到了釜山地帶,經過苦戰,雖暫時穩住了戰線,但仍無法擺脫被趕下大海的噩夢。

危難時刻,麥克阿瑟力挽狂瀾,實施了一個險惡的反攻計劃,他利用北韓人民軍主力90%都集中在南部的形勢,在半島中部西海岸實施登陸,攔腰一刀,斬斷人民軍細長脆弱的補給線,合圍其於半島南部,從而徹底扭轉戰局。他力排眾議,決定把登陸地點選擇在沿岸海堤高、海潮落差大、有外島屏護,被專家一致認為“最不適合登陸”,但距漢城僅32公里的有極大登陸價值的仁川港。

9月15日,麥克阿瑟利用人民軍後方兵力空虛,指揮7萬多美軍,在500架飛機、260多艘軍艦的配合下,成功實施了仁川登陸,將人民軍攔腰斬斷,使人民軍腹背受敵,北韓戰局發生逆轉。

此後,固守釜山防禦圈的第8集團軍發起了反擊,腹背受敵的北韓人民軍大舉北撤。美軍和南北韓軍隊利用裝備和兵力的絕對優勢,舉行全面大反攻,並不顧中國政府的警告,越過“三八線”,轟炸中國邊境城市,北北韓面臨亡國之危,中國領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雖然第三次戰役美軍當時潰不成軍,南北韓首都都放棄不管。但彭總頭腦非常清醒,他始終警惕著美軍的第二次‘仁川登陸’。”】

楊老如是說。

後來彭德懷回憶說,

【“我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害過怕,可是當志願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三七線’後,我環顧前後左右,確實非常害怕。”

“幾天幾夜睡不好。左右沿海都是美軍艦隊,敵人不下船就可以利用艦炮打我軍。如果美軍地面部隊在志願軍攻擊達到極限之時再猛撲過來,局面可就不可收拾了。”】

因此,彭德懷的一個直覺判斷是:進攻必須馬上停下來!

這樣一來,彭總與拉佐瓦耶夫的觀點南轅北轍。

楊老說,當時拉佐瓦耶夫的基本觀點是北韓戰爭可以速勝,主張乘勝追擊,他說蘇軍的戰鬥條令中,沒有進攻勝利後停止進攻的;彭總則認為北韓戰爭是艱苦的持久戰,當前必須停止進攻,防止敵人反撲。

【“1951年1月5日,在君子裡中朝軍隊高階幹部會議上,彭總與拉佐瓦耶夫激烈爭執的場面,好像就在眼前。”】

楊老回憶地說。

彭總說:

【“敵雖遭我3次戰役嚴重打擊,但主力損失不大,且保持海、陸、空優勢。這次敵人有組織地節節敗退,顯然是別有用心。因此,我軍停止追擊,當前進行休整和充分準備,求得下一次戰役在這一線更多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拉佐瓦耶夫仍然主張:

【“只要志願軍繼續向南進攻,美軍一定要退出北韓。”】

彭總說:

【“既然你們認為只要我軍向南進攻,美軍就一定會退,我提議由仁川至襄陽以北的全部海岸線警戒和後方維護交通線,歸中國志願軍擔任。人民軍1、2、3、4、5等軍團共約12萬人已休整兩個月,歸你們自己指揮,照你們的願望可繼續向南前進。”】

拉佐瓦耶夫說:

【“人民軍尚未恢復元氣,不能單獨南進。”】

彭總說:

【“你們去試驗試驗,經驗教訓也是寶貴的嘛!”】

拉佐瓦耶夫馬上說:

【“這不是好玩的,一試驗就要付出好多萬人的代價。”】

彭總強壓怒火,大聲說:

【“戰爭不是兒戲,不能拿幾十萬戰士的生命去賭博,就這樣定了,不南進追擊。錯了我負責,殺我的頭……”】

三、毛澤東與斯大林對此作出怎樣的評判?

中朝軍隊高階幹部會後,拉佐瓦耶夫立即給莫斯科發電報,向斯大林告狀,指責彭總:

【“右傾保守,按兵不動,不乘勝追擊。”】

彭總也把會談情況報給了國內。毛主席同意彭總的意見,並將北韓戰場的實際情況電告了斯大林。

斯大林正確地處理了這一戰場上的戰略問題。立即回電給拉佐瓦耶夫說:東方有天才的軍事家,彭德懷是久經考驗的統帥,東方戰場一切聽彭的指揮。彭德懷是當代的天才的軍事家。

很快斯大林就把拉佐瓦耶夫調回國了。

事實正像彭總預料的那樣,麥克阿瑟企圖在志願軍孤軍深入後,發起第二次仁川登陸。發現志願軍沒有上鉤後,便在第三次戰役剛剛結束十幾天,就集中了“聯合國軍”5個軍16個師又3個旅和一個空降團及其全部的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地面部隊共23萬餘人,發起了全面反攻。由於彭總及時地命令部隊停止攻擊,後來又主動後撤,放棄漢城,採取機動防禦的戰略,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

此後,又發起了第四次戰役。這次戰役從1月25日至4月下旬結束,共殲敵7.8萬餘人。

1950年2月20日,楊老隨彭總專程回國,向黨中央毛主席彙報北韓戰況、請示今後的戰略方針。

在中南海,毛主席見到彭總幽默地說:

【“彭老總,我們的同志和朋友對你不乘勝追擊很不理解!”】

彭總說:

【“根據我們對整個戰局的分析,我們雖然打了幾個勝仗,但還沒有從根本上削弱敵人。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很狡猾,他們要利用我軍裝備落後與作戰弱點,以強大的火力殺傷我有生力量,或實施側後登陸,他的戰役企圖已經十分明顯了。所以我們決定,把主力撤回到‘三八線’附近,利用有利地形,實施戰術反擊,然後再圖進攻。”】

站在一旁的周總理說:

【“我們打過‘三八線’,敵人誘我南下,會重演仁川登陸的故技。彭總沒有上他的圈套。彭總提出輪番作戰,斯大林十分稱讚彭總真有辦法。”】

毛主席說:

【“在撤退這個問題上,有些人有意見,可以不必介意。關於北韓戰局的發展問題,按照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的原則辦。”】

楊老說,當時主席表了這個態,彭總十分高興。他興奮地說:

【“我回國要的就是主席這句話!”

“實際上一至四次戰役,我們確定的作戰方針都是消滅美軍一、兩個師,南北韓軍幾個師,可是沒有一次能實現,說明我們以往的作戰方針胃口過大,與實際存在著差距,彭總作為傑出的軍事家,洞察到這一戰略性的偏差,並及時向主席彙報。”】

楊老深有感觸地說。

後來,毛主席及時調整了抗美援朝的作戰方針,確立了“持久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並指出,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以達到殲滅任務。今後,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兩個整營,也就夠了。如果這樣辦不到,則要求每次每軍殲敵一個整營為適宜。採取“零敲牛皮糖”的辦法,殲滅敵人,積少成多。

【“黨中央、毛主席審勢度時,把抗美援朝的戰略方針從‘大舉殲敵’調整到打小殲滅戰;從爭取‘速勝’調整到‘準備持久作戰’,彭總髮揮了重要的作用。”】

楊老回憶地說。

由於毛澤東和斯大林的干預,彭德懷與拉佐瓦耶夫的“官司”,以彭德懷的勝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抗美援朝戰爭,中朝軍隊殲敵109萬,打敗了世界頭號強敵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這是與黨中央、毛主席正確的戰略方針是分不開的,但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應該立頭功也是應該的。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這個湖北人,本可獲中將軍銜,卻在40歲時去世,他昔日搭檔是開國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