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天伊古重,宵旰為祈年”寫下這句詩的乾隆皇帝是清朝“康乾盛世”的獲益者,也是推動“康乾盛世”達到巔峰的人。“康乾盛世”是康熙、雍正、乾隆共同所創造出來的中國盛景,在這三個皇帝手中,中國成了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
康熙、雍正經濟改良康熙在位時,繼續承接祖上“輕徭薄賦”的政策,休養生息以達到“為後世濟,因而要家給人足”的目的。在商業上,康熙採用廢除匠籍的方式,以推動手工業的發展,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決定聽從漢朝大臣的建議,將班匠銀放進田賦中徵收,這使得工匠們的失去了人身空間自由。
康熙去世的時候,國庫僅有2716萬兩的盈餘。康熙在外交、軍事上開支過多。王朝轉交給雍正皇帝的時候,雍正一上手就需要面臨整頓,康熙末年所留下的財政虧空問題。
為此,雍正專門成立了一個財政清查機構——會考府,他指派親信怡親王胤祥總理該機構大小事務,胤祥有權差使戶部三庫。雍正首先對各級官員進行警告,表示要嚴整貪官汙吏,限期讓官員將自己的虧空趕緊補齊,否則的話一經查出,嚴懲不貸。然後胤祥開始從中央清查,並且由中央派遣官員到地方各省排查。
經過幾年的清查,康熙朝所留下來的財政虧空漸漸補齊。各級官員也對雍正的權威表示歎服,不敢輕易再行貪腐之事。
除此之外,因為山西官員建議將原有所加派的火耗,分發給地方官,以防官員肆意中飽私囊,該政策被稱為“養廉”。雍正皇帝斟酌些許同意採納該意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官員的腐敗。
雍正在位時間並不長,前後不過十二年時間。但是他兢兢業業,勵精圖治沒有一日休息,他死後國庫銀兩達到了3453萬。乾隆晚年昏庸,雖然開創了全盛時代,但是多次下江南玩樂,晚年愛修繕宮殿,那麼他去世後國庫還剩多少盈餘呢?
全盛時代——乾隆愛新覺羅.弘曆,是掌握中國王朝最高權利最長時間的皇帝,在位就有六十年,將皇帝寶座禪讓給嘉慶皇帝之後又不甘心,又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握了三年零四個月才因身體羸弱逝世。
弘曆因為在康熙末年深受康熙皇帝的喜愛,而幫助雍正在爭奪儲位的時候處於上風。所以雍正上臺的時候就將弘曆作為自己的儲君寫入密旨,藏在鐍匣並放置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後。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暴病逝世,弘曆即位並宣佈“寬嚴相濟”的為政之道,不同於雍正皇帝的嚴苛,乾隆皇帝更傾向於實行“仁政”,對待漢臣官員更加的寬容開明,並且委以重任。
乾隆皇帝為了將大臣聚集在自己身邊,緩解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將雍正皇帝幽禁在皇陵的政敵允禵釋放並恢復其爵位,妥善處理年羹堯、隆科多兩個貪腐大案所留下來的問題,重用漢族大臣,親自遴選出生寒微門第的儒家士子。
同時他也糾正了雍正皇帝所遺留的錯誤政策,驅逐宮中妖道方士,免除地區額賦,整飾軍隊奢靡作風,平定苗疆之亂,簽訂與準噶爾部息兵協議,重視農業發展,鼓勵墾荒擴大種植面積,他還支援甘肅貧民去烏魯木齊墾種。
乾隆皇帝不像雍正皇帝一般採用重農抑商的政策,他對於工商業發展給予了一定的開明政策,採取了一些恤商政策。不僅商販到糧食歉收的地方進行銷售的時候,免關榷米稅,而且允許老百姓自己進行食鹽少量的販賣。
這些恤商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促使清朝的金融機構誕生,很多經營存款、匯兌等的票號陸續出現,而由此衍生的紙質銀票也在全國盛行。
經過乾隆皇帝這一系列的整頓,清朝生產發展極其迅速。自乾隆二十八年開始,國家財政收入連年增長,從雍正晚年的三、四千萬兩到乾隆四十二年的八千多萬兩白銀。國庫整整翻了一倍有餘。
中年之後開始靡費乾隆中年以後,逐漸顯露出好大喜功的本性,喜愛四處玩樂。乾隆六下江南,效仿祖父康熙之風,他六下江南目的包括: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培植士族等等。其中時間最長一次南巡時間達到四個月,期間奢靡浪費不可想象。
乾隆皇帝另一大愛好就是修建各式各樣的園林。自乾隆三年(1738年)開始,乾隆皇帝就下令擴建圓明園,形成圓明園40景。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以迎接皇太后60歲誕辰為名,又花費國帑新建清漪園,也就是後來的頤和園。不久又修成了玉泉山靜明園和靜寄山莊,將諸多廟壇翻修,奠定了北京郊區三山五園格局。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後,乾隆帝就昭告天下,自己在位60年後,就將皇帝位子讓出來。這一年乾隆皇帝就開始著手準備自己退休後的寢宮,在紫禁城重新修建寧壽宮、乾隆花園,並派人將北京郊區的河渠湖泊疏浚,增添各式釣魚臺。
乾隆皇帝不覺間引起了上層階級的時尚潮流,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紛紛在家中修建亭臺樓閣,將各色園林風格搬至家中享樂。
乾隆皇帝統治後期,吏治再現腐敗,而且比之雍正時期更甚。尤其是乾隆極其寵信身邊近臣和珅,令和珅搜刮到了鉅額財富,並且由和珅開始,官場形成了下級官員覲見上級官員時,必須饋送錢財;官員外放,需要要拿錢買通吏部官員或者京中要員。
官吏的腐敗必定導致百姓飢寒,由於封建官僚的剝削壓迫,致使土地高度集中在大地主手中:百姓無地可耕,家中妻兒老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大大激化了階級矛盾。農民起義軍猶如星星之火,迅速連成一片,遍佈大江南北。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臺灣府即將被林爽文所率領的討逆軍佔領,乾隆帝即刻派遣大將福康安,從福建出發前往臺灣鎮壓。次年,西藏邊境遭外族侵略,乾隆欽點大將成德、穆克登阿進行圍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原本已被打敗的廓爾喀不服,再次率領騎兵進攻西藏邊境,福康安出境作戰,這年年末,廓爾喀便戰敗搖尾乞降。
然而,即使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連年征戰,但是當他皇帝寶座禪讓給嘉慶皇帝的時候,國庫仍然有七千萬兩的盈餘。可見乾隆皇帝雖靡費甚及,但其能力不容小覷。早年間的正確政策,中期的苦心經營才使他有了揮霍的資本。